書摘:有素養(yǎng),豈無分數(shù)(連中國)

2008
2024-5-26 13:27 轉載


語文課Ⅱ: 師生共同步入蔥蘢草色與萬丈原野 連中國著38人有 · 評價1連中國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7-01

在教學中,我遵循與信奉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向語文素養(yǎng)要高考成績”,我始終堅信,面對高考,有素養(yǎng),必會有分數(shù)。教學多年,多次面對高考,我的這條原則基本還是成立的,我教過的絕大多數(shù)語文素養(yǎng)好的同學在高考中也相應獲得了高分。正如前文所言,我一直執(zhí)拗地認為,簡單機械、反復大量的知識練習,讓學生獲得110分上下的分數(shù)尚可一為,如若想讓學生超過120分,特別是超過130分、140分,則必須得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何況我們的教育目的,絕不僅僅止于高考成功這一件事,教育是培養(yǎng)宏大、健全、優(yōu)秀的“人”。高中教育如能朝著這一目標邁進,“高分”又何足道哉! 
 

2007年,我創(chuàng)建北京四中首屆人文實驗班,并任這個班的班主任。三年下來,這個班不但沒有補過一節(jié)課,而且利用平常的節(jié)假日與寒暑假出行7次,先后組織了“古樸的中原”“風雅的江南”“華茂的北京”“美麗的臺灣”“漢唐的魂魄”等人文游學活動,行數(shù)十萬公里,跨越了祖國的十幾個省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聽講座,相互討論,寫文章,用心去感受“文化場”。概括班級培養(yǎng)目標,我為學生擬定為:

艱難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廣大見胸襟,悠久見生成;英拔巍如峰,秀麗皓月空;胸中煥星斗,筆底起蒼生;中國有書生,磊落慨然行。

就是這個班,2010年高考中,語文平均126. 5分,全班30人,總共有12人考入清華北大,一人考入哈佛大學,一人考入伯克利大學。在今年北京卷閱卷現(xiàn)場,編輯的《閱卷縱橫》中,共選出10篇高考作文范文,其中至少有兩篇出自我的學生之手。

也許是幸運,我一直奉行“向素養(yǎng)要成績”,而在實際高考中從未落敗。2003年,我在北京師大附中執(zhí)教,一個班共有7人獲得高考作文滿分。

當然,學生自身具有較好的語文水平,在高考中還不一定必然勝利。有幾點需要老師們注意。其一,語文素養(yǎng)包含學生的理性思辨素養(yǎng),較強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對于學生高考成績的取得以及今后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語文作為藝術,當然需要模糊,需要感覺,但絕不止于此;沒有有效的“介入”,就沒有有效的“模糊”。斷臂的維納斯引人聯(lián)想,美感無限,但首先要有一個斷臂的豐腴勻稱的“身體”在,這個“身體”是需要思維與邏輯的。我們看到多少徒以“感性”自負,吟風弄月,賣弄辭藻,結果卻是敗絮其中,思維混亂,不知所云的文章呀!其二,素養(yǎng)之后是技術。寫好一篇作文,既有素養(yǎng)還是不夠的。寫一篇高考作文,就像是為一只玻璃杯注水,水太少了,強往外擠,固然尷尬;但拿一桶水一股腦地不分輕重緩急傾瀉而下,結果流水四溢,橫流各處,自然也非快事?!凹夹g”就是懂得做事的層次與步驟。以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為例,寫好這篇作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有:

(1)能不能讀懂“形象”并進而駕馭“形象”?

(2)對于“形象”和有象征意義的動作“仰望”“腳踏”界定了嗎?是否在界定之后才展開?

(3)對這個題目是否能夠把恢宏的大局和細切的局部結合起來處理?

(4)對題干中思辨性很強的“與”字,是否有個性化的把握?

素養(yǎng)有了,又懂得怎樣有效地釋放自我的素養(yǎng)(解決好“技術”問題),高考作文焉能不獲高分!


回應 舉報
贊12
收藏9

推薦閱讀

穿山甲
穿山甲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