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牛爸牛媽們都從閱讀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了。我們家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朋友,我從這個方面也講不出什么特別的來。是我對這個應該還是有一定的發(fā)言權的,我想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講一講閱讀的用處。
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不像現(xiàn)在這樣,那個時候大家講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語文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受重視,課外閱讀也不是那么的重要,因為考試嘛還是以課本為主的。那個時候我們的學科書都是很厚的,尤其是初中的書是非常不一樣的。那個時候。福科的書都很厚,其實只要能把書里的內容都學好,分數就很高。這個熱愛課外閱讀的孩子一般在班里學習都不是很好的。我們一般閱讀這種事兒都是當成反面典型的。課本以外的書都是閑書。雖然高中的時候我是學文科的,但即使是文科生,老師實際也并不提倡我們看小說。看雜志,看各種亂七八糟的社科書籍。那時候都是只有課本兒最重要。但是即使在那樣的環(huán)境,我也讀了很多雜七雜八有用的,沒用的書。所以我想閱讀這件事情,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說的話,我還是有發(fā)言權的,是可以講一講的。
首先呢就是閱讀結合培養(yǎng)孩子的經歷。我覺得讀書這個事情是需要自身的自驅力的。并不是家長想讓你讀書,你就肯讀的更多的實際上還是本身就是本身特別想讀才是有用的。靠別人督促讀并沒有多大用處。這個閱讀就是自己喜歡才好用,我表姐就不太喜歡讀這些亂七八糟的書。雖然他讀到博士了,但是專業(yè)之外的書他還是不太喜歡看。我呢就特別喜歡看各種學科,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比較正統(tǒng)的學科的教材那種書一般是看不進去的。但是其他的分類我都喜歡。我想這個就是閱讀習慣帶來的人生底色吧??赡芤簿褪且驗槲茵B(yǎng)成了這種雜七雜八的閱讀習慣。所以最終才能從事目前從事的這種社科類的工作。畢竟世界這么大學科這么多,雖然我們水平有限,不能高端的去經營某一個方面,但至少我可以做到廣泛的涉獵,多多的了解。不管哪一個類別,都多少知道一點。
而且我自身的閱讀經驗結合目前這幾年就廣泛的專家來提倡閱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閱讀在某些地方確實有特殊的作用。的確是擅長閱讀的人,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會好一些。那相對而言呢,越到了高升階段的學習越顯得比較從容一點。就閱讀呢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實際上看不出來作用。但是到了后期就很有用了,不說別的吧。對于人的生活習慣就是很有用的一個潛移默化的氣質。喜歡閱讀的人相對而言會比較平和一點。喜歡閱讀的人吶讀過的書就像吃過的飯,走過的路一樣。他會留在順序里,會顯示在一個人的氣質里。會在舉手投足里都顯示出你學過什么,讀過什么,看過什么。雖然很多書讀過也不可能背下來。畢竟像某些偉人那種有過目不忘本領的人是少數。大部分人讀過其實可能就忘記了,很難回憶出來。但是讀過和沒有讀過還是不一樣的。就像一日三餐吃飯,吃過了也就管用,很短的一段時間,肯定不能說一勞永逸,我今天吃飯了,明天就不用吃飯了。但是吃過和沒吃過還是相當不一樣的。吃過的飯,他會化成人身體所需要的顏色。給你提供了精力-氣血-體重或者是身高。所以不管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一日三餐都是不可缺少的。說到這里了,我就由衷的覺得讀書和閱讀真的是很像的一回事。閱讀就是一個潛移默化,雖然有用,但是并不能立竿見影見效,又不能一勞永逸有效的一個事情。跟吃飯一樣的,用吃飯呢就比較容易。用大白話明顯的把這個事情表達出來。吃飯就是這一頓吃了下一頓還得吃。不能說吃一頓飯就能管幾天的用處,也不能說因為吃一頓飯管不了那么大的用處,就拒絕吃或者合并吃。一天該吃三頓就得吃三頓。把三頓合并到一起去和三頓分開正常吃肯定是不一樣的。并在一起一天只吃一次,那叫暴飲暴食。反而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也不見得能吸收。多少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吃飯必須一口一口的吃,必須按照需要的時間吃。閱讀也是這樣的,不可能說立竿見影,我今天讀了書就得管多少用處。也不可能說我今天不讀書。明天也不讀書,后天我一天啥也不干,光讀書,然后這個量就能累積起來。那個也不行的。閱讀也得是悠著點兒,慢慢來,慢工出細活兒的。不可能說今天我讀了什么,明天我讀了的這個書就立竿見影的見效。也不會說我今天讀了什么,然后這個就一點兒用沒有完全忘記了。不會那么極端的書讀了就藏在自己的氣質里。不知道什么時候表現(xiàn)出來,或者說他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今天多一點,明天在這個基礎上更多的再去讀一點。要是沒有之前的那一期,那后面也沒有什么量。必須是一點一點的累積。
然后所以說所謂的閑書的問題。一般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時間比較多,家長對閱讀的選擇也不會那么單一。不會那么功利,一般小朋友喜歡看什么就會給他看什么,不會特別惦記說這個東西有沒有科普性質,有沒有作用,這個東西是培養(yǎng)英語的,培養(yǎng)中文的,還是培養(yǎng)數學邏輯思維的?相對說閱讀會比較多樣化一點。但是上了學的孩子家長可能就是壓力會比較大一點。給孩子選擇讀什么書的時候也會更糾結一點。就我覺得大多數人就是會不自覺的就比較關注于學科類型的培養(yǎng)了,會比較在乎這個書是有用還是無用。其實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到了高中階段。還經常讀一些在老師和家長眼里無用的書。他確實是對高考沒有什么作用,但是呢他給我提供了情緒價值。調節(jié)了我在高中階段緊張的學習氛圍,我覺得對緩解情緒有個很有用的疏導作用。我想現(xiàn)在那些得了抑郁癥空心病的孩子,如果能經常讀一些他自己喜歡的自己有內驅力想讀的書,那可能會好很多的。那個階段很多課外的閑書可能對學科練習呀,高考呢沒有什么直接作用,但是它會調節(jié)心情。而且也不能說他在考試這個事情上就完全沒作用說不清楚在哪道題目上它就起到了作用。他可能就不知道在什么位置,就把本來一塊一塊的知識點串聯(lián)在一起了,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自己就想清楚。融會貫通了。這個只專注于學習課本或者刷題的話,其實是很難有這方面的體悟。但是多看一些歷經看到的閑書,反而可能就容易有這方面的感覺。
另外在同齡人里,我覺得我相對就是那個比較喜歡紙質閱讀的人。我們現(xiàn)在的統(tǒng)一人選,有的自己其實自身不愛看書的。你別看他也看很多書,但實際一看吧,他看的很多書都是和兒童書有關的。所以他其實不是自己愛讀書,只是他想培養(yǎng)孩子讀書。他的書都是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都是主要是給孩子讀的。平時說起話交流起來也感覺不到讀書對他自己的作用。因為其實很明顯嘛,他那些書的本質他也沒有看進去,他不過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才陪讀的。相對而言呢,這種人平時說話也比較無趣一點。很多時候講一個有點典故的段子,他也聽不太懂。相反,有的時候大家湊在一起聚會講故事,有的大人完全對故事就沒有反應。他聽不懂林涵的那個點,但是他家小朋友會實時的給予回應,這就說明孩子閱讀過的書。懂的東西在某些方面已經比大人多了,這就很明顯是閱讀帶來的用處。他會給枯燥的生活帶來色彩。學習課本兒的那種讀書其實給人帶來的更多是生存的能力。但是想要生活的趣味,那就得有廣泛的涉獵。我覺得閱讀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他會給生命帶來厚度。會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另外實際生命的長度跟它也有關系。畢竟喜歡讀書的人學習能力都不會差,學習能力好的人相對工作什么的也都會好一點。當然這個事情不絕對,我們說的只是大概率。所以他的生命的長度基本上也能得到大的保證。
因為我自己是閱讀的受益者,而且是廣泛閱讀的受益者。所以說我培養(yǎng)孩子呢就不會特別局限的關注這一時一地的學科培養(yǎng),我就會比較喜歡鼓勵他發(fā)掘更多的興趣。廣泛的去尋找各種閱讀形式的書。畢竟現(xiàn)在的閱讀比我們小的時候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