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孩子,你內(nèi)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2015
2013
2018-4-6 09:31 原創(chuàng) · 圖片1

導語:保護好孩子的自尊,讓他建立自信,擁有自愛的能力,他自然能hold住自己的人生,hold住人生所有的狀況。

作者:一木釘

深夜,一條朋友圈躍然而上:“每次閨女都問我:‘媽媽,你覺得我最大的缺點是什么?’女兒從來沒問過我她的優(yōu)點是什么,真不知道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正確。”

小女孩我認識,平時懂事能干,才十歲已經(jīng)會做飯、打掃、看弟弟了,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家庭作業(yè)從不用家長操心,媽媽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曬出閨女的勞動成果。還記得女孩的媽媽生二胎時,幾天都見不到媽媽的面,電話里她柔聲囑咐媽媽要好好休息,電話這邊卻小臉通紅、強忍眼淚。

看到當時的場景,我真的心疼萬分。相比那些能在父母面前袒露脆弱、任性哭鬧的孩子,我更心疼這個看似堅強的小小女孩。她還是個孩子,卻有著與年齡不匹配的成熟和隱忍。而,這條朋友圈似乎也透露著這樣的信息:孩子不夠自信,并且習慣去尋求家人的肯定,誠惶誠恐,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

這是典型的自尊水平低的表現(xiàn),與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有很大關系:給孩子的肯定太少,打壓和否定過多。

作家王朔對女兒的教育態(tài)度頗為灑脫。除了對女兒的“愛”以外,王朔最看重的是女兒的內(nèi)在是否強大、是否快樂。

他對女兒說:“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發(fā)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nèi)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p>

在他看來,保護好女兒的自尊,讓她建立自信,擁有自愛的能力,她自然能hold住自己的人生,hold住人生所有的狀況。

她的幸福不依賴于財富、聲望,她能夠懂得平衡生活、調(diào)整心態(tài),有能力面對有挫折、有挑戰(zhàn)、并不美滿的生活。

家長過于看重孩子的表現(xiàn)而忽略孩子的內(nèi)心,會造成孩子自尊水平低,而低自尊的孩子成年后容易表現(xiàn)出討好別人、害怕拒絕,不敢堅持自己,還有可能會變得自卑和懦弱,因渴望得到外界贊許,而偏離個人興趣。

自尊水平高的人比自尊水平低的人則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與 著名精神病醫(yī)生弗朗索瓦.勒洛爾合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書中提到,想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評價,我們需要在三個方面去協(xié)助孩子:自愛、自信、自我觀。

●自愛

自愛,是無條件的。無論你表現(xiàn)得好、表現(xiàn)得糟,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你值得愛和尊重。自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時期從家庭中獲得的愛及情感的滋養(yǎng)。

幫助孩子建立自愛,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生活中,經(jīng)常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而不是只有在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才夸獎,多發(fā)現(xiàn)孩子本身性格的閃光點,讓孩子知道,無論表現(xiàn)怎樣父母都是愛自己的。

幫助孩子建立自愛,相信自己值得愛與尊重。

●自信

自信,是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場合采取恰當行動。自信需要行動來維持和發(fā)展,平日里的小小成功對于維護自信是必需的。

具體到生活中,則表現(xiàn)為:適當放手不包辦,不急于插手,讓孩子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洗漱、收拾書包、分擔家務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孩子做到。讓孩子在“我能”、“我會”中漸漸樹立起自信心。

多讓孩子體驗符合實際的成功,能幫助低自尊的孩子漸漸樹立自信。

●自我觀

自我觀,是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對自己優(yōu)缺點的評估——無論是否有根有據(jù)。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中,主觀性都占了絕對優(yōu)勢,比如在旁人看來十分優(yōu)秀的一個人,可能在他自己心里卻是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是積極的,它會成為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讓人經(jīng)受住挫折考驗,達成最高目標。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主要來自家庭環(huán)境,特別是父母為他制定的發(fā)展目標。父母不應給孩子制造或者暗示過高的目標,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認真傾聽,不要急于安慰或者轉(zhuǎn)移話題,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多說,啟發(fā)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家長在孩子10歲之前對孩子的自尊水平影響最大,10歲之后,孩子受周圍文化及團體的影響則較大。

在孩子幼小時,家長需通過榜樣的力量,通過本身穩(wěn)定的自尊水平表現(xiàn),比如,平靜地對待批評、不刻意抬高自己、淡定從容等給孩子一個示范。讓孩子在父母身上習得穩(wěn)定自尊的具體行為。

低自尊的孩子往往不適應高競爭的環(huán)境,難以承受競爭壓力。在孩子漸漸長大后提供適合孩子的學校及環(huán)境,保證孩子的交友質(zhì)量,保護好孩子的內(nèi)心,讓他們在成年后,離開了家庭的庇佑,依然有一顆足夠強大的心臟去面對風雨。

就像王朔說的:“內(nèi)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專注心理、教育寫作,在文字中療愈自己,惠及他人。親子專欄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zhì)的親子溝通!


回應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