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一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章。
原創(chuàng) 得分小邦主 得分升學邦 2020-05-07
人類在自我挑戰(zhàn)的征程上從不缺乏想象,爆發(fā)力的百米沖刺,耐力加持的馬拉松,都因為關系物種極限而備受關注,人們同時不自覺將日常活動跟這兩種運動進行關聯(lián)。就家長而言,我們最常聽到的,便是“學習是一場馬拉松”的感慨。
在學習的馬拉松賽道上,一開始差距不大,然而漫漫學習路,每一個升學點都是拉開距離的關鍵節(jié)點: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以及高中。一路不斷分流,差距拉大,逐漸形成不同陣營,越往后,在跑的人越來越少,最后有人領先沖線,有人勉強過線,當然也有人中途已經(jīng)退出。整個學習之路就是一個殘酷的淘汰過程。
幼升?。簹q月靜好or雞飛狗跳
2018年,一份5歲上海孩子“幼升小”簡歷引起全國矚目。這份15頁的簡歷涵蓋了小朋友在閱讀、文史、藝術、數(shù)理、運動和旅游等方面的學習和經(jīng)歷,其中最讓人驚嘆的,是它的數(shù)量遠超成人所能承受的KPI之痛。
魔都小朋友的簡歷備受爭議,但里面的學前準備是值得領會的。首先是學習前期習慣如注意力集中、自控力、理解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其次是作為學科起步的知識準備,比如上圖顯示的中文識字、數(shù)學思維游戲、外語的看聽,以及伴讀、聽讀等形式的閱讀。家長大不必把它們看作洪水猛獸而過度禁忌——且不說一個已經(jīng)遠離大自然的孩子需要在新時代開拓認識世界的新方式,這些孩子將因為學前的積累而在小低兩年擁有領先者的優(yōu)勢。
準備好的家長真的是歲月靜好,前面的問題解決好,幼升小確實不是問題;同時有了這第一粒果實,這些家長和孩子接下來也會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繼續(xù)學習。但之前歲月靜好、“快樂成長”的家長上小學之后,孩子連做作業(yè)和正常都應付不了,雞飛狗跳,明顯沒有做好任何的上學準備!
領先者優(yōu)勢在小低年級沒那么明顯,只要有良好的前期習慣,孩子在家長的規(guī)劃和輔助下完成這個“基礎溝”。如果家長學前沒做好鋪墊,上學后毫無表現(xiàn),平時學習也是放養(yǎng),孩子基本只靠學校教育,掉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小升初:基礎+拓展的差距六年
小學尤其是前四年,無論孩子在著名的東風東小學,還是普通的龍洞小學,談到孩子的學校成績,家長都會來一句“其實大家都差不多?。 ?。這是硬幣的一面,小學的知識不復雜,考試一般是學什么考什么,不需要太多知識儲備。就數(shù)學而言,86分已經(jīng)被定義為“學困生”,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在15分左右。
差距真的這么小嗎? 我們可以看看作為小學六年整體學習水平檢測的越秀區(qū)初一語數(shù)外摸底調(diào)研。它的代表性在于以全區(qū)學生為樣本總體,反映出當難度比學校調(diào)高不到一個等級的時候,分數(shù)是如何從校內(nèi)的“差距不大”變成“差距立現(xiàn)”的:
表格每一項呈現(xiàn)的都是平均分,排前的兩所民校集結全市比較優(yōu)秀的生源,平均每科90分以上;其他公校以重點和派位班作為組合,較能體現(xiàn)原生態(tài)的整體水平:全區(qū)平均分每科80分以上的學校有十所;70-79的學校有十所;剩下15所每科平均分在53-68之間。還記得小學時的學困線嗎?——86分!在這場9月初的考試中,距離六年級不到3個月時間,第一和最后一名的三科平均分相差116分!第一名應元二中的英語平均分是最后一名雄鷹中學的兩倍多!這還是大家認為的“差不多”和“差距不大”嗎?
摸底評估的試卷只是比校內(nèi)現(xiàn)學現(xiàn)考的知識面鋪開了一點點,題目綜合了一點點,對比同年民校大聯(lián)盟考試,我們可以看到摸底測試以學校題型為基礎,但詞匯范圍做了非單元/學期針對性設計;大聯(lián)盟以中考題型為基礎,難度增加不少。然而也僅僅是這樣的難度,就捅破了“差距不大”的假象!
表面上差距暴露于六升七,裂縫在四年級其實開始已經(jīng)浮現(xiàn)。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是否基礎扎實,以及學科有否拓展。校內(nèi)學習負責基礎,校外拓展包括語文的閱讀和寫作,數(shù)學的思維訓練,以及英語的詞匯和閱讀積累。需要提醒的是:課外培訓班是拓展的一種但非唯一方式,無論是在教培課堂還是在自家書桌上,只要孩子在這些方向上持續(xù)投入,都是在進行拓展。
基礎扎實加上拓展得當,六年下來,孩子在學習上的競爭力不言而喻——比如通過大小聯(lián)盟考試的同學,那些在摸底評估中平均85分以上的同學。基礎扎實的孩子正視差距,初中仍有奮起的可能;而基礎不扎實、學習習慣不好、且沒有拓展意識和做法的孩子,很可能一路學困,并就此掉隊。
初升高:好學校or普通學校的分流三年
就同一個城市而言,公立小學的資源配給大致相似,學校成績區(qū)別也不大。但到了中學,開始有好學校和普通學校之分,它們之間的差距我們有所了解,但真實情況讓人再次措手不及。
六升七的差距之測之后,同樣參加2012年摸底測的這批同學,他們2015年初三參加了第一學期期末考,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的具體情況。
首先看差距。學校間的分數(shù)鴻溝繼續(xù)保持,高手全姓“民”(620+);“公”“民”之間的差距巨大:公校第一的執(zhí)信和民校最后一名差距58分;前十中,公校第一和公校第七的學??偡制骄植盍?3分,而第一名和第十名之前平均分差了101分(三年前三科總分平均相差34)。
其次看進步。紅色部分為三年后有進步的學校,藍色代表不變,綠色是退步學校。進步的數(shù)量超出不變和退步,但具體到每個陣營,會發(fā)現(xiàn)學校的進步和退步都僅限于自己原有的陣營范圍——也就是說前十的基本還是原來那幾所;11-20名基本不變;21-35名的學校普遍在進步,但無法突圍原有的陣容去到更好的排名?!昂T難出貴子”,適用于家庭,學校竟也如此相似!
一個讓人無力的事實是:小學后期由“基礎+拓展”帶來的差距,會持續(xù)整個初中三年。“入口”決定“出口”,孩子所在的學校大致決定了三年后的去留:留普高,還是走中職。
初中階段,逆襲有,突圍也有,尤其出現(xiàn)在小學基礎扎實但缺乏深度拓展的同學。這些同學習慣良好,在拓展問題上愿意用努力換時間,步步趕上,三年下來實現(xiàn)破圈或連續(xù)破圈——一個圈,兩個圈,每年在華附奧班錄取名單上都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班里排十名左右的孩子。
幾家歡樂幾家愁,同樣在這個階段,掉隊開始不是個別現(xiàn)象,小學成績好的和普通的,都可能暫時進入或停留在掉隊圈。除了學習難度的原因,還多了青春期情緒不穩(wěn)定引發(fā)的問題,導致成績下滑,一滑再滑。無法及時扭轉(zhuǎn)的孩子,會在中考節(jié)點分流到中職,意味著他們與普高同學的距離就此嘎然而止。
高中:省市區(qū)屬示范+ 重點or非重點的圈子三年
同樣是省實,初高中的排位讓人感覺這是兩所學校:初中組合生源在初三期末考排第六,但到了高中,它是越秀錄取分數(shù)第一的學校。中考是場大浪,好高中率先淘走了第一批優(yōu)秀生源。到最后,重點不是進入高中賽道,而是進入好高中的賽道。再一次,“入口”決定“出口”,圈子決定結果。
如果說小學區(qū)別不大,初中有所區(qū)別,高中學校之間的差別升級,省屬、市屬、區(qū)屬,示范高中的生源逐層往下,然后是普通高中。
還是這群孩子,我們選取越秀區(qū)幾個代表性的學校進行對比,從2015年高一第一次期中考來看具體。
省實22個班當中,9個班是各種重點班,“入口”決定“出口”——這九個班穩(wěn)穩(wěn)排在前九名。前十的第一個分差轉(zhuǎn)折點在第四名(370.5176)和第五名(359.6776)之間,相差11分;然后是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之差,第十名的14班相比第九名(市創(chuàng)班)驟降25分。值得注意的是,14班雖然是普通班,但也是以當年730(借讀746)的分數(shù)錄取的——排名越秀區(qū)20名之后的初中能考上的同學都鳳毛翎角。高中之難,難到這些中考相對高分數(shù)的同學在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試拉開巨大差距: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班級平均分語文和英語差了20多分,數(shù)學差了54分!
可見,解決了準入的問題,高中還有兩個圈子之分:外圍圈子是“示范中學(省、市、區(qū))”,內(nèi)部圈子是“重點班/非重點班”。種種圈子間的差距明顯,即使是由優(yōu)秀生源組成的省實,孩子進去之后被分置在不同陣營,它們的標簽是:清北、985、211、普通本科,市屬和區(qū)屬的示范性中學還要加上“三本”、“高職”陣營。
再來看作為區(qū)屬示范性高中的育才中學和16中。
同樣的重點班內(nèi)區(qū)隔,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陣營差距:育才的重點和非重點分水嶺高達58分;16中的四個重點班在年級前50、前100中占比六成以上,剩下的名額普遍班分豬肉,好一點的分到五六個,有的班級第一名在全級已經(jīng)去到59,77。
高中只有短短三年,難度、深度和廣度是學科共同點。高中難,難到什么程度?我們回到省實那張圖,14班雖然是普通班,但也是以當年730(借讀746)的分數(shù)錄取的——排名越秀區(qū)20名之后的初中能考上的同學都鳳毛翎角。高中之難,難到這些中考相對高分數(shù)的同學在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試拉開巨大差距: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班級平均分語文和英語差了20多分,數(shù)學差了54分!除此之外,競爭的壓力在每一個環(huán)境龕無處不在。這一點痛點過多,無需多說。
在已經(jīng)分好的陣營上,難度和競爭強度決定了高中留給多重破圈逆襲的可能性非常少,突圍也是個別現(xiàn)象——一般發(fā)生在競爭沒那么大的中學和心理+素質(zhì)強大的同學。絕大多數(shù)同學只求按部就班,跟上陣營內(nèi)的學習節(jié)奏。高中的掉隊原因主要來自于學習難度、自我管理和畏難心理下的陰影面積過大。如果說小學靠家長,高中則完全是一場孩子和自己的戰(zhàn)斗。
在2018年的高考中,省示范性學校省實高優(yōu)率96%,區(qū)示范性學校16中72%,育才中學31.8%。學校的差距如此,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差距可以想象。
運動生理學家對比幾種常見的馬拉松配速跑: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和勻速跑。先快后慢需要經(jīng)驗支持:如果開始跑得很快,后來跑不動的幾率很大;先慢后快則需要極大的自覺性,要求對“慢”有強承受力,“快”也需要有土壤和基礎。勻速跑以相對均勻的速度跑完全程,被認為是馬拉松的第一法則:不要求領跑,但要保持在第一陣營,同時保持最后沖刺時的力量。
在真實的馬拉松和學習過程中,“逆襲”都是個例,卻一直被寄予厚望。“逆襲”至少越過兩個陣營,比如第三陣營到第一陣營。
最近受熱捧的辯手詹青云6次轉(zhuǎn)學,班上墊底,高二逆襲后沖到高考省前五被北大和港大錄取。她的逆襲原因中有兩點需要關注:1)內(nèi)心的力量:媽媽對墊底妹妹無盡的支持和鼓勵;2)“先慢后快”的基礎:詹青云從小博覽群書,熱愛閱讀。回到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光第一點就足夠把家庭擊垮。“逆襲”的故事人們百聽不厭,因為它如此少見,而往往又因其高光被家長投以過多的重現(xiàn)期望!
在12年的學習馬拉松當中,形成差距造成掉隊、分流的原因各種各樣:從幼升小的學習準備不足,小學的學習習慣和拓展缺位,面對初中的科目和難度增加,高中的難度再加無法應對.....從這圈到那圈,圈圈相離,差距越來越大;一路前進,一路淘汰,這才是學習馬拉松的真實!
大家都知道:孩子參加學習馬拉松的重點,不僅僅是完成比賽,而是如何領先完成。連續(xù)兩次獲得世界冠軍的日本馬拉松選手山本田一在自傳中談到他的獲勝原因: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這對于學習馬拉松的啟示有兩個方面:一是把全程細分成階段性目標,其次在每個完成目標的過程都奮力沖向前,即保持在第一陣營。
2018年高考中廣州進入全省前20的同學有七位,陳穎琦(初中二火)從中考781分的狀元到高考狀元,她是一路領跑的代表;文章采訪另一位狀元唐聞時寫道:“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唐聞的成績并不算頂尖,而經(jīng)過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的中考成績已經(jīng)能達到750多分,在他看來,勤奮和堅持是自己學習路上最好的伙伴?!边@是一個小學成績普通,初中逆襲,高中保持強大競爭力的范例。狀元唐寧靜高一時成績在華附年級100名左右——500多學生的第一陣營,高二從50多名上升到20多名,高三開始努力學習,穩(wěn)定在年級前20名。雖然她自己說“距離成績最拔尖的同學有一段距離”,但不可否認她是陣營內(nèi)突破的范例:保持在第一陣營,并最后完成陣營內(nèi)的突圍。
從12年的跟蹤觀察中,我們看到競爭如此殘酷:學習,真的不像過來人說的那么簡單!差距在三年、六年的時間段一點一點發(fā)生,只是當時已成惘然。在這場漫長的馬拉松中,家長要保持理智:不是要求孩子次次考第一,而是占據(jù)相對優(yōu)勢;同時要認清形勢:在競爭強度高的環(huán)境,不能跌出第二陣營;如果強度沒那么高,保持在第一陣營。破這樣才能保證最后的沖刺有價值,12年的自我訓練才有回報!
破圈是艱難的,逆襲是罕見的。奇跡往往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留給自己的只有尋常:小學開始拓展,初中進好學校,高中進好校重點班,不須走尋常路最后也能跑出好成績!孩子,在常規(guī)的路線上節(jié)節(jié)進步,保持優(yōu)勢,跑在同行人的前面,你就是這場馬拉松的贏家!
參考資料
《廣州日報》,廣州高考7人進入全省前20,廣東真學霸曝光!最全高分秘笈來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