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中的幾大常見誤區(qū),你中了沒?

2018-6-7 12:51 原創(chuàng) · 圖片5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有一個愛閱讀的孩子,親子閱讀也越來越受到年輕家長們的重視,然而,閱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對閱讀的一些誤解,家長們也時常會進入一些誤區(qū),有的甚至會影響孩子對閱讀的興趣。這里,我整理幾大常見的誤區(qū),供大家借鑒。

01

一、用指讀的方式給孩子讀書。

許多家長喜歡用手指指著文字給孩子讀書。但是指讀有很多弊端,從朗讀的角度來說,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會影響語言的節(jié)奏,原本精彩的故事很可能因為語音的干癟而顯得乏味,從而影響孩子的興趣;

指讀很容易干擾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興趣往往在圖畫上,對于不識字的孩子來說,文字是無意義的符號,他們的注意力被動轉移到無意義的符號上后,他們對故事的興趣也會受到影響;

圖畫書是文字和圖畫一起講故事的,一本優(yōu)秀的圖畫書,其圖畫的地位甚至高于文字,如果忽視了圖畫,一本書的意義就大打折扣,孩子的閱讀體驗也大打折扣。

喜歡指讀的家長多半是想讓孩子識字,的確,指讀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幫助孩子快速認字,但是我們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識字能力≠閱讀能力,識字是閱讀的一種工具,而閱讀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最終約等于學習能力。親子閱讀的目的不是認字,而是讓孩子感受閱讀的樂趣,讓孩子愛上閱讀。孩子是可以通過讀圖來讀懂故事的,一個讀圖高手,哪怕一個字都不認識,也是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的。相反,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足夠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維力,即便認識很多字,也不能說是具備好的閱讀能力。

當然,如果一個孩子處于識字敏感期,他主動要求你指讀,為了不錯過孩子的識字敏感期,我們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其他時候(尤其是三歲以前),我們一般不建議指讀。

孩子一邊看圖,家長一邊念字給他聽,這是親子共讀比較理想的方式。

01

邊講邊提問,家長講完孩子講。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們總是喜歡用結果導向來評判孩子的成長,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就急于知道孩子是否聽懂,是否學會書里面的知識,于是,邊講邊迫不及待地提問孩子:聽懂了嗎?是什么?為什么?各類問題接踵而至。故事講完了,又忙不迭地問“故事講了什么?”“你來講給我聽聽!”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有部分愛表現的孩子或許還愿意來自己來講故事,而大部分的孩子,在閱讀早期是不愿意被考問的,他們喜歡聽的過程,并且喜歡聽完整的故事,總是希望家長能一口氣講完一整本書。一個故事不斷地被打斷會影響他們聽故事的體驗,而講完故事要求孩子講,會容易給孩子造成壓力,就像我們小時候聽到去春游,就必然會想到回來要寫作文這樣的條件反射。

在早期的親子閱讀中,我們只需享受讀與聽的這個過程就好。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閱讀過程中不能有互動,只是這種互動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并且要考慮方式與方法,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書中的內容來加深孩子對書本的認識。

事實上,孩子需要有一個過程去大量吸納,在某個特定的時候他會自覺輸出,自覺發(fā)起互動,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拒絕孩子的熱情,抓緊機會和孩子進行延伸討論。

03

選擇字多、知識性、教育性強的書。

家長對孩子閱讀的功利性還常常體現在書籍的選擇上,認為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對孩子有教育意義,并且有很多字的書才是性價比高的書。

閱讀當然可以增長知識,但是,評判一本幼兒讀本優(yōu)劣的標準,并非這本書囊括了多少知識點。好的幼兒書籍是充分考慮兒童心理,充分展現童心世界的。另外,除了一部分天生熱愛書籍、家庭閱讀氛圍非常濃郁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在早期閱讀上還是需要一定的引導和培養(yǎng)的。而切中孩子內心的好玩有趣的書往往更能吸引孩子,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需要選擇孩子真正喜歡的書,然后慢慢把愛好變成一種習慣。

04

用第三方工具來代替家長的聲音。

忙碌的家長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陪孩子閱讀,于是借助各類工具,比如喜馬拉雅音頻、點讀筆等等來給孩子讀。當然,聽讀也是一種閱讀方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是可以借助這些工具的,但是對早期閱讀來講,尤其是0-3歲的孩子,再標準的普通話,再美妙的聲音都不及媽媽的念書的聲音。松居直說:“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即使經過幾十年,我們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p>

爸爸媽媽給孩子讀書的經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孩子童年最珍貴的記憶。這也是繪本《和爸爸一起讀書》最打動人的地方。另外,親子共讀時親子間親密的接觸,也是給孩子最好的依戀,給孩子安全感。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過程,不要急于評判孩子閱讀的成效,讀了多少書,學會了多少知識,故事講得好不好等等。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家長們要放下自己的執(zhí)念,以在意(重視閱讀)又不在意(平常心)的態(tài)度去對待閱讀,細水長流,溫情陪伴。

關注公眾號:啾媽童書會(ID:yiweijiu),

守護童心,閱享童年。用閱讀照亮育兒路。


回應 舉報
收藏4

推薦閱讀

一葦_啾媽
一葦_啾媽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