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終其一生的努力,才達到人家的出廠設置?!疤炜諞]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p>
“不在于被給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p>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p>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p>
“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p>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p>
——摘自《被討厭的勇氣》
下面是閱讀的點滴收獲,和有緣人分享。
一、相遇:初窺阿德勒心理學的智慧之門
一切煩惱皆源自人際關系
初次接觸《被討厭的勇氣》,我特別折服于它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是的!就是如此!簡直說到我的痛點,抓住我的命脈!
我是個特別擰巴,特別糾結,特別內耗的人,內心戲特別多,人際交往中經(jīng)常會放棄自己的利益,迎合別人的要求。而這本書如同一束強光,穿透迷霧,為我?guī)砣碌囊暯桥c力量。
書中阿德勒心理學的諸多觀點,如“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讓長久陷入原生家庭決定論的我艱難地抽出雙腳。是的,“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正如書中哲人所言“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像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精準剖析我長期陷入人際泥沼的思維定式。我突然意識到,過往的成長總是被他人的節(jié)奏裹挾,焦慮與不安皆源于此。
“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更是點醒我,我一直困在他人目光編織的牢籠里,自我設限,卻未曾想過掙脫這精神枷鎖,去擁抱真實且自由的生活。
二、浸潤:理論在日?,嵤轮忻妊?/p>
(一)聚會:心態(tài)的悄然重塑
春節(jié),團圓聚會的好日子,和以往厭煩人情世故“懼怕過春節(jié)”不同,今年的春節(jié)成為我實踐書中智慧的最初陣地。
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
正月初二參加學生聚會,“請親愛的老師給我們說幾句話”這個環(huán)節(jié)再次上演,曾經(jīng)面對發(fā)言會 “擔心說不好,擔心話不夠漂亮,擔心別人覺得我的水平菜”,如今因書中“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我說什么沒那么重要”的理念,變得輕松自在。簡單祝大家身體健康就結束“發(fā)言”,專注于當下表達的本心,不再執(zhí)著于他人對自己發(fā)言的評價,回歸自身表達的純粹,卸下無謂心理負擔,讓內心戲沒有馳騁的舞臺。
正月初三回娘家、晚上又赴老公姑丈家與姑丈及幾家表弟妹們喝茶,若是平日,怵于人際交流的我肯定以回娘家等為由推脫,但卸下負擔,只是歡喜于一年一聚,簡單從容赴會。包括孩子連幾年一聚的家族聚會不參加,都以包容、松弛的心態(tài)應對,讓“孩子去不去聚會”成為他的事,是“共同體感覺”與“課題分離”融合的成果。把家人、朋友視作共生伙伴,既守住自我邊界,又傳遞善意,讓相處擺脫緊繃,走向和諧。
(二)日常瑣事:跳出權力之爭的漩渦
1. 白菜事件:從較勁到和解的智慧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飯桌上我因老公天天囤白菜煮白菜而不滿,老公正色反駁,說我已經(jīng)說過多次,如果不喜歡,可以自己去買菜。我馬上意識到,他與我之間是權力之爭,目的即讓對方屈服,以往我會陷入“必須讓對方認同我”的權力之爭,執(zhí)著于觀點勝負。但想起書中“人際關系中的權力之爭,一旦陷入,就會執(zhí)著于輸贏,而忘記關系本身”,我馬上抽離。
先肯定他說的“現(xiàn)在時令菜確實不多,買菜很難,你也買了我喜歡的青菜”,接著自我批評“我很少煮飯,太懶了,買菜也懶”,還舉例小時候吃爸爸種的絲瓜吃到吐的經(jīng)歷共情當下吃白菜吃到……,最后表揚老公“說話比以前情緒穩(wěn)定,有進步”。
這一系列操作,讓老公都不好意思了。劍拔弩張的權力之爭轉化為相互理解的溫情交流,家庭氛圍回歸融洽?!俺姓J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跳出“爭對錯”怪圈,用理解與共情經(jīng)營關系,能讓相處更溫暖,也讓我對書中“課題分離”與“共同體感覺”的運用愈發(fā)喜歡。
2. 肥皂事件:覺察隱秘的權力欲
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jīng)步入了權力之爭
剛經(jīng)歷了中午的白菜事件,下午,洗衣服時,還沒洗兩次的長條肥皂突然斷裂,本來想把斷裂的那小塊拿出去,馬上又想到,要放在臺面上,讓老公看到“每次買回肥皂曬得干干的,這么易裂”的結果!哇!又是權力之爭!又是試圖“搞老公一把,證明自己比他強”,這瞬間的覺察,讓我驚覺自己無意識陷入權力之爭。 真是牟足勁和他爭到底啊,爭了這么多年,誰都不服誰。這種“爭強好勝”對關系和自我成長毫無益處,趕緊STOP!
閱讀帶來的覺察力提升,是不是很奇妙?能在情緒初起時識別權力之爭陷阱,及時止損,避免內耗與人際摩擦。
三、共探:群體共讀的協(xié)同賦能
(一)共讀交流:思維的多元碰撞
線上線下共讀《被討厭的勇氣》,成為理論深化的重要場域。大家圍繞書中章節(jié),結合自身經(jīng)歷分享,讓書中知識不再是孤立文字,而是成為可參照、可復用的生活指南。
認真過好“此時此刻”
放假了,我既想躺平,又想不虛度時光,又陷入手機不能自拔,又因此心生懊惱。拋出這個世紀難題后,有人提出——刷手機時意識到刷太久,不要評判,如“又浪費時間了”“怎么可以這樣”“真不自律”等,把心收回去做當下想做的事即可。感恩小伙伴,又點醒了我。
書中哲人說的——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自以為看到了些什么。是的,您說的都對!
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
書友的煩惱則是,友人讓當教師的她,用從事這個行業(yè)的幸福感,去勸說要放棄教師編制的友人孩子。勸說無效后,友人仍每天來消息請求,讓書友手機都不敢打開。我們從“課題分離”角度分析,明確“友人孩子的選擇是他的課題,我們給出建議后,無需為結果焦慮” 。
“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接納無能為力的自己,接納驚慌失措的別人”“不必追求結果,所有事情都有遺憾”“事緩則圓”,大家紛紛獻策,金句迭出……
不同生活案例與書中理論交織,讓我們明白接納自身與他人不完美,是走向自由自在的關鍵,也拓寬了我對書中知識運用的思考維度。
(二)實踐反哺:認知的迭代升級
暑期云南旅行故事,是實踐映照理論的生動案例。
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
在麗江,突然腹痛腹瀉,簡直差點要瀉在路上。猜測可能是中暑加上冰飲料的緣故。高原紫外線強,友人忘做防曬,那兩天我把防曬口罩借她,自己穿起防曬衣,套上帽子,拉起拉鏈,遮住臉。估計是不透氣的防曬衣惹的禍。想了想,就讓友人把口罩給我,我需要口罩防曬。以前的我的內心會這么想的:這么個口罩借給朋友用一下,也這么計較,真是小氣不大方??!
第二天,逛街時,突遇暴雨,我和友人只有兩把小傘。店里避雨時,我問問他們要不要買把傘,他們覺得兩把夠用了。雨小后,她老公和孩子用她的小傘,我們倆用我的。我又要顧頭,又要顧腳。在游人如織,檐雨淋漓,石板參差的小巷,我一腳出去,水已進鞋。按以前的想法,回到客棧不過十分鐘左右,反正鞋濕了,就這樣吧,免得友人尷尬。這次用了一秒思考,我馬上說,我去買傘,我鞋濕了,這路一人一把傘好走。友人立即說她去買。
從以前寧愿內耗也不愿開口,到現(xiàn)在大膽邁出一步,是“課題分離”與“自我接納”的成果。意識到自身需求并勇敢表達,不再被“怕不好意思”束縛,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體現(xiàn)。知行結合,讓我看到同一理論在不同場景的多樣演繹,激勵自己在更多小事上踐行書中智慧,不斷拓寬認知運用邊界。
“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strong>
四、育兒:用書中智慧賦能親子成長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和孩子 交流時,書中智慧成為我傳遞給孩子的成長密碼。暑期銜接班,孩子為即將來臨的單詞聽寫焦慮,產(chǎn)生不去上課的念頭,我用“與其想單詞不會聽寫怎么辦,不如放下焦慮,多背幾個單詞”,教他聚焦此時此刻;當他告訴我8月要開始打游戲排位、還要和同學出門旅行時,我想到他的視力,想到最近大學生、高中生失聯(lián)此起彼伏,正思來愁去,“離家、拋夫棄子”的念頭都出來了,突然想到“活在此時此刻”,對啊,干嘛為未來擔憂,真是好笑,再說了,孩子已經(jīng)挺好的了,我還抱怨個啥!回歸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親子關系中,從“縱向關系”的權威施壓,轉為“橫向關系”的平等賦能,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用書中智慧搭建理解與支持的橋梁,見證孩子成長,也實現(xiàn)自我育兒角色的迭代。
五、沉淀:長程蛻變的力量匯聚
(一)心態(tài)重塑:擁抱自在人生
近一年浸潤在共讀中,心態(tài)悄然發(fā)生轉變。前兩天,朋友問我是否有即將結束的課題,她想加個名字,以備評定某項資格用。我?guī)兔柫讼?,說是可以問同事A,他手上課題可能人員未滿。我問朋友和A關系如何,我說我是不想和A打交道的,朋友也不想。以前我會內疚,覺得沒盡力幫忙,現(xiàn)在則覺得沒必要委屈自己去幫別人。我如實表達不想去打交道的想法,無需愧疚,掙脫過度共情枷鎖,活得更舒展。
回頭想了想,怎么現(xiàn)在這么自然而然地就這樣了呢?
(二)行動升級:創(chuàng)造積極改變
在家庭中,用“橫向關系”經(jīng)營,以伙伴姿態(tài)溝通,讓家庭氛圍更溫馨;自我成長上,以“與理想的自己比較”為動力,專注提升自我,抵御他人成就的干擾;遇焦慮時,默念“活在此時此刻”,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用行動破局。這些行動,讓書中知識從理論真正融入生活,成為改變的力量。
六、回望與展望:成長永無止境
回望與《被討厭的勇氣》相伴歷程,從理論認知到生活踐行,每一步都滿是收獲。感恩與書籍的相遇,感恩與小伙伴的相遇,它讓我從焦慮裹挾慢慢走向自主掌控,那些家庭瑣事的和解、育兒交流的溫暖、共讀碰撞的火花,都成為生命珍貴印記,見證“知”“行”“悟”的蛻變。
未來,書中智慧仍將指引我前行。我會繼續(xù)在育兒中深化“橫向關系”,緩和親子關系;人際里覺察“課題分離”,傳遞“他者貢獻”溫暖;自我成長上突破邊界,以“被討厭的勇氣”擁抱更多可能。期待用實踐分享,讓更多人看見書中力量,共同掙脫束縛,走向自在人生,讓成長在理論與實踐循環(huán)中,永不止步,綻放更豐盛的生命光彩 。
“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期待著,踐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