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強調(diào)整本書閱讀的葉開老師最近發(fā)布的一篇文章《對話葉開 | 讀過大部頭的孩子與眾不同》(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Ws2j2mEXorCj4EwwdAaXA),其顛覆性的言論令我深度不適。
觀點
在這篇他與一名不明年級媽媽的對話中,他提出了不少觀點,我支持其中的其中有關(guān)大部頭的閱讀法和對于聽書的評論令我不安:
1、專注力和深閱讀有關(guān),沒有讀過大部頭是孩子不專注的決定性因素。
2、 聽書是簡易行為,除學外語和對于低幼兒童有用之外,但凡小學二年級以上,就要降低甚至不聽書。聽書是低難度、無難點的不是真正的高效率學習的模式。
3、閱讀大部頭,可以系統(tǒng)地思考和表達,是青少年學習知識,研究問題的最好的方式。
4、閱讀大部頭,要 能夠保持一個小時以上的“高濃度學習模式”即長時間閱讀。才能高效地系統(tǒng)化汲取作者最豐富、最深刻的經(jīng)驗和見識的綜合。
5、說明文不該在語文教育中出現(xiàn)。
6、現(xiàn)代家庭要備三四個書架,買三四百本好書;與命中注定的那本書遇見。
知識焦慮
如果說“海淀媽媽”是販賣知識焦慮,那么這篇在我看來也一樣是在制造恐慌,販賣與知識有關(guān)的焦慮:
首先,在這篇文章中,自始至終沒有點名問答媽媽孩子的年齡,讓各年齡的家長容易對號入座,而我有種似是而非的影響,這可能談的是小學閱讀,因為葉老師提到了小學二年級這個時間點,也可能高中閱讀,因為文中的推薦讀物都是高年齡段的書目:
“很多一流的科學家都是非常棒的科普作家,我常推薦給孩子們看的一些書,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凱文·凱利的《失控》、雷·庫什維爾的《奇點臨近》、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等等,這些厚書,都是影響非常大的作品。”
但是到底是面向什么年齡段的家長呢?文中并未說明,難道說小學的閱讀已經(jīng)高中化了? 不明確不具體的對話對象在不明真相的讀者讀來很有可能產(chǎn)生恐慌情緒。
其次,家長產(chǎn)生了恐慌情緒后,就期待看到解決方案。但是這篇長篇大論,通篇讀下來除了書單和書櫥的建議,并沒有給出實質(zhì)性的可以提升閱讀能力的解決之道,文中所列書單并沒有可供孩子攀登大部頭的臺階,全部是高高在上。而這些大部頭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jīng)驗,根本無法讀起。再加上葉老師特別指明要杜絕聽書的行為那么,失去聽這個工具,孩子們連攀爬都沒有機會,他們仰著頭努力起跳都看不到這些書的腳。也許葉老師會在過幾天推出他的解決問題的課程,那么,這篇文章就不是在真誠分享一個建議,而是一篇有關(guān)如何閱讀的產(chǎn)品的推文。
被偷換的概念
文中所強調(diào)的歸納能力來自大部頭的閱讀,他舉的例子實質(zhì)上是概括能力,”一個人閱讀一個小時以上以至于連續(xù)好幾個小時,并不是記住書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個細節(jié),而是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思考和積累認識,最終形成對這一大段內(nèi)容的歸納和總結(jié)。例如,《西游記》第二回看完了,我們會說,這是寫孫悟空拜師學藝的。又比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十章讀完,我們會歸納說,這一章是寫哈利、羅恩齊心合力打巨怪,在女盥洗室救了赫敏的?!?/span>
復述能力為低年級要掌握的閱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則是小學高年級閱讀理解目標:
針對什么寫的文章?
重要內(nèi)容是什么?
什么時候,在什么地點做了什么?
但是,概括能力不是歸納能力,擁有概括能力才能產(chǎn)生歸納力。
歸納力是對文本結(jié)構(gòu)的升華理解,比如能抓住故事的三層遞進關(guān)系,能看懂故事的寓意并與其他故事比較。歸納力是第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引申的能力,是長期閱讀中發(fā)展出來的高級閱讀理解力,也是能讀懂大部頭的理解力階石。
聽覺型學習和聽覺型學習者
但是作為一個故事媽媽,我對于文中的”聽書是簡易行為,除學外語和對于低幼兒童有用之外,但凡小學二年級以上,就要降低甚至不聽書。聽書是低難度、無難點的不是真正的高效率學習的模式?!?/span>較為敏感。
我讀過三位一線語文老師寫的書或者推薦的書,
《兒童的語文》于永正
《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 蔣軍晶
《為愛朗讀》蔡朝陽(推薦)
于永正教小學語文,強調(diào)“字詞句”的積累,強調(diào)朗讀;蔣軍晶反對一味朗讀課文,為了朗讀而讀,他的理念糅合了很多西方閱讀教學的經(jīng)驗;蔡朝陽,為愛親子朗讀,強調(diào)原著朗讀。發(fā)現(xiàn)了沒?這三位雖然觀點有爭議,但都不否定閱讀中的“耳到”。為何閱讀中要”耳到“呢?
有研究把學習者分為三類,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
視覺學習型的孩子主要會依靠他們所看到的東西來吸收信息,并進一步理解、記憶它們。如果他們“看不見”,那么他們也就不能完全地接受和吸收。
聽覺學習型孩子的記憶力相當好。他們的耳朵就像錄音機,他的大腦就像刻錄機,嘴巴就像放映機,等到他進行復述的時候,簡直可以原摸原樣地把剛剛聽到的放出來。他們天然地就會無意識地記住每一個故事的細節(jié),還能記住一些數(shù)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等。家長可以把學習資料轉(zhuǎn)變成音頻,經(jīng)常放給孩子聽。
這三種學習類型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學霸。比如,葉老師是一位非常擅長閱讀的視覺性學習者,其通過閱讀獲得知識的能力相當高效;再比如,文中媽媽所說的“我有一位同事媽媽,是某大的高材生,公司高管,她的時間管理非常棒,每天起來,邊跑步邊聽書,說一年下來聽了幾十本名著,效率很高?!?/span>就很有可能是一位聽覺型學習者。
但是,葉老師忽視了聽覺型學習方式,認為這是成人的特點,他說,“成年人,商業(yè)管理人士等,通過聽來獲取信息,尤其是聽一些相關(guān)專業(yè)的廣播節(jié)目,都是正常的、有效的行為。”,同時,他也看到了一些聽覺型的孩子不擅長閱讀并伴有分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于是,他武斷地得出結(jié)論,聽書是獲取知識中較為低效的途徑。
批判性思維
葉老師缺乏的是穿進別人靴子的體驗感,也缺乏假設和論證的批判性思維方式,這和他提倡的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理念相去甚遠。
“14-18歲的邏輯期,適合閱讀科幻、科普、人文社科類作品,這個時期強調(diào)邏輯思維訓練,強調(diào)批判性思維的寫作?!?/span>
昨晚和個思幾位閱讀老師談起葉老師的這個話題,他們贊同葉老師的讀書要用眼睛讀,但提出一刀切否定有聲書Audio books不科學,需要數(shù)據(jù)證據(jù)支持這個觀點。這就是思維模式的差異,葉老師看到一些現(xiàn)象,即得出結(jié)論;這些學哲學出身的英語閱讀老師的想法卻是:我雖然無法一一體驗別人的感受,但是可以進行一場調(diào)查,采集數(shù)據(jù)來證明自己的想法。
此外,批判性思維并不是排他性思維,還有客觀與包容。
作為一名校內(nèi)語文的改革者如果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稱:“中小學語文教育,簡單化、粗暴化、粗鄙化?!?將自己設置為課內(nèi)語文對立的人設本身的心態(tài)是不開放的。
葉老師對于校內(nèi)語文教育中寫作的質(zhì)疑也是對立的:說明文不該在語文教育中出現(xiàn)。理由是到了工作崗位,師傅一帶自然會寫。但是他忽略了寫作教學的另一個功用,就是通過寫作,學習謀篇布局,反過來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在閱讀中熟悉這些文本結(jié)構(gòu),繼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說明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豈能從寫作清單中一劃而后快。
節(jié)前我接觸了教學體制外寫作法的三川玲,她的整場講座對答可觀公正,從未詆毀校內(nèi)語文教學。她說:“很多人會說,學校作文的要求,跟童書媽媽寫作課的要求不一樣。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世界上存在一種文章,是毋庸置疑的好。我追求的好文章就是這個,我和寫作課的老師,要教給孩子們的寫作,也是這樣的寫作。”
當一位家長訴說女兒按她的方法寫《我最喜愛的老師》作文被彈回重寫時,三川玲認真分析了作文的不足之處,指出人物的一個特點應該要有至少四五個點的證據(jù)證明其特點,寫作時選兩個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她自始至終在說明自己的方法和校內(nèi)教學并不矛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是一致的,只是個別語文老師的認知有差異才造成一些負面錯覺。
尾聲
這讓我想起我身邊的這些閱讀老師,他們雖然啃過百部以上的大部頭人文經(jīng)典,但是他們?yōu)槿颂幨绤s非常接地氣,從不盛氣凌人,也確確實實地在推動兒童閱讀,他們用自己的所感所思用兒童聽得懂看得懂的語言說出來,這才是真誠的!可能也是一線教育工作者和專門搞教學研究的專家的差別,前者踏踏實實地接觸著孩子,大量的90%資質(zhì)的孩子,他們更了解孩子的需求,更愿意從微小的課實現(xiàn)的改變做起,從而幫助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