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微博文章,轉發(fā)留存。
第一篇,轉自微博:羅玲的空間
有的家長說,我全部精力都用來陪讀輔導,還找了家教,錢和時間都花了,為什么成績不升反降。這里,有沒有可能家長的全部時間精力都用來管孩子學習,就是問題所在?
把這看做是個小系統(tǒng),其中某個參數(shù)過于極端,就容易導致問題。
家長這么大勁頭,對孩子來說,首先帶來壓力過大。這種壓力損害他的自信和自尊,久了也會妨礙智力發(fā)展。
另外,學習是發(fā)生在一個人頭腦里的事,家長干預過多,表面看事情都做了,錯題也改了,但可能孩子的主動思考變少了,本該獨立的項目變成倆人合作項目。家長真的在學了,孩子成了濫竽充數(shù)的那個。
問題的根本是,家長為何最初如此焦慮:是自己的學渣心態(tài)、對未來的恐懼、標準過高。
很多家長自己學生時期就留下陰影,比如數(shù)學很差,或者英語不好,或者很努力也不提高。這種對某一學科或總體學業(yè)的恐懼,就傳遞給了孩子。這種傳遞隨時發(fā)生,每天在和孩子對話,看作業(yè)和卷紙時都發(fā)生,幾年下來,就培養(yǎng)個懼怕學習的學弱生。
還有的家長因為過度焦慮,給孩子的安排沒有連貫性,不斷變換輔導班、家教、甚至轉學,給他人為制造了各種斷層。
所以,家長先調整自己。
然后對孩子有點基本的信心。相信他也許某部分知識欠缺,但總體是有能力學會的,不傻不笨。相信他能有不錯的未來。
我身邊看到的成績特別差的學生,很少有智商真的很低的。他們很多都非常聰明,只是因為某種原因,沒用在學習上。他們知道自己不笨,但無力證明,所以也開始懷疑。
找找薄弱點,逐漸補上來,家長要幫他們重塑信心。
前提是自己先改變,別慌得不行,總在崩潰抓狂。以學弱心態(tài)無法培養(yǎng)出學霸。
第二篇,轉自微博:京城英語課Jenny
【小學的底線不是成績,是不厭學】
剛才羅玲老師分析的很對,我教過很多中學生。有的孩子一到初二初三,成績一落千丈,就是因為壓根不想學。
我說一個真實案例,我的學生,現(xiàn)在念高一。從幼兒園到小學,一路順風順水,小學是海淀名校(航天員、中科院院士講課的學校)。
他小學3年級以前,按媽媽的話來說很乖。3年級后,開始加碼輔導班,然后一直到中學,從來沒有斷過。但即便上了近10年的英語班,我教他托福時,他只能考30-40分。
基礎非常差,詞匯量還不如初中生,語法也是一團漿糊。媽媽心里著急地不得了,從小到大,補課費也花了20-30萬了,但沒有產生一點效果。甚至還叛逆,經常在家打游戲就是一整天不挪窩。
其實這個孩子心里很明白,自己就是不想學。留的作業(yè)基本不做,或者糊弄完成,正確率50%不到。上課讓做筆記,結果自己都看不懂記的是什么。
但是他一點都不笨。
他在B站上有數(shù)十萬粉絲,還加入了一個MCN機構,幫別人剪輯視頻,做特效,一個視頻收入5000元;
自學了日語和編程。目前是能自由聽說日語無障礙。你說,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笨?
我問:你怎么自學的日語和剪輯?
他說: 每天聽8個小時自己就會了啊。剪輯也是,自己琢磨琢磨,看看教程就會了。
我問:那你把這功夫用在學英語上,你不早就成大師了!
他說:我知道啊,我就是不想學。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新概念,就沒斷過英語課,天天磨,我就跟我媽天天耗著。放假也得上課外班,對我沒有任何區(qū)別。
See? 孩子心里清楚著呢!只要他想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他肯定有能力做好。關鍵就在于他不想,他厭學,他討厭家長從小給他束縛的一切。
這樣的孩子到了中學我見得太多了。他們上輔導班沒多大用,全靠擂課時來磨,因為孩子的內心已經封閉了學英語的窗口,他不覺得學英語是一件趣事,已經從小被新概念磨得興趣全無。學校成績對他來說不重要,及格就行。
所以我經常勸父母,小學教育不要太焦慮,因為您無法預知孩子到初中會變成什么樣。孩子幼年能受到管制因為他們小,沒有反抗能力和決定權,等到了中學徹底不想學了,父母就只能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