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看全文:別用猜忌束縛孩子的手腳,家不是困住孩子的牢籠,而是孩子前行的起點;信任,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動力,并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成為他們永不掉線的大后方。
“反正我說什么你都不會相信我!”一個黑影從我面前一閃而過,伴隨著一陣巨大的關(guān)門聲,一陣丁玲哐啷東西掉落在地上的聲音,和一個母親撕心裂肺的吼叫“你給我回來!”
十多年了,這一幕一直在我的記憶里揮之不去。黑影是住在我家樓上的男孩,比我大個四五歲。從我們搬到他們家樓下起,幾乎每個星期,都會聽到類似的爭吵,并以黑影逃離結(jié)束。每一次,他們摔東西對罵哭喊的動靜都不亞于一次小型地震,讓年幼的我感到害怕。
我常想,到底是什么讓他們總是劍拔弩張,甚至“兵戎”相見呢?
(沒完沒了的爭吵)
這沖突的源頭,是不信任。
父母們不相信孩子有向上的動力,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出選擇,不相信他們會調(diào)整自己克服阻礙,甚至不相信孩子一切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憑著自己的意志和猜測,對孩子的人生百般干涉。
而孩子也不相信父母,他們在心中豎起高墻,隔絕來自父母的“管教”,也順手關(guān)上了和父母的溝通之門,長久以后,雙方之間只剩下再也無法消除的誤解、沒完沒了的賭氣、高高在上的說教。親子之間已經(jīng)忘掉了如何好好說話,丁點火星就能爆發(fā)出劇烈的爭吵,就像我記憶里那對母子一樣。
我印象里樓上的那個男孩,總是低頭頷首,縮在角落里頭,身邊似乎籠罩著難以沖破的黑暗。
一直在不信任中成長的孩子,會對外界顧慮重重,放不下心防。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走不進(jìn)他人的內(nèi)心,習(xí)慣于被外界推著走,卻找不著自己人生的方向。甚至終日畏首畏尾,按部就班的過著被安排好的人生,可內(nèi)心一片空虛,慢慢失去了幸福的能力。到那時候再改變,不異于一次脫胎換骨的修行,最終或許會成功,但與父母之間的隔閡,也很難消除,很多都成了豆瓣熱門小組”父母皆禍害“ 的案例。
不,別用互相猜忌束縛孩子的手腳,家不是困住孩子的牢籠,而是孩子前行的起點。
(家不是困住孩子的牢籠,而是孩子前行的起點)
要改變其實很簡單,兩個字——信任。
父母和孩子之間,都真實而坦誠的相信對方,不帶任何條件。這種相信,會帶給孩子安全感,被信任的孩子認(rèn)為自己是獨特的,有能力的,有價值的,而這三者之后就將發(fā)展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心理基石——自主感、能力感、價值感。
當(dāng)孩子持續(xù)的從家里獲取足夠的信任,他就敢于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對自己的能與不能有著充分的了解;他也不再懼怕往外走時會面臨的挑戰(zhàn),因為他知道家人始終會給予堅定的支持,他也能很好的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
信任,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動力,并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成為他們永不掉線的大后方。
(家永遠(yuǎn)是孩子永不掉線的大后方)
信任是雙向的,建立親子之間的互信,當(dāng)然也要兩條腿走路。
先來看看如何讓孩子信任爸爸媽媽。
1、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及時回應(yīng)孩子的各種情緒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理他?孩子耍賴的時候到底要不要管教?孩子說話不算話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讓步?
相信這些問題,困撓著不少家庭。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所有的”不當(dāng)行為“,實際上都是在表達(dá)需求,在良好親子關(guān)系第一步里,我已經(jīng)詳細(xì)的寫了如何在沖突過程中識別需求,逐步解決需求。放棄和孩子較勁,不要只是糾結(jié)于孩子當(dāng)前的行為,多去關(guān)注行為背后的原因和情緒。
在長期較著勁的親子關(guān)系里,孩子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的表達(dá)自己,只好不停的猜來猜去,每一次都挑戰(zhàn)父母的極限,越來越鬧騰,耗盡了爸爸媽媽們?nèi)康哪托模H子關(guān)系就走進(jìn)了死胡同。
(一個難搞的娃的無解循環(huán))
對低齡孩子來說,他們的需求,即便在我們大人看來不值一提,但在他們心中”生死攸關(guān)“。如果孩子的合理需求總是能被滿足,孩子就不必總是調(diào)動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應(yīng)對”生存“挑戰(zhàn),也就能更平穩(wěn)的和大家相處。
他們的各種情緒,開心也好,生氣也罷,若總是能得到父母的回應(yīng),他們就會覺得被人理解,能放心的把自己的心思和盤托出,將情緒訴諸“武力”的行為就會漸漸減少。照顧一個微笑甜蜜的小天使肯定比“看管”一個嚎哭執(zhí)拗的小惡魔輕松的多,所以爸爸媽媽們也會越來越和顏悅色。
(安撫一個奔潰的孩子,收拾一地的玩具,總是讓人煩躁)
2、如果孩子心中的高墻已經(jīng)豎起,請做那個首先打破僵局的人。
有些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孩子已經(jīng)將自己隔絕在了父母之外。如果想要重建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咱們就要”大人不記小人過“,主動去和孩子重建信任的紐帶。
基于之前的判斷,孩子對父母的轉(zhuǎn)變不一定能馬上接受,心存疑慮的他們,依然會抗拒,會逃避父母的”示好“。堅定的向孩子展示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并輔以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孩子心中的堅冰也一定會慢慢融化。
(相信孩子,一定能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
再來看看怎樣充分相信孩子。
1、在了解孩子的基礎(chǔ)上,該放手的時候敢放手,建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
剛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會,只能依靠父母來協(xié)助日常生活,但并不代表這樣的包辦要持續(xù)很長時間。有時候我們習(xí)慣性的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不經(jīng)意間就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還停留在舊經(jīng)驗的我們,看似張著保護孩子的大旗,實際卻是不相信他們的能力。
因為不相信,所以要掌控,把手伸向了本該是孩子自己做主的領(lǐng)域,這就是越界。
番茄最近很喜歡做飯游戲,其中一項,就是拿著大壺往自己的小杯子里倒水。我頭一次看見的時候,馬上制止:“別動別動,會撒的,讓我來吧”。他還是執(zhí)著的護著他的壺和杯子。我一邊說著危險危險,一邊強行想搶過孩子手里的水壺。爭執(zhí)中,孩子把水撒了。我隨口就和他說:”跟你說不能動了,看看,全撒了吧“他扔下杯子就哭鬧起來。
把水弄撒了的孩子當(dāng)時必然是不高興的。他已經(jīng)被內(nèi)疚、挫敗、埋怨的情緒淹沒,這時候我的”事后諸葛“不但不能協(xié)助孩子從負(fù)面情緒中恢復(fù),還反而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對他能力的懷疑。后來花了很長時間才讓他緩和下來。
下一次,我就學(xué)乖了,換了一個好掌控的壺放在他的小廚房里,還鋪上了墊子,由著他自己倒水。沒多久,他就很熟練了,完全不需要我多此一舉的干涉。
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假裝放手”,以顯示自己對孩子的信任。
番茄有一個爸爸打的攀爬架,剛做好的時候,他好奇極了。加上在小區(qū)爬矮桿的經(jīng)歷,他對爬這個架子躍躍欲試。我沒有阻止,但是看他玩的時候我全身都繃著緊張。他稍有點要滑到的趨勢,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說“小心啊,要扶好啊”。幾次下來娃越來越害怕了,縮手縮腳的不敢移動。我只好直接用手護著他。沒想到他直接一屁股坐在我的手上。從那之后的很長時間,再也不自己爬了。
我那在孩子爬高的時候無處安放的焦慮,泄露了我對番茄的”不信任“。在我開始碎碎念并出手干預(yù)之前,心理已經(jīng)有了預(yù)設(shè)--“孩子靠自己是完不成的”,于是舉手投足都散發(fā)著對他的擔(dān)憂。孩子雖然不一定能理解復(fù)雜的語言,但卻個頂個都是察言觀色的高手,對于語言背后的情緒,他們總能第一時間敏銳的捕捉到。因而這些情緒就隨著父母的言行,傳遞到了他們身上。
(全身都繃著緊張)
面對父母的自作主張,孩子們可能選擇直接對抗父母(摔杯子的番茄),也可能選擇認(rèn)同父母的判斷,然后放棄努力(一屁股坐在我身上的番茄),一直等待父母的幫忙。
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干涉,都是越界的控制。對孩子而言執(zhí)行的仍是外界強加在孩子身上的他人意志,習(xí)慣于反抗的孩子,最終會連真正的自我都一并否決,習(xí)慣于妥協(xié)的孩子,則越來越無法感知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和動力。長久下來,父母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越來越有依賴“,以至于到最后,”越來越難懂“。
父母的內(nèi)心始終沒有真正對孩子放心,就會始終對孩子的能力心存疑慮,不會停止對孩子的控制。不相信孩子能承擔(dān)自己選擇的后果,所以不給孩子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哪怕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也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工作、家庭甚至如何教養(yǎng)孫輩,都要橫插一手,都說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并不關(guān)心孩子愿不愿意,能不能從中實現(xiàn)自我。如果不主動跳出父母的“熱情包辦",很可能一輩子都在迷茫與矛盾中不停打轉(zhuǎn)。
想要破解,就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范疇 ,針對性的應(yīng)對。
在全局育兒理論篇中我寫到了怎么正確評估孩子的能力,設(shè)置我們的期望。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把孩子的能力范疇劃分了三個區(qū)域,孩子已有的能力,孩子墊一墊腳就能掌握的能力,以及孩子尚未發(fā)展出來的能力。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信任,就是對于孩子已有的能力,完全放手;對孩子踮踮腳就能掌握的能力,做孩子的階梯;對于孩子尚未發(fā)展出來的能力,相信孩子發(fā)展的潛力,長遠(yuǎn)打算,而不急于一時。
有一個愛好“木匠”的爸爸,番茄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潛移默化受到了很多“木工”教育。一歲半的時候,他開始對旋螺絲非常感興趣,我就給他準(zhǔn)備了各種類型的木工玩具。每到周末爸爸干活的時候,他就拿著他的小工具在一旁學(xué)習(xí),爸爸上班了就成天對著他的那些小工具琢磨,再結(jié)合各種工程相關(guān)的繪本,他已經(jīng)對爸爸的這一套很有點研究了。漸漸的,那些玩具工具已經(jīng)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又拿上了爸爸的“真家伙”。
到現(xiàn)在半年過去,原來“笨手笨腳”的番茄,已經(jīng)可以真的用錘子敲釘子幫爸爸打打下手了,看他的架勢,連我都有些懷疑這個娃才剛剛滿兩歲。在此期間,番茄和爸爸的“戰(zhàn)斗友誼”也因為這些木頭而變得異常堅固。
操作錘子、釘子、螺絲刀之類的東西,對2歲不到的孩子來說,必然是很危險的。如果沒有對番茄的了解,我們絕不會冒冒然提供給他。也正是因為了解,所以當(dāng)他從工具房拿爸爸工具的時候,我們并沒有完全制止,而是給予一定的限制,既能夠滿足他想要探索的欲望,又避開了那些可能帶來的重大傷害。
適時放手,番茄半年的木工實習(xí)生涯,有了讓他自己驕傲的成果,還形成了一個由媽媽畫圖,爸爸和番茄一起施工的工作流程,成了我們家一個小小的與眾不同的家庭活動。
(小木匠與小小木匠)
當(dāng)然,我說適時放手,而不是隨便放手,面對孩子無法承擔(dān)的責(zé)任和后果,父母的隨意放手,那是推脫,而不是信任。放任孩子在大街上亂跑,因為孩子說要妹妹就隨便生了二胎,這都是父母把本該自己承擔(dān)的責(zé)任讓渡給了孩子,這對親子關(guān)系,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該如何放手,需要考量的是孩子實際的能力,而不是父母的一廂情愿。
2、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我們需要提供一定的幫助。但這個幫助,并不是對孩子的做法隨意干涉,而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充分試錯。我們要相信孩子們能夠從錯誤和失敗中,找到前行的動力和方向。
番茄搭積木的時候,一直都是憑著自己的意愿往上壘,絲毫不考慮重力與平衡。我看不下去,忍不住要給他提建議,先搭這邊,那樣會倒。他壓根沒理會,仍然歪歪扭扭的往上搭,隨著樓層的增高,積木開始搖晃。看到大樓搖搖欲墜,我伸手扶了一下,房子沒倒??伤堑珱]有領(lǐng)情,反而嘩啦一下把手里的積木都扔了,一下子大哭了起來。
其實我所謂的建議和好心幫助,本質(zhì)上還是不相信番茄能夠搭好,也剝奪了番茄試錯的機會。我們的社會,對標(biāo)準(zhǔn)答案由著近乎苛刻的追求,因而總是不太能容錯。多年來的應(yīng)試經(jīng)歷,也讓我們習(xí)慣去找一個模板,然后對照著看看哪里正確,哪里需要改正。因此一旦孩子的所作所為,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就急于去糾正和改善。
仔細(xì)想來,從翻身到跑跳,孩子的每一點成長都是建立在不停的嘗試之上,他們樂于嘗試,也不怕失敗。很多時候,是大人對他們失敗的”恐懼“,讓孩子不得不背負(fù)著沉重的壓力,慢慢的對勝敗變得敏感,讓孩子誤以為只有不停的追求勝利,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才能獲得價值感。
(人生并不是只有獎杯)
然而現(xiàn)實呢,能獲得勝利的能力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從錯誤和失敗中站起來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能走多遠(yuǎn)。
所以別怕孩子不行,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要及時放手,讓他們盡可能多的去嘗試。孩子或許會搞得一片狼藉,或許會犯點小錯,只要最終的結(jié)果是可控的,都是他們?nèi)松豢商娲捏w驗,成長中的小插曲。
我們所要做的,只是陪伴左右,做一個入戲的觀眾,用真誠和祝賀,為孩子的成就喝彩,做一枚定海神針,用耐心和等待,為孩子暫時的“不能”托底。
(做一枚定海神針,用耐心和等待,為孩子暫時的“不能”托底)
實際上,信任是親子雙方全面的接納
常??吹綃寢屚虏郏f“我家孩子就是愛使壞”,也常常聽到親子之間的對話,說“你可別驕傲了,不過是一次第一名嘛”,“就算畫畫的再好又怎么樣,算數(shù)不還是不會做”。這背后的潛臺詞,是對孩子的不接納,總是拿眼前的孩子和腦子里那個“完美小孩”比較,覺得只有完美小孩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不相信眼前的孩子一樣能活的很精彩。
現(xiàn)在的社會偏愛外向型的孩子,于是想方設(shè)法把孩子往外推就成了很多父母的重要課題,而不在乎孩子本身的性格與年齡。
然而有很多孩子本身的性格,更擅長獨處。在和自己相處的時候,他們能夠放松,并賦予自己能量,但到了人群中,面對很多不熟悉的人,他們就不那么容易適應(yīng),和人群相處對他們來說,是費心費力的事情。但這只是性格趨向性的不同,沒有好壞之分。作為父母,我們先接納不同,然后順勢而為。強迫孩子和自己的性格對抗,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不能獲得父母的喜歡,也找不到撫慰自己的方式,最終擰巴了親子的關(guān)系,也擰巴了孩子的人生。
同時,這個接納,也包括孩子對父母的接納。爸爸媽媽們完全可以對孩子坦誠相待,不要怕暴露自己的弱點與缺陷。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在孩子面前營造一個高大威武體貼入微情緒平穩(wěn)無所不能的完美形象。害怕因為自己的某些弱點和局限影響孩子的發(fā)展,更害怕暴露了弱點之后就再也無法”管教“孩子。這依然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夠分辨哪些是合理的行為,那些是不應(yīng)該做的,也不相信孩子可以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力所不能及之處。
(哪怕筋疲力盡,也要撐著做完美媽媽)
勉強自己做”全能父母“,積累的負(fù)能量總是會在哪個不為所知的當(dāng)口爆發(fā)出來,之后又陷入內(nèi)疚和自責(zé)之中,難以自拔。
并不需要這么為難。對孩子坦誠,把自己做不到的,或是沒有做好的告訴孩子。一時沒有控制住情緒兇了孩子,事后和他們認(rèn)錯,并邀請他們一起來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又怎么來控制憤怒的情緒,孩子自然就會從中學(xué)會如何理解媽媽的難處,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個過程或許很長,但請相信孩子,他們一定會慢慢從真實的父母身上,學(xué)到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而這,也是爸爸媽媽們和孩子攜手成長的最好機會。
(和孩子一起成長)
◆ ◆ ◆ ◆ ◆
全局育兒第二步--信任
-如何讓孩子信任爸爸媽媽
1、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及時回應(yīng)孩子的各種情緒
2、如果孩子心中的高墻已經(jīng)豎起,請做那個首先打破僵局的人
-如何充分的相信孩子
1、在了解孩子的基礎(chǔ)上,該放手的時候敢放手,建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
2、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
-實際上,信任是親子雙方全面的接納
◆ ◆ ◆ ◆ ◆
以上,就是我對親子關(guān)系中,關(guān)于信任的解讀。和樓上那個頻繁爭吵的家庭不同,我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信任中,我們家的親子關(guān)系,也一直都是溫馨和睦的基調(diào)。
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都提過,這些情感到最后,都融化到了內(nèi)心深處,成了心底最溫暖的角落,也賦予我最堅定的力量。我知道我是幸運的,和我同時代的孩子,很多都在父母的猜忌和不停的干預(yù)中長大。雖然當(dāng)時內(nèi)心百般掙扎和反抗,可到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卻不由自主的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寫這一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不論曾經(jīng)你們是否被父母信任,請從我們這一代開始,終止猜忌的循環(huán),把信任二字,傳承下去。愿每個家庭,從始至終,都能彼此相信。
◆ ◆ ◆ ◆ ◆
本文首發(fā)于同名公眾號【番茄的試驗田】
歡迎關(guān)注【番茄的試驗田】,讓我們一起不焦慮、不較勁的科學(xué)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