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用積分激勵法讓孩子完成學習計劃。偶爾幾次除外,比如練琴很疲倦的時候說練完帶她吃冰淇淋,或是計算題全對可以看一會兒動畫片。因為總體來說她是不需要特別激勵的孩子。大人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沒必要把孩子主動做事的閾值提高。暑假剛開始的時候,班上小朋友做假期計劃。都有積分這一項。她覺得新鮮,也主動說她要積分。于是我們定了個計劃,哪些項目做完可以加多少積分。積滿了多少分后就可以去泳池玩水,吃冰淇淋或者看動畫片之類的孩子喜歡的事。當然做得不好也會有相應的扣積分或者懲罰。兩三天過后,孩子和我說,她感覺自己被積分控制了。那些事,假期計劃上列的事是她自己本來就要做到。而積滿積分能夠得到的獎勵,也是本來不需要積分就能做的。說著說著居然大哭起來。我心想,你終于發(fā)現(xiàn)了。我和她說,積分是給不自覺做事情的小朋友的一種約束。并不是獎勵。你每天都能按照計劃做事。是不需要這種約束的。后來我們再次提到積分的事,她都說她不要。她可以管好自己,不需要靠積分來管理。所以制定積分的家長,要么就是讓孩子得到積分后可以達到超出尋常的獎勵,這些孩子胃口會越來越大,到最后他什么都不想要也不學習,或者他想要的家長無法滿足。要么就是向我家一樣。孩子正常的需求和快樂也被積分約束,我想這個過程孩子不會快樂。家長靠積分充孩子的管理者。初期是很有效果也很省心。卻不該忽略了家長自身本來該給予孩子的言傳身教。哪一項做不好要扣多少分,只對單純的小孩子有用。對大一些或者心智成熟一些的孩子不再起作用。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當少一些外在物質的刺激和獎勵。應該培養(yǎng)注重孩子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