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你知道了怎么開家長會。這一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家長可以為學校做些什么。
現(xiàn)在家長能為學校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有春游為班級解決車輛的,有早晚在校門口做義工的,還有食品試吃和監(jiān)督衛(wèi)生的等等。
你可能還聽說了有的家長更是神通廣大,請院士給小學生做開學第一課,為了孩子科技節(jié)的作業(yè),把直升飛機都開到了學校。
家長給學校做事本身是好事,但家長資源的競爭和孩子之間的攀比也給普通家長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感覺自己不貢獻點什么,孩子在學校很沒面子,但和請院士、開飛機的家長相比,自己既沒人脈也沒錢,該怎么辦?
學校辦學需要更多資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學校為什么需要家長的資源。
我們很幸運,遇上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學校轉型。
傳統(tǒng)的工業(yè)時代的學校對資源的要求非常簡單,統(tǒng)一的教材、知識,標準化的教室、考試,老師只要當好知識的搬運工,把書本里的知識運送到孩子的頭腦里就好,然后再通過分數(shù)高低考核孩子掌握得怎么樣。
但現(xiàn)在,像這樣加工廠、流水線式的學校顯然無法適應孩子的未來了,尤其是小學,需要不斷擴大孩子的學習半徑,設計孩子的深度體驗,讓他們在真實社會情境中解決問題。
這樣的變化讓學校無法關起門來辦學,獲得更多的資源就成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你想想,小時候自己的學習需要什么資源?遇到一位上課有意思,能讓你考試得高分的老師就是最大的資源了。
但是今天,為什么學校要設開放日?就是想邀請家長去實地看一下學校的資源有多豐富。
有些學校甚至還有STEM教室,藝術空間、擊劍、滑雪等課程??吹竭@些,你肯定會覺得“這學校真不錯”。這就是資源的力量。
那么,一系列問題就又來了:資源在哪里?怎么獲取資源?
這么一來,學校的日常辦學就很容易進入一條資源競爭軌道。
它按照這樣的邏輯運行:
學校辦學需要資源,最方便獲取資源的來源就是家長,家長資源各個班級差異大,哪個班擁有的資源越豐富,哪個班的集體榮譽感就越強,你孩子在有榮譽感的班級里當然就是最大受益者。
所以,需要家長有力出力、有關系出關系、有智慧出智慧,這就是共贏的家校合作。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來回答學校辦學為什么需要家長資源?
沒錯,是為了讓孩子受益。
那什么是對孩子真正有意義的?
有位著名美國教育專家說,單靠學校、家庭的資源,并不能培養(yǎng)出成功的學生,只有這些資源相互作用產生吸引、激勵、引導學生走向成功時,才是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只有孩子感受到被關心,體會到意義感,并轉化為他們的成長行為,資源才是有價值的。
說到資源的價值,我當然也理解,大多數(shù)的普通家長在面對有強勢資源優(yōu)勢的家長時,還是難免會感覺到壓力和落差。
這個事可以這么看,資源多未必是好事,資源少不用自卑和緊張,無論有什么樣的資源,你都可以從學校和老師的真實需求出發(f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更多的孩子受益,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通過活動發(fā)現(xiàn)學校和老師的真實需求
那怎么發(fā)現(xiàn)學校和老師的真實需求呢?
首先,你要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
開學前的新生報到,班級返校、開放日、運動會等等,盡可能多地參加這些活動,才知道學校最近在做什么,學校的重點工作是什么,老師和孩子同伴有什么特點。
你還可以經常和孩子聊聊和同伴一起活動學習的感受,然后從中發(fā)現(xiàn)你可以為更多的孩子做什么。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近期的項目學習特別需要活頁夾,有了這個活頁夾,孩子就可以保管好零散的學習資料。于是,她和另一位在文具公司工作的家長一起悄悄為老師提供了一批制作活頁夾的零件,讓孩子們通過DIY的方式設計出自己需要的活頁夾。
其次,最好確定一到兩項必須參加的學?;顒?。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非常關心學校,愿意參與到自己和同伴的相處互動中。
比如我知道的一位爸爸平時很忙,但他確保每次都會參加學校的運動會。他的個人愛好是攝影,每次運動會,他都會拿著相機拍全班同學的表現(xiàn),有時還會拉著孩子一起拍。后來,他為班里每一個同學都準備了照片光盤,作為運動會的紀念,孩子們都特別喜歡。
第三,找機會在學校分享家庭教育的積極經驗。
你可以主動和老師申請,在家長會或者班級集體活動中分享自己家里的教育經驗。
比如,我家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呢?孩子是如何學會管理時間的?等等,這類話題特別受老師和家長的歡迎。
但我要特別提醒你參與學校活動要有邊界,要尊重教師的專業(yè)領地。
有的小學生家長,覺得自己的學歷很高,對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向學校提出進課堂聽課的要求。這樣的方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還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因為就算學歷再高,一旦走進課堂,家長所有的注意力都會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自己孩子身上,老師怎么沒叫我孩子發(fā)言呀,孩子做對了老師怎么沒表揚啊。
所以,在培養(yǎng)孩子這件事上,學校和家庭其實是有明確分工的。老師的專業(yè)性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設計學習的過程和節(jié)奏,他能夠全景把握每個孩子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世界上教育發(fā)達的國家,無一例外地會尊重老師在學校、在課堂上的專業(yè)領地。
創(chuàng)造機會,滿足學校和老師的真實需求
前面說的是通過參加學?;顒?,發(fā)現(xiàn)學校和老師的真實需求。那有些家長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直接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也沒有合適的資源為學校特定的活動服務,怎么辦?
機會不是只有學校提供的現(xiàn)成活動中才有,如果時間和資源有限,你還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滿足學校和老師的真實需求。
拿家長最關心的學習來說,你可以把自己家的學習經驗轉化為大家共同的學習資源。
比如你知道了學校正在創(chuàng)設不同的空間,來滿足孩子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像讀書空間、表演空間、科學學習空間。但對學校來說,這些都是新項目,沒有太多的經驗。
那你可以在家里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區(qū)域,然后把這個空間的規(guī)劃權交給孩子,怎么安排課程表?怎么設計主題活動?空間里擺什么?怎么調整更合理?
在這個規(guī)劃的過程中,孩子有什么好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意,你可以鼓勵他用圖片、視頻等做成一個多媒體小課件,發(fā)給老師參考。
或者留心孩子不同學科的學習進展,提供不同角度的學習資料。
比如翻看孩子的語文書,了解到他兩周以后要學習課文《看云識天氣》,你可以主動收集一些背景資料,視頻的、音頻的、動畫的,甚至是自己抓拍到的有意思的照片,然后提供給老師。
舉手之勞的一次發(fā)送,就能讓全班孩子受益,老師也能感受到你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和用心。
你還可以通過留意孩子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現(xiàn)學校的真實需求。
比如,我認識一個家庭,父母都是賣拉面的,他們每次等孩子放學時,總會留意一下學校的宣傳欄。
有一次,他們發(fā)現(xiàn)為了迎接上級檢查,宣傳欄里展示了學校各式豐富的課程。回到家,他們對孩子說,你能不能把平時爸爸媽媽教你拉面的過程教給其他小伙伴呢?孩子馬上擼起袖子展示起來。爸爸媽媽拍了幾張照片,又讓孩子畫了幾幅做拉面步驟的漫畫。第二天他們讓孩子把這些帶到學校問問老師,是不是可以教更多的孩子學做拉面。
今天,這所小學的拉面課程已經成了學校的特色課程。我想,比這個課程更重要的是,家長這份用心對孩子的影響。
其實,對于“家長參與學校工作”這件事,你更需要問問自己,是不甘落后,給孩子爭個面子,還是為了幫助孩子找到動力開關?如果是后者,你肯定能找到自己適合的參與方式,而這種方式也一定是學校和孩子都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