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每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媽媽一樣,打娃一出生,我就感覺這娃看起來簡直就像“文曲星”下凡,典型的大腦門,出生沒幾天就會笑,還不會說話就能咿咿呀呀的像和大人“嘮嗑”,這種種跡象,我一一比對育兒書,娃簡直就是智商情商雙商在線啊,娃一天天長大,這期盼也一天天提高,上小學之前,我在想,我娃絕對是來報恩的。在周圍人開始焦慮幼升小的時候,我反倒越發(fā)期待娃上小學后的表現(xiàn),但俗話說“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俗人擺脫不了俗話,我也不能免俗。
沒上學前,真是各種獎項都能沾邊,這家長就開始飄飄然,沾沾自喜,現(xiàn)在作為過來人,聽我一句勸“冷靜,一定冷靜~~”
01.錯把“習慣”當成“好習慣”
打從一開始,我就牢牢記住一句小學教育圣經(jīng)“小學階段一定要養(yǎng)成好習慣”現(xiàn)在回想一下,我確實執(zhí)行了“養(yǎng)成習慣”這一點,但是到底什么是“好習慣”這點回頭再看,確實值得深挖,稍后再表~!
接下來,回顧心酸史,小學一、二年級,原本期望的“一鳴驚人”變成了“一地雞毛”。
因為“減負”,一、二年級老師不以分數(shù)為評判標準,在家長群里分享的都是“普大喜奔”的A+,A,我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按照學前時的教育習慣,原封不動的走著老路,例如:美術、寫字、鋼琴、聲樂、舞蹈、英語外教等課外班一個不落,每天放學回來依然是寫作業(yè)、彈鋼琴、自主閱讀,自己還感覺挺有計劃性,有條不紊的既豐富了孩子的業(yè)余生活,還每天認真完成學校作業(yè),那時唯一的感受就是上學以后時間確實不夠用,就像歌兒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年級前,所有音體舞美英,什么特長都沒落下,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孩子多才多藝
這人只要是當了媽媽,就有敏銳的第六感,雖然每天都感覺真充實,真忙叨,但是心里總是發(fā)虛,總感覺差點意思~這點意思,在三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靴子落地~
打三年級開始,學校統(tǒng)一“百分制”,家長會上,娃的期末試卷讓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數(shù)學67,語文72,英語94,不用任何夸張的修辭,看到卷子那一刻,我感覺我真的都要哭了,但我做出了最明智的事情就是拿出手機把卷子全部拍照,因為試卷不允許家長帶走,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這是我做的最明智的事情!
02.痛定思痛 解決問題
我是做銷售出身的,工作給我的思維就是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孩子學習這件事,我也是這么辦的。
1).總結問題
現(xiàn)在受“大數(shù)據(jù)”思維影響,凡事都要做個匯總統(tǒng)計,我把試卷的照片打印出來,把錯題匯總好,數(shù)學按照:漏題、抄錯數(shù)、計算錯誤、題意不明等方面,語文按照:拼音、字詞默寫、詞義理解、背誦、閱讀理解、作文題等方面,英語因為一直上外教課再加上成績尚可,暫時先放一放。
2).分析問題
通過匯總后的錯題失分情況,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方面基本都是所謂的馬虎,對于不理解題意這方面,孩子暫時沒有大問題,語文基礎相對問題較多,例如詞義理解、背誦段落的漏字、拼音等問題失分占一大半,反倒作文沒有扣分,閱讀理解雖然扣分但不多
3).解決問題
通過上述操作,我這心落地了,至少說明考試分數(shù)差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商問題,而在于基礎不扎實,有些東西就要因人而異,學習更是要制定“個性化方案”,我自己的娃我知道,每天作業(yè)其實都在認真做,字跡也工整,各項課外課也都興致極高,在外人眼中真是挑不出毛病的孩子,那為啥會落到“基礎差”這個地步?根本問題就是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好習慣”,而不是僅僅的“習慣”!
03.到底什么是好習慣
那就從“好習慣”入手,我從這幾方面改善的:
1)課程管理:選擇最匹配孩子的課外班,該放棄的放棄,讓孩子有深入學習的習慣
2)學習閉環(huán):預習--課堂學習--復習--練習--錯題反復練,讓孩子有完整學習的習慣,不要有知識漏洞。
3)主動溝通:和老師溝通,主動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情況,讓孩子有認真聽課的習慣,知道媽媽隨時和老師溝通,保證上課質(zhì)量。
4)陪伴學習:尤其在小低年級,陪伴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有約束力,從他律到自律過度。
1)課程管理:
進入小學以后,放學后的時間尤為珍貴,周末休息日更是視若珍寶?,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有才藝課:樂器類、美術書法類、聲樂口才類、體育健身類、科技信息類等等,這些才藝課,在剛接觸的時候,都是興趣入門,并沒有什么作業(yè)練習要求,但隨著學習難度的加深,都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練習,如果只是單純的每周一次課程,回到家中不練習,不鞏固,那這一周一節(jié)課的時間坦白講就是在浪費時間,這種蜻蜓點水的學習,并無益處,權衡再三,我最終選擇了英語、鋼琴課作為保留課程,其他課外班到期后都不再續(xù)費,這樣不僅每天都能保證練琴、英語閱讀,同時也不會在周末時候,像“明星趕場”一樣,在不同課程之間穿梭,孩子累,家長也乏(陪娃上課,誰陪誰知道),課程縮減前期,一定會有心理波動,覺得遺憾或者是看到同期學生才藝上有收獲時心里有不甘,但是,家長一定要長遠看,不要為眼前這點小成績或小波動影響自己遠期規(guī)劃,大多數(shù)孩子最終走的都是應試路線,這些所謂的特長確實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還是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重要!
鋼琴和英語我們一直堅持著,英皇今年10月份考完8級,英語計劃考完PET,爭取六年級前把這些都完成
2)學習閉環(huán):
預習--課堂學習--復習--練習--錯題反復練,之前“習慣”的致命點在于,只關注了作業(yè),而作業(yè)其實僅僅是學習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想做到不遺漏知識點(尤其小學階段,知識點并不多,盡量做到不遺漏),那是需要一個完整的學習習慣的,我從三年級假期開始,領著娃把書本上的課程按照《教材全解》(絕對網(wǎng)紅書)都過了一遍,預習之后把課后題過了一遍,錯題標記出,當學下個單元是,把上個單元錯題再重做一遍,直到?jīng)]有錯誤為止,開學后,依然保證每天放學回來先讓娃給我復述今天數(shù)學、語文課堂上都講啥,她自己覺得重要的是什么,相當于口頭復習,完成這些后,再做作業(yè),作業(yè)做完,我一定要檢查(這點非常重要,保證每天作業(yè)都要檢查一遍,可以讓孩子自己檢查,然后家長再檢查,保證孩子自己準確率),作業(yè)完成后,預習第二天課程,雖然假期已經(jīng)過一遍教材,但假期的預習相當于“看熱鬧”,上學后的每天預習,是要娃根據(jù)老師上課特點,去劃出自己認為老師講的重點,第二天再看看自己預習的和老師的重點是不是一致,這也是看孩子會不會聽課,會不會抓重點!平日里的各種小測驗,要整理到分類整理到文件夾,按單元匯總,每個單元把錯題整理好,學習下個單元時,回顧前一個單元錯題,如此反復,小低年級的知識點,盡在掌握(語文尤其適用,字詞類的東西,通過中每單元更新反復復習,組新詞等,會記牢)。
3)主動溝通:
和老師溝通,不要僅僅停留在微信上,老師下班后也有自己的空間,其實也不愿被打擾,可以在放學時候,和老師簡單溝通幾句,或者主動問問老師白天有沒有時間,去學校溝通,現(xiàn)在強調(diào)“家校聯(lián)合”,老師愿意和家長溝通,其實也是減輕老師工作量,你在家配合好,娃省心,成績好,老師何樂不為。而且當娃知道你和老師一條戰(zhàn)線,她上課的時候也會提起精神,不敢松懈,主動溝通的訣竅在于:周期性,不能一學期就溝通一次,那孩子也不傻,知道你就開學溝通一下,她后期該糊弄一樣糊弄,要是你每月不定期和老師聊一聊,哪怕就放學時幾句話,孩子都不敢輕易糊弄你,最關鍵的是,作為家長也不會覺得尷尬,冷不丁找老師一次,沒話可說,而時不時和老師交流,其實也是一種和老師粘合度的增加。
和老師多溝通,孩子進步快,老師也會覺得家長重視教育,給孩子很多機會
4)陪伴學習:
一二年級雖然我也關注娃學習,但是不得要領,想當然的以為娃自己完成作業(yè)就是一種自律,甚至有點沾沾自喜,這點小娃家長一定切記!孩子做作業(yè),字跡工整,只能說明孩子是往好學生發(fā)展的第一步,但不是最關鍵的一步,有的孩子,從小就對老師言聽計從,老師的話就是圣旨,所以“寫作業(yè)”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老師布置的任務,本質(zhì)上并沒有對作業(yè)完成質(zhì)量這件事有足夠的認識,而最有效的做作業(yè),是需要家長陪伴引導的,比如,坐姿(除了對眼睛有極大幫助,最主要是一種精神集中的體現(xiàn)),書面排版(尤其是預習時怎么分類勾畫、重點字詞積累等)、作業(yè)完成后自我檢查(基本沒有孩子做完作業(yè)愿意檢查的,家長的監(jiān)督很重要)等等,這些最有效,也是最費時間的小習慣,如果在一二年級早早的引導好,以后真的是越來越輕松,我們從三年級開始,也算是亡羊補牢吧。
04.努力過后靜待花開
這些努力的結果,就是在成績上是肉眼可見的增長,三年級第二學期,期末數(shù)學就99分,語文91分,英語98.5分,他們班50多個孩子,三年級上她排30左右,三下就已經(jīng)輕松沖刺前6名,我們現(xiàn)在五年級,成績穩(wěn)定班級前五名,最好成績第一名,所以,對于校內(nèi)成績的提高,只要方法對,執(zhí)行到位,成績就是水到渠成。
當然對于現(xiàn)在這種教育競爭白熱化的常態(tài)中,僅僅想提高校內(nèi)成績,不是家長的最終目標,大家都是放眼小升初、中高考,在這個過程中,核心學習習慣相當于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增加學習方法、學習內(nèi)容,其他的還有啥發(fā)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