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年級組將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
“我報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nbsp;
“我要演項羽,項莊、曹無傷這類小角色我肯定拒絕?!?nbsp;
“可是總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戲呀!”
其實,不只是演戲,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面臨做主角還是做配角的選擇。請就此寫一篇文章,可以敘述經(jīng)歷和見聞,可以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故事,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抄襲、套作;不少于800字。
演好自己,綻放異彩
面臨角色的選擇,有的同學只想演主角,而配角也得有人演,否則表演就無法進行了。愿意演主角,固然是人之常情,但配角畢竟占大多數(shù)。精確定位自己,走自己適合的路,才是個人乃至社會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生的最終價值,在于其評判與思考的能力。”作為角色的扮演者,我們也應該仔細思考,充分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否則,不僅會一事無成,連自己原有的價值也會遭到掩埋,個人發(fā)展與社會價值又從何談起?
自命不凡之人,常自歿于對自己能力的高估與對真實價值的忽視,這必將招致覆滅的結局。好高騖遠的風輪鼓蕩出了美麗誘人的城堡,但這些終究是虛幻的泡沫,經(jīng)不住時間的打磨、推敲。曾經(jīng)領跑世界的通用電氣公司,沒有扮演好它在電氣領域的領先角色,反而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其本不擅長的領域中,最后,在資金匱乏的困難中走向了沒落。在后現(xiàn)代的世界里,舍末求本的浪潮必定要蓋過好高騖遠的空想,倘若其中產(chǎn)生落差,必將導致社會生活的失守。堅守初心,做好自己,才是發(fā)展的正道。
倘若深思不難發(fā)現(xiàn),“主角”與“配角”都只是表象,而角色本身的性格、品質(zhì),表演所需的技巧與每個表演者自身的能力才是個人以至社會選擇發(fā)展之路的不二法則。
貝聿銘被譽為“建筑史上的最后大師”。他祖父是清末金融家,父親是銀行行長。當他選擇人生道路時,父親推薦了當時最熱門的醫(yī)學與金融。而貝聿銘卻深知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是建筑,毅然選擇成為一名建筑家。他曾設計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等知名建筑,成為了建筑史上的一代傳奇。如果不是“做好自己”的信念堅定了他的想法,人類建筑史上還會有如此耀眼的角色嗎?
反觀當下,“主角”的光環(huán)正日益增強,對應的則是“配角”的黯淡。如果沒有主角所需的資質(zhì),便無需盲目追求。在人生的舞臺上,并沒有主配角之分,演好自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方可綻放異彩。正如約翰·多思所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是一塊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不戚戚于“配角”,不汲汲于“主角”。無需計較,做了“主角”應發(fā)揮特長,做了“配角”也應盡己所能,只要這樣,我們的社會便有了不竭的前進動力。
魏源有言:“受光于庭戶照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蔽覀儫o需像鯨落般哺育暗界眾生十幾年,只要與春泥一樣默默護花,演好自己亦可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