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成功走原版路線的原版娃,擁有這樣一個完美的學習閉環(huán)。
我們除了復刻原版娃都路線,還可以根據(jù)一套卷筆刀練習冊,去思考原版娃們二語學習的多元化路徑。
揭開“二語學習閉環(huán)”的建立過程——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養(yǎng)成“批判”思維的第一步。
什么是批判思維?
著名的教輔出版社Evan-Moor,該公司旗下的Skill Sharpener系列書籍在國內(nèi)俗稱“卷筆刀系列”,基本上許多教育大V都團過。
這套書主打“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千萬不要被“批判”兩個字給迷惑了,批判思維不是要培養(yǎng)杠精,而是希望孩子的思考能夠像下圖展示的那樣,層層遞進,最終成為一名理智的、成熟的思考者。
上圖來自《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三版,這本書第二版的譯名《思辨與立場》對于critical thinking的解釋其實更貼切:
critical thinking =思辨的能力
所以現(xiàn)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套給兒童打造的“批判思維練習冊”,旨在培養(yǎng)孩子的“思辨能力”——也就是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批判思維到底要培養(yǎng)啥?
封面幾個關鍵詞十分醒目:
Analyze 分析、Categorize 分類, Demonstrate 論證。
這些能力看起來是不是十分“成人化”?
橫跨K-6(幼兒階段到小學畢業(yè))7年的時間,它的內(nèi)容如何層層遞進去設置呢?
尤其我們家長普遍認為像“分析”、“論證“這種抽象思維,孩子在8以前基本不具備。
于是我趕緊找了這套書籍的電子版(文末有福利??)
按照我讀這類教輔書籍的慣例,先讀“家長說明”:
上文大意(我意譯):
而教會孩子去“思考”他們的想法,就是前面《批判性思維工具》中提到的,逐步讓孩子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維誤區(qū)、進行常規(guī)思維訓練、最終獲得成熟的判斷力。
“刷”完這套練習冊就獲得批判思維了嗎?
上圖是critical thinking 一年級的目錄.
一看走的就是“非虛構”風,從孩子們感興趣的動物和植物開始。
一年級階段第一單元,主題是“動物”,目標訓練技能如下:
這些技能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教給孩子的呢?
適應非虛構閱讀是批判思維的第一步
每一個單元開頭都有一個內(nèi)容:Read about it
這個篇幅已經(jīng)有了初中閱讀理解的即視感,所以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孩子能夠自主閱讀非虛構材料,是開啟思維訓練的第一步。
上圖中內(nèi)容是facts about cats and dogs:關于狗和貓的一些事實。
文字看起來篇幅不小,但其實內(nèi)容還是挺簡單的。
介紹了貓和狗都是哺乳動物,并簡單說了哺乳動物的特點,接著展開說貓和狗各自的特點和它們的共同點)
閱讀完這部分內(nèi)容以后,孩子通過10個左右的“抽象”任務,完成前述圖片中提到的“目標”。
讀后思考和練習走入思維訓練大門
讀后表達——“Tell what you know”
長期以來,英文閱讀理解給了廣大家長一種錯覺,要判斷孩子閱讀是否“到位”,就給他一套quiz。
做quiz對于咱們外語學習者來說,尤其我們的期待是把英語當作一門語言來學習時,這種練習方式太扁平化了。
所以,與其默默地做quiz,不如讓孩子開口說一說。
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下圖),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偏好(which do you like better);盡量通過口頭練習,在輕松地狀態(tài)下去討論。
給出理由——表達能力的試金石與催化劑
千萬別小看“給出理由”這個過程。
把無數(shù)孩子擋在KET卓越和PET優(yōu)秀門外的,就是描述事物或者給出自己觀點的時候,有沒有理由。
說個偏好還不簡單?難的是給出具體的理由——條理清晰地輸出自己的觀點。
為什么說出理由如此關鍵?
孩子要回答理由,就得去檢索自己印象中貓和狗各自的特征。
比如孩子通過繪本習得了cute(可愛的); fluffy (毛絨絨的),這些詞,在這里就可以派上用場,輸出句子:Cats are so cute. Cats are fluffy.
此處是不是說明了通過繪本和兒歌積累詞匯的重要性!
通過這一步,孩子強化了:“聽說——檢索——整句輸出”。
如果孩子沒有通過繪本掌握以上詞匯,千萬別嘆氣,也別打擊孩子,我們一定要鼓勵他通過查詞典或者讀繪本的方式,去習得以上表達,增強孩子表達的信心!
“看誰眼力好”——判斷力初養(yǎng)成
上面tell what you know有一處彩蛋:誰不該出現(xiàn)在這兒?”
關于貓咪的部分,是通過下圖,排除掉不是“可能不是一窩兒”的貓咪
貓咪這圖,根據(jù)顏色進行判斷?根據(jù)狀態(tài)進行判斷?答案是否正確并不重要,關鍵是孩子能不能“自圓其說”。
而狗狗的部分,則是找出哪一個不是狗狗愛玩的事物,比較明顯。(注意這里的表達which does not belong )。
詞匯復習——結合主題比背單詞更高效
本章主題是貓咪和狗狗,所以這個部分要求“寫出3個不同的詞來描述貓咪”&“寫出3個不同的詞來描述狗狗“(下圖只截了一半)。
這些形容詞從哪里來呢?
走原版路線的孩子,最早可以追溯到這樣的baby book:
也可以是這樣的觸摸書:
如果是大齡啟蒙,可以通過下圖類似書籍學習。
一看封面,可能就有一些大家覺得“生僻”的詞,其實這些詞一點都不生僻,相反,正是這些生動的詞,促成了孩子們豐富的語言表達。
(文末有福利??)
比如第一個詞hiss,模仿蛇發(fā)出的聲音。
如果不知道這個詞,孩子就無法明白下圖這個“諧音?!薄?/p>
調(diào)動學習的感知力——“分類”和“對比”
《如何學習》這本書中曾提到過一個典型案例,一個習慣觀察生活進行寫作的作家,在公交車上聽到的一句話都能給他帶來靈感,成為他小說中的臺詞。
這樣的案例讓人們得出“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結論。
可是同樣的生活就擺在我們的面前,為什么有的人獲得了靈感,有的人卻無動于衷呢?
區(qū)別在于——是否擁有感知力。
下圖的任務叫做“分類”與“對比”, 乍一看,這個任務很枯燥,孩子需要將1-12項特征進行歸類,區(qū)分清楚哪些是狗狗的特征,哪些是貓咪的特征,哪些是這兩類“四腳”都具備的特征。
但如果我們仔細琢磨這12個特征,對它們進行一次分類呢?
在分類和對比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調(diào)動孩子的五感,強化他們對生活周遭事物的感知力。
讓孩子將12個特征與貓狗一一對應和總結,一方面這是簡單的總結。
另一方面,我們要啟發(fā)孩子:觀察一個事物,不僅要“看”,還要“聽”,在安全的前提下,還要去感受它的 “觸感”。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分類”,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對比”。
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千萬別簡單當成“作業(yè)”或者檢驗孩子有沒有把繪本“讀進去”的測試。
尤其當中如果有一些詞匯或者表達是孩子不知道的,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和感受去記憶這些表達,而不是死記硬背。
語言檢索練習——促進句子輸出
上圖中羅列出了貓狗的各自特點,基于已經(jīng)建立的口語能力,或者在大人的引導下;原版娃在面對這些“提示”的時候,會下意識的輸出句子,促進學習閉環(huán)的形成。
如果孩子還比較猶豫,咱們也別急,給孩子做好示范即可。
比如形容貓狗不同的叫聲:
A dog barks(狗汪汪叫),but A cat purrs(貓喵喵叫)
總結狗狗和貓咪的共同特點,示范both表示“兩者都”:
Both dogs and cats have a tail.
游戲化學習——培養(yǎng)觀察細節(jié)的能力
下圖是要找出兩只完全一樣的狗狗,第一眼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瞎了”。
這種找不同,或者找相同的游戲,能夠弱化非虛構的“無趣形象”。
乍一看這幾只狗狗好像沒什么差別,一定要帶著孩子仔細從頭到腳,一條一條的去“檢驗”自己的線索,比如身體部位的顏色、斑點的位置等。
這種視覺游戲,類似于思維游戲中的反常規(guī)訓練,孩子看到一系列類似圖片時,大腦會“偷懶”一掃而過。
而我們帶著孩子仔細觀察,給孩子大腦的習慣性動作設置了一點障礙,這也是在教會孩子要停下來去觀察,并且去驗證自己的思考。
密碼游戲——“解碼”啟蒙
孩子們天生熱愛揭秘,所以這樣的解碼游戲能夠大大增加孩子學習的樂趣!
并且這類題目一般喜歡“夾帶干貨”,比如上圖第一道題目就屬于“冷知識”系列:“一群小貓或者小狗在英文中被叫做什么?” (動手吧!拼出答案)
這樣的練習,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助力孩子的探索能力,一舉兩得。
額外功能——促進自我檢驗:
第二道題目“狗狗表現(xiàn)自己很開心的方式之一是什么?”很多孩子可能會脫口而出:wag his tail! (搖它的尾巴?。?/p>
但是只要他一填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格是四個空,而wag是三個字母。這時他必須通過上面提供的“解碼系統(tǒng)”進行揭秘,最終他恍然大悟:哦!原來是wags。
非常愉快地完成了一次語法自我檢驗!
學習中強化專注力——迷宮游戲
迷宮游戲不要上手就做,鼓勵孩子讀題目,或者自己給孩子讀題目。
為什么不能錯過讀題目?
除了養(yǎng)成“做題”的好習慣,還因為編者的用心——題目不斷強調(diào)本節(jié)的的主題“furry friends”
通過不斷強調(diào)“furry毛絨絨“這個詞,孩子下一次說起自己家里的小貓或者小狗也多了一個形容詞,不是嗎?
迷宮游戲是“玩中學”的代表,既能讓孩子持續(xù)專注地尋找出正確路徑達到終點,也能間接地培養(yǎng)孩子面對“挫折”:這條路走錯了,沒關系,換一條。
動手實踐——檢驗自己的想法
卷筆刀最知名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下圖這樣的“動手做”系列:
這個環(huán)節(jié)在家長和孩子們當中備受歡迎,甚至還出過一套專門的動手游戲書。
上面展示的一年級的內(nèi)容非常簡單,讓孩子自己把狗狗的“零件”剪下來,然后涂上自己喜歡的花紋,再貼到對頁上。
下圖是6年級的動手環(huán)節(jié),難度和樂趣都提高了,形象也逐步從扁平過度到了立體。
上圖的這種折法,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小時候課間的娛樂方式之一。
看到這個游戲,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有我一樣的感受:我們過去對“學習”兩個字的認知太狹隘了。
孩子并不是只有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才能學習,原版路線走得十分成功地孩子,并不是比普通孩子多上了多少節(jié)外教課,或者多刷了多少套quiz。
他們只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使用了匹配自己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學習方法。
越是低齡的孩子,父母們越是本能地讓他們盡量在玩中學。
而大童啟蒙的孩子往往沒這么幸運,免不了被迫背單詞和刷raz。
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學習閉環(huán),首先要打破自己固有的錯誤思維模式。
單一重復的練習,注定只能帶來單一的結果,要想孩子不斷升級打怪,最終獲得超強的學習能力,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必不可少。
如果你想圍觀鄭老師如何親子共讀,歡迎添加小助手:VX : dp-18011487142 拉你 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