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經(jīng)歷過的XSC,我想很多家長都會認同“不堪回首”這個詞。我以前有個XSC的標簽,記錄了當時不少碎碎念。說是以后要和朋友們分享一點經(jīng)驗教訓??扇缃裎乙呀?jīng)完全不想點開。心累。想想幾年后我還要再來一次XSC和中考的雙重洗禮,我的心就更累了。是的,再三年后還有一次中考加高考。朋友們現(xiàn)在應該知道了,最大的教訓就是:兩個娃讀書不能間隔三年!還沒有二胎的各位親,還有機會避開這個巨坑。
今天要來說一下XSC這個話題,絕對不是因為我有多么成功的經(jīng)驗,更加無意向大V發(fā)展。僅僅是想向我在認識的朋友們分享一下我認為最重要的幾個想法。這樣以后還有朋友來問我,我就可以直接把這篇文章轉(zhuǎn)給他們,多省事啊。事實上現(xiàn)在最不缺的就是分享,有那么多的大V,那么多的講座,那么多的各種案例,只要有心,怎樣都能形成自己的認識。而且我想說的是,這樣經(jīng)歷,最后走到哪里往往也就是看個緣分,并不是說誰更清楚更理性就一定有更好的結(jié)果。哪怕你最后去了一個人人羨慕的班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結(jié)果。同理哪怕最后的結(jié)果有些失意,也不代表失敗。所以不要焦慮,孩子總會有好的去處,XSC只是一個小小的人生路口而已。
有必要介紹一下我們的背景。一,坐標廣州,這是一個各城市有差異的話題。二,我們家哥哥是21年XSC,目前是七年級。每年的政策和環(huán)境可能都會不同。三,哥哥只是個普娃,沒有漂亮的簡歷,最后去的也不是大家都追捧的名校。頂多算是二線中不溜民校。所以我本人沒有見識過豪門和一線的世界。
但是我想說的僅僅是思路。有一定的普適性。只有兩個大方面。首先,無法預測命運,但我們可以盡量清晰地了解背景和邏輯再做判斷。其次,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所以別人也無法給你最佳的解決方案。
就說兩個建議吧:
一,自己親自讀一下政策
如果你是一個小白,你可以去聽大V的講座,可能他們的介紹可以讓你很快了解哪些方面是XSC比較重要的內(nèi)容。但我仍然建議,你需要自己去閱讀政策,包括XSC的升學政策,對應區(qū)的發(fā)文政策,中考的升學政策等等。最好就是找到發(fā)文,讀發(fā)文。因為所有的游戲,必須基于這個游戲規(guī)則,哪些動作可以超出這個規(guī)則,哪些動作是只能圍繞這個游戲規(guī)則,前提是你必須知道規(guī)則是什么。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自己去讀過政策,很多人只是聽別人告訴你是這個樣子。當你聽大V說A區(qū)比B區(qū)好的時候,你應該要知道他這么評估是基于怎樣的思路,你是否同意。更重要的,是否適合你,畢竟他們只會站在大多數(shù)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角度來評價,他們不了解你,不可能完美地站在你的角度來做分析。
政策能告訴你什么呢?它能告訴你買了多大的學區(qū)房才能讀對口的小學;它告訴你如果你戶籍和學籍不同,你需要如何辦理返區(qū);它告訴你所在的區(qū)公辦和民辦學校都按照什么邏輯來錄取,如何分組,如何搖號,如何補錄。如果你不去看政策,你可能不知道參加抗疫工作的醫(yī)生,某些優(yōu)秀人才符合條件可以優(yōu)先錄取,萬一你剛好就有那個資格呢?你可能也不知道某些區(qū)的樓盤對口學校是有業(yè)主名額,而到底什么樣的業(yè)主可以讀得上,錄取名額怎么設定,走了這條錄取路線,其他錄取方式還有沒有機會?我只是舉一些例子,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內(nèi)容,只是想說,讀一下也不費事,幾篇文章而已。
當然中考政策更加有必要了解,甚至包括一些歷史數(shù)據(jù),都需要綜合起來考慮。這是你選擇目標學校的重要依據(jù)。特別是指標到校,公民脫鉤等的政策導向下,整個XSC格局也在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這些都是可以自己去搜集信息分析思考的。
要不要參加XSC這個游戲,參加到什么程度,去不去參加這樣那樣的活動,去不去送情書,這些希望都是在你清楚了解的基礎上再做選擇。沒有必要的事情,當然就不需要做送上門的韭菜。
二,選擇合適的學校
大家都愛看喜報,拿每個學校的中考成績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A學校比B學校出口分數(shù)更高,所以我的孩子去了A學校就會比去B學校出來分數(shù)更高。這個邏輯對嗎?如果你家孩子的確是經(jīng)過挑選達到標準以后去了A學校,最后結(jié)果或許的確是這樣。如果并不是,你的孩子就算去了A學校,或許也不一定會獲得優(yōu)秀的成績。舉這個例子是想說,學校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要把這個加工能力看得太神。
當然可能的確A學校會有更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師資,如果能去,或許孩子的能力可以獲得比B學校更大的提升。這就回到了是做雞頭還是做鳳尾的問題。這個問題當然也不能簡單討論,得基于孩子的分數(shù)水平進行討論。不同的分數(shù)段未來會面臨不同的錄取批次,分析起來才有意義。比如分數(shù)本身就很高的牛娃,升學批次基本都不在其考慮范圍。就算排名不高,分數(shù)也很高,怎么都不怕。而對于分數(shù)在市屬以下娃,去哪個區(qū)可能也會有差別,不會輕易選擇去郊區(qū)。再加上指標到校的批次基本都是校內(nèi)排名的比拼,如果去到一個都是高手的學校做鳳尾就相當于直接放棄指標到校這條升學途徑了!當然,更加重要的是做鳳尾對孩子心理的影響,那種在逆境激發(fā)出能力,變得更強的孩子,恐怕還是少數(shù)吧。孩子本來也不差,去了一個全是大牛娃的班,各種被碾壓,碾壓夠三年會是什么感覺?會不會選擇次牛的環(huán)境更好?我想起咱們搞分級閱讀,都知道給孩子合適的難度最好就是n+1,而不要n加多,得一步一步往上爬。越高的地方越卷。太高了,搞不好變成習得性無助。
所以你需要衡量一下你的孩子在這個目標學校大概是哪個梯隊,而不是看大v給你的目標學校歸為什么梯隊,你的孩子從這個學校出來,升學通路主要是哪條,你需要大概把目標設定在哪里?而不是聽別人說這個學校分數(shù)高,我們努力爭取進去就是勝利。每個學校都有不同分數(shù)段的學生,關(guān)鍵是你在哪里,路在哪里。
當然也需要考慮你的孩子進入這個學校以后能否獲得適合的資源,比如孩子進了這個學校,不比zdb的孩子實力差但卻不能進zdb,教學進度和資源都比zdb差,那還是需要考慮一下的。如果資源不均衡你是不是還能在學校保證一定的排名呢?不一定,這就得結(jié)合你家庭和孩子的情況了,畢竟普通班可能也有優(yōu)生。只不過班級的學習氛圍有時候也是個讓人糟心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班級,老師用在維持課堂秩序上的時間都會不同。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需要首先保證的,所以不適合高壓的孩子千萬不要送高壓的學校,不要只看到學校的分數(shù),也要看學校的風格。孩子去了自己喜歡的學校,遇到喜歡的同學,和同學一起能想著學習,那就是比較理想的環(huán)境了。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拿A等成績,和在身心煎熬下拿A+等成績,你選哪個呢?
因為這個話題真的太大了。可能有的朋友看不明白我說什么,相信有的朋友也可以看到我說的這些也都不是什么新鮮的道理,但還是希望有人覺得還有點用。
最后想說的是,經(jīng)常有朋友問,要不要學奧數(shù),要不要考KPF,要不要參加各種比賽?我只能說,我們家哥哥沒有P,奧數(shù)也沒有成績,沒有拿得出手的簡歷,但現(xiàn)在在初中也還行。不絕望。真的不是必須。當然對于弟弟,我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規(guī)劃。所以你有沒有必要去玩這個游戲,那真的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答案了。
其實,只要努力,在哪里都有路走~
2021讀書小本本總結(jié)(上)最佳書,醫(yī)生書和旅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