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兵分兩路。娃爸帶娃去滑雪,我在家休整。
下午回來,老大說今天上課,先是在Schlepplift 上練了技術(shù),然后上了紅道。我讓她在圖上指出來,滑了哪條道,她說:哪條都不是,教練帶她們穿的樹林。這樣,之前沒人滑過,雪況更好。娃還說,課上到一半,一個男生內(nèi)急,教練還教了他怎么穿著雪具小便。老大的教練是個白胡子老頭,頭發(fā)全掉光了,性格還真狂野。
老二今天在藍道上練了兩次,也上了紅道,山上風景獨好,回來之后心情比昨天好多了。
我嘛,早上在家門口轉(zhuǎn)了一圈,爬了個山
下山的時候,不想原路返回,找了條小路。誰知道,走了沒多久,就發(fā)現(xiàn)小路很陡,而且很多地方都結(jié)冰了,很難走。
但遠路返回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只好硬著頭皮,滑下了山。中間還摔了個屁股蹲,把茶壺都摔掉了。
好不容易才回到大路上,發(fā)現(xiàn),其實我可以在雪地里走的,完全不用把自己搞得這么狼狽
想想,人生有時候也是這樣,選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吃了不少苦,感動了自己。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不用這么幸苦,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
晚上,和一個小伙子聊天,居然完美的詮釋了我的這個觀點。小伙子是本地人,先是上了一年半的文理中學。之后,在父母的建議下,換到了實科中學。用他的原話說:由于在文理中學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學的東西也更難,到了實科中學,一直學得都很輕松。10年級后,他轉(zhuǎn)到技術(shù)高中,選了,計算機方向,3年之后考了高考,選了斯圖加特大學的Duales Studium, 一共只有3年,畢業(yè)了是本科。其中,一半時間在學校上課,一半時間在公司上班,每月都有工資,剛開始的時候,每月900多歐元,到了第三年,每月大概到手能有1200歐元。畢業(yè)后,他順利的留在了實習的公司。嗯,就是我們村最大的公司,奔馳公司。
這么縷下來,小伙子和同上文理中學的同學相比,多花了一年時間才高中畢業(yè)。但是他在技術(shù)高中學的計算機基礎(chǔ)對他大學學計算機又有幫助。大學比一般的Uni學制要短,而且這段時間在奔馳實習,是有收入,算工齡的。缺點是,沒有一般大學的寒暑假,每年只有30天的公休假。Duales Studium 的時候還是挺辛苦的。但是反過來想,我們當時上大學的時候,寒暑假都要出去打工,工錢沒有他實習多,也沒有他實習穩(wěn)定,還沒工齡,其實不劃算。另外,由于他一直都是在奔馳實習,之后更容易進公司。(雖然,村子里的鄰居,每2/3家就有一兩個在奔馳上班,世界500強也不是那么好進的)
綜上所述,小伙子自己也覺得,他選的這條路不錯,強烈推薦。
我的疑問是,他之前在實科中學學的東西簡單,到了大學,能跟得上嗎?
他的回答是:和直接上了文理中學的同學比,他的底子是要弱一些,剛開始有點吃力。不過,他還是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