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古話叫“活到老,學到老”,意思是終生學習。作為小白父母,我認為這種終生學習能力尤其重要。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資訊爆炸的時代,但也許正好應了狄更斯在《霧都孤兒》前言中曾經寫過的那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好處是地球變成了地球村,我們可以見識到來自教育先進地區(q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壞處是你看的越多越發(fā)現(xiàn)資訊五花八門,觀點相左者遍地都是,頗有點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硝煙味。缺乏鑒別能力的你開始暈頭轉向,不知道照著哪本《葵花寶典》教養(yǎng)?奈何孩子時間有限,且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個體,適合別家娃的未必就是適合自己家娃,于是家里經常雞飛狗跳,父母的焦慮之感更甚。如何應對這種焦慮,我的方法是自己先學習教養(yǎng)類書籍,結合自己家娃情況來制定路線。有了系統(tǒng)認知后對碎片信息的鑒別力也大大提高了。
先來說英語啟蒙,小花生上英語牛蛙眾多,我就說說自己家的情況。我從廖彩杏到汪培廷安妮花再到蓋老師的書讀過后,竊以為廖彩杏和蓋老師比較符合中國孩子英語線路。廖彩杏適合給小童啟蒙,反復聽,讓孩子在歌謠和繪本間侵潤中逐漸習得二語。蓋老師的路線覆蓋了小童到大童的成長線路,且對英語應試也涉及不少,對大童尤其適合。嘟哥在三歲半開始線下機構學習,到5歲半開始聽廖單至今,閱讀的英文原版讀物幾百本,去年暑期美國旅行,已經可以大膽在超市購物,餐廳點餐,找餐廳機場老外閑聊,在大提頓公園偶遇夏令營課堂后還會自主申請加入課堂,和老師同學互動。
再來說語文學習,與英語同為語言類學科,自然也要通過習得來積累。但因為我們生活在中國,在這種侵潤的環(huán)境下家長反而容易忽略孩子語文學習。然而現(xiàn)在語文在應試中分數(shù)比重越來越大,等到孩子在一年級接觸閱讀理解、看圖寫話、周記后各種痛苦咬筆桿后,再等到孩子背誦詩歌、古文各種卡殼,家長才對語文學習開始抓狂。我從嘟哥一年級下深感未來壓力不可小覷,開始努力學習如何寫作,在喜馬拉雅上收聽了《平哥說語文》《花生酥作文三十六計》音頻、自己先啃了一遍《作文多大點事兒》《肖復興我教兒子寫作文》等書,自己先把自己教會后在輔導孩子。這周嘟哥的周記和看圖寫話寫作同時得到語文最高等級分,也大大增加了他學習語文的信心。古文學習也不可忽視,古人說話和我們大不相同,在小時候建立語感養(yǎng)成誦讀習慣,即使以后忘記了,再背誦不會太過于痛苦。孩子們學習的古文大部分來自歷史典故,因此從小一下我就開始人肉給孩子讀《講給孩子中國歷史》,在碎片時間聽凱叔講歷史音頻,加上樂樂國學課堂里小視頻,用立體組合影響方式讓孩子在愉快中接受古文訓練。假期我們背上包包出外看世界,一般是國內國外各一次,當孩子站在玉門關上望著西行道路,才能理解什么叫“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境。
我和中國所有家長一樣,非常重視也非常用心孩子在學業(yè)上的成長,但多年的職場經驗也讓我意識到智商在孩子應對未來時只是一部分而已,其實情商是更大的重頭戲。我家嘟哥和大部分的男孩子一樣急性子,情緒控制很差,在讀完《如何培養(yǎng)高情商孩子》后,我認識到情商不僅是會說話而已,教養(yǎng)能力,控制情緒能力、應對挫折能力也是情商重要能力,經常在新聞里聽到一些學霸自殺信息,缺乏為人處世的能力,我開始使用情緒共情方式來處理和教導孩子情商該如何訓練。
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通過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本身也是一種快樂,尤其在你看到你的付出有所收獲后,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