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去四川游玩,抓住出行的機會,讓娃簡單了解一下四川的風土人情吧!慢慢更新中......
一、蜀地歷史名人:
(一)大禹(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出生于今四川阿壩州境內(nèi)。夏代建立者,姒姓,名文命。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fā)展農(nóng)業(yè)。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即位。大禹劃定天下九州,鑄造九鼎,第一次確立了君主世襲的政治制度。
(二)李冰(戰(zhàn)國):(約前302~235),戰(zhàn)國時代秦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chuàng)建了奇功,他征發(fā)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陳壽 (三國、西晉):(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歷經(jīng)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0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四)武則天(唐朝):(624-705),出生在四川廣元。名武曌,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保證了唐朝最后的盛世和安定,保留了貞觀之治的成果,讓唐朝的經(jīng)濟文化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五)李白(唐朝):詩仙李白(701-762),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謫仙人,別名李十二。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是中國古代十大文豪之一。
(六)蘇軾(北宋):(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歷史古跡
(一)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二)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nèi),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zhèn)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鋿|門?!彼靡恍┥罴毠?jié)來表現(xiàn)自己生活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唐代〕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jīng)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jié))。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chuàng)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xiàn)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兜歉摺分械摹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成為千古絕唱。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xiāng)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岳陽,泊舟岳陽樓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登岳陽樓》[16] 。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歷史景點:
三星堆
峨眉山:
武侯祠:誡子書
都江堰
詩人
杜甫
李白:峨眉山月歌、渡荊門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