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朋友問我,她的孩子每天都在聽,都有一年多了,可覺得沒什么效果。 對于聽,我的感受是:泛聽和精聽是要打配合的。
在兒子三年半英語系統(tǒng)習得(五歲半到九歲)的經歷看來,聽的質的飛躍是在他習得一年半以后,當時是二年級,開始聽Magic tree house,他非常迷這套書,整整五十二本,一年多反復閱讀反復聽。
對于聽,真正進入質的狀態(tài),我認為是需要孩子自主意愿,有意識地去聽,這樣他就能從中自己去扣摳句子和猜詞義。在這之前,確實需要家長給以引導、督促和規(guī)劃。
我們在英語啟蒙的前半年,基本處于我的“硬著陸”。一周大概四五次,每次十來分鐘,和他一齊聽學自然拼讀,以英語字母切入起初的英語啟蒙。在那段時間,他非常懵懂,也不投入,很容易搞東搞西。只不過,一兩個月習慣后,他就被動接受了。這個階段,聽占的比例比較?。ㄎ覀兪怯H子閱讀先行)。
到了他上一年級,我依然是閱讀偏重,而聽的部分主體是平時學的自然拼讀和精學國家地理入門級的內容。我發(fā)現,盡管并非刻意劃出時間讓他聽,只是在他玩樂高的時候反復播放,但因為句子簡單,反復的效果就是他確實掌握了詞匯,可以說聽進去了。(我對這個階段定義為精聽。由于前期是摸著石頭過河,過于偏重親子閱讀,我們很少是隨意聽廣泛的其他資源,基本都是學了什么反復聽什么)
(我蠻想強調的是,學和聽什么教材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聽,并且聽的內容是他能力接受范圍,能聽懂的。這樣反復才能有效入腦)
由于我前期以閱讀比例較大,他在詞匯積累方面功效不錯,也助力了他在一年半后就進入初章書閱讀。而此時,我也意識到他在聽的部分偏弱。身邊有同齡的孩子,兩三歲啟蒙,一直是泛聽精聽,都已經在聽哈利波特這樣級別的了。
我調整了他的英語習得比例,把聽的部分加重了。每天吃早餐和睡前都是固定會聽英語,玩樂高和外出在車上也會聽我。聽的內容就是找些他能力范圍內的,比如粉紅豬(這套動畫片他非常喜歡,看了很多遍,我就當他練聽力了)、棚車少年、神奇樹屋等。但他會漸漸地迷在神奇樹屋里,逐漸地基本就是聽這套。五十多本,有四十多本是有聽力資源的,其中估計有一半他反復聽了好幾遍,乃至他對其中一些人物和事件相當熟悉。
我發(fā)現,當他自主投入進去后,他是會自己去摳句子的。比如他在其中發(fā)現“千里之馬,始于足下”的英文句子,自己翻譯成這句中文。又比如他在外面玩,看到某個場景,就會順口而出對應場景的話。
在這之后,他會去泛聽羅爾德系列、老鼠記者系列,然后又在老鼠記者系列反復聽。最近又開始迷戀Calendar mysteries.
我覺得,也未必每個孩子都會這么去反復聽一套書,那么家長在這個過程中,還是要引導在部分教材中,督促孩子反復聽。我自己也是會讓他每周除了聽他喜歡的,也溫習下學過的wonders內容和science內容,以幫助他重溫里面的詞匯和句子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