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賽》講述了一個黑人小女孩阿基拉憑借不懈的努力晉級全美最高級別的拼字比賽并獲得第一名的故事。起初她因為懷念死去的父親而對拼字游戲產(chǎn)生強烈興趣,后在教練的專業(yè)指導下,阿基拉簡直成為了一部活字典。
各種生僻單詞,包括專業(yè)名詞類,一定不是靠死記硬背能記下來的。俗語說“熟能生巧”,“熟”和“巧”二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
“熟”一定能生“巧”嗎?
練習是指學習者隨著時間推移對運動或認知技能的重復,是對技能記憶的補充和鞏固提高。
市面上充斥著諸如《**天教你搞定***》、《**天精通**》的書籍,一項技能從入門到精通豈能是以天為單位的時間能達成的,那誰都可以成為專家了,一萬小時理論不是毫無依據(jù)的。
《刻意練習》中提到“意志力和天生才華,都是人們在事實發(fā)生了之后再去賦予某個人的優(yōu)點?!泵總€領域中杰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很久的那些人,誰都不知道后面付出過多少努力。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汗水。”連天才亦如此,我等凡人也就別再否認熟能生巧啦!
可是感覺在生活中很多情況下,很可能反復練習相同的技巧,卻沒有在表現(xiàn)或應用上有所提高。媽媽們作為家庭中的“主廚”日日在廚房中忙碌也成不了廚師;我們寫了這么多年的字也許還是拿不出手;教師們教書教了一屆又一屆,也難成為名師。口算題刷了一頁又一頁的學生怎么計算速度還是慢如蝸牛。我們明明在持續(xù)地進行練習啊,可是為什么卻沒有進步呢?問題出在哪呢?
熟能生巧沒錯,不熟一定巧不了,但熟未必一定能生巧!
什么條件下的“熟”能生“巧”?
為什么有些題海戰(zhàn)術中的孩子成績還不如身邊那些“學得輕松”的孩子?難道是那些孩子有學習天賦?抑或運氣好?有句話說“普通人之間的競爭根本輪不到拼天賦的地步,比的不過是誰更努力!”別再找借口自我安慰了,
所謂的“天才”不過是找對了努力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讓熟生巧呢?
(1)有目標的練習
學習者要有足夠的提升成績的動機,找到學習的意義,才能刻意有效地指導練習。
比如我想寫一手好字,這是動機,電影中的阿基拉對拼字游戲的強烈興趣正是出于對故去父親的思念。興趣是最好的專注力,使得練習被持續(xù)堅持。然后以某個名家或者身邊某個朋友的字為目標,并定好練習計劃。
(2)正確地進行練習
熟不一定能生巧,但“熟”可能產(chǎn)生永久性的影響,有助于學習知識的保持(所以刷題還是有必要的)。
完美的練習遵循“有指導的練習”、“獨立練習”、“得到及時反饋”的過程。
課堂上,老師在講解完新知識后,帶領學生一起進行鞏固練習,這是有指導的練習。課下以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獨立練習,學生們通過獨立練習能夠獨自復習技能以促進記憶的保持。教師批改作業(yè)時對學生的獨立練習給予正確的反饋,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有不對的、哪里可以進行改進,幫助他們提高練習的效果。
“練習、反饋、改進、練習”的循環(huán)造就完美的練習,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大量反復的練習才能生巧。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練習可能產(chǎn)生永久性的影響。對于大腦的記憶系統(tǒng)來說,它不會區(qū)分這個影響是好是壞以決定是否進行存儲。如果錯誤地練習了技能或者步驟,那么大腦也會牢記錯誤的方法!再糾正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要確保練習在最初是以正確的方式進行的。
Nicole上中班時,幼兒園老師會帶孩子們練習跳繩,老師們將動作拆解,先把繩子從身體后面晃到前面,再雙腳跳過繩子為一個動作周期。起初Nicole只能以這樣的慢動作跳1個,做不到連續(xù)跳。后來我在家?guī)е毩?,?個到2個到3個再到10多個,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能快速連續(xù)跳了。
而在小縣城的9歲侄女竟然不會跳繩,搖繩時雙臂打開得大大的,跳起時彎腰屈膝,雙腳蹦得可高了,就怕那繩過不去啊。這樣的姿勢可不跳不了幾下,我看著都累更別說她自己了。我告訴她大臂要貼近身體,小臂打開,手腕兒搖繩,雙腳并攏,跳起時雙腳膝蓋直著,不要明顯屈膝。糾正動作之后再練習一段時間后終于能像模像樣的跳啦!
能說5歲的Nicole比9歲的姐姐有運動天賦嗎?姐姐根本不是不會跳,而是不知道該怎么跳。小縣城的學校不注重體育鍛煉,現(xiàn)在的孩子也不像我們以前課下就玩跳繩跳皮筋之類的。而Nicole在最初的練習時就被示范標準的動作,有老師和媽媽的
指導和及時糾正,在努力練習的基礎上才能從一個個的慢跳進入快速連續(xù)跳。
不管做什么事,在最初就應以正確的方式“打開”。一開始就錯了的話,那么做再多都沒有用,這種量的積累產(chǎn)生不了質(zhì)的變化,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恰是“熟”能生“拙”。阿基拉的成功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強烈的動機加上正確的方法和大量的練習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