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幾道簡單的題目測驗一下。如果你想用英語表達以下意思,先不看參考*答案,你覺得這些表達行不行?如果不行,你覺得應該怎么講?
1.開空調
Open the air conditioner.
2.你游泳游得真好。
You swim very well.
3.你可以走了
"You can go."
4.我覺得這不是真的。
I think it is not true.
5.這時我突然想起了…
I suddenly remembered that...
6.您過獎了。
7.”別忘了我的藥?!?nbsp;
“好的,奶奶?!眴讨握f道。
--“Don’t forget my medicine.”
--“Yes, Grandma,” George said.
8. 差不多就是這樣
參考*答案:
turn on the air conditioner
2. You are a good swimmer.
3. "Off you go.'
4. l don't think it's true.
5. lt hit me that...
6. Thank you. l am so flattered.
7. --“Don’t forget my medicine.”
--“No, Grandma,” George said.
8.That's pretty much it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為何如此簡單的英語,完全沒有涉及復雜的句式,我們?nèi)匀恢v得不對呢?答案就是:英文和中文是思維模式不一樣的語言。我們走傳統(tǒng)路線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受到強勢母語思維的嚴重影響和干擾,俗稱Chinglish。其實以上的例子只是一些比較慣用的用法。更廣泛的來說,你在講故事的時候,動詞用了過去式?jīng)]有?第三人稱單數(shù)用了沒有?會不會用從句?這些是內(nèi)化于心自然而然的輸出,還是一邊講,一邊告訴自己要注意這些語法?實際上,母語娃和我們的原版娃用的自然而然,而從傳統(tǒng)英語教育路線出來的,輸出的時候只能不斷的提醒自己要注意語法。問題出在哪里?答案:英語思維是不是到位。
■什么是英語思維?
我的理解,英語思維就是直接高效、自然地道地用英語去理解(輸入)、思考(處理)和表達(輸出),就像膝跳反射一樣,而非通過母語翻譯或借鑒套用母語思維。
▼一方面,聽到或者看到英文時,能夠直接、自然、高效地用英語來理解,不需要經(jīng)過我們的母語作為橋梁和拐杖進行轉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當一個傳統(tǒng)英語學習的孩子看到一個錘子的時候,他的頭腦直覺反應就是“錘子”,如果需要講英文,他的反應會從“錘子”再過渡到“hammer”
錘子圖片?錘子?hammer
對一個原版娃來說,如果他看到錘子,他的反應可以是錘子,也可以是 hammer。取決于他所在的語境。前些日子,我和我們家做完手工的弟弟講,“Put everything back where it was.”。他在收拾的過程中,一把抓住錘子,一邊嘴里念念有詞“hammer...hammer”。如果我對他說,把你的錘子放回原位。他估計就會念叨“錘子、錘子”
講上面我們家弟弟這個例子,就是想說,真正的原版娃既具備中文思維,也具備英文思維,可以根據(jù)需要絲滑切換頻道,中間不需要任何橋梁或拐杖。所以當原版娃處于英文思維頻道的時候,不論是聽,還是讀,他們的理解速度都是飛快,和英語母語娃沒有什么大的差別,甚至相差無幾。與之相反,當我們聽那些英文內(nèi)容時,腦子往往要吭哧吭哧反應半天,等反應過來了第①句,人家都不知道講到哪里去了,腦回路完全跟不上。也就是說,在實際英語交流過程中,如果缺乏英語思維,根本沒有時間反應。閱讀也是同理。原版娃一分鐘讀一頁Fantastic Mr Fox,有的人說,我也能,這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是,這個原版娃大概率就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而我們是成年人,很多都是上過大學的,和一個二年級的小孩子比,是不是勝之不武?要比,就拿一個走傳統(tǒng)路線的同樣二年級的小朋友來比。并且,說實話,我們家長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英文閱讀速度真不見得比得過二年級的原版娃小朋友。
原版娃無需借助母語,可以直接自然地用英語理解身外世界,高效地理解英語為載體的信息,這種能力就是通過二語習得獲取的語感和思維。原版娃有了英語思維的加持,英語的輸入(聽和讀)的效率不是簡單的事半功倍,而是指數(shù)級的提升,直逼英語母語娃。
▼另一方面,能夠自然而然的用英語來思考和表達,也就是說,在輸出時無需思考,自然而然,脫口而出,這也是英語思維的表現(xiàn)。就像我們的母語一樣,說話前大腦只需要組織要說的內(nèi)容,一般不需要就語法等進行組織。
或許你會說,我看到狗子,我也可以毫不費力的直接蹦出他們的英文名稱DOG。我也有英語思維。對的,你英語學習這么多年,總有一些英語單詞或用法,會內(nèi)化,形成一丟丟的英語思維。咱們80后中國家長們英語內(nèi)化的典型就是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And you? 這一串可以不假思索的直接說出來。
有點條件反射的感覺對嗎?當你需要用英語來表達自己時,不需要費力的去組織,不需要處心積慮的考慮語法正確與否,直接脫口而出,好像你天生就會一樣。這個感覺就對了。這就是英語思維。
但是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這只是一丟丟而已,并且還很機械,也沒有內(nèi)化,還遠遠不夠,距離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真正可用的英語思維還差十萬八千里。
英語是一種語法結構非常縝密的語言,有很多長句、復合句。當我們還在思考某個意思如何準確使用定語從句時,原版娃們早已脫口而出了。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要這么說?他們的答案八成是:我也不知道,我就覺得應該這么講。
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路線出來的學生口語差?我是80后,咱們這一代普遍是這樣。我們往往歸咎于口語練得少,所以寄希望于英語角之類的形式,或者說外教一對一練習:這種想法完全藥不對癥。根本原因在于,傳統(tǒng)路線出來的,輸入太少!且嚴重依賴中文拐杖,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形成不了堅實的英語語感和真正的英語思維,所以在英語表達的時候表現(xiàn)就是吭哧吭哧的,半天憋不出一句來,號稱啞巴英語。其實不僅僅是口語差,是聽說讀寫全方位的差。聽不懂:說不出來;讀看起來還行,但速度真不快;能寫一段,但真的不夠地道。是不是這樣?
綜上,英語思維對英語的輸入(聽、讀)和輸出(說、寫)都很重要。英語思維能夠直接決定信息吸收的效率,以及表達自己的程度。
再進一步講,不論是聽、說、讀、寫,還是詞匯、語法,這些都是英語學習的渠道、或目的,也就是方法*論,而英語學習的核心本質就是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
這里多說一下,思維和口音哪個更重要?口音方面,咱們中國的孩子一定有的,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語影響。但不必過慮,英語思維的追求應該是第①位的。英語輸入到位了不僅僅英語思維可以建立,口音方面也會有所進步。舉個例子,我們雖然瞧不上印度三哥的咖喱味英語,但我們的英語何嘗沒有嚴重的口音?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印度人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們的口音很咖喱,但他們的英語思維卻相當?shù)轿?,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可以和英語母語人士流暢交流。
■英語思維如何培養(yǎng)?
講了這么多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那到底應該怎么做?根據(jù)二語習得的理論,結合我們家兩姐弟的實踐經(jīng)驗,我總結了以下五條方法(按重要性程度依次排列):
▼1.充分抓住語言黃金期進行英語啟蒙,走二語習得路線
很多二語習得的原版娃小學之前就入章了,比如我們家姐姐和弟弟,都是在幼兒園大班收尾時正式入章。他們兩個,在語言方面實際也沒有過人的天賦,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幼童通過英語啟蒙和二語習得,無論孩子是否有語言天賦,為什么英語水平都能取得讓我們驚嘆?為什么大童尤其是成年人反而困難重重(個別有語言天賦的除外)?
原因在于幼童受到母語的影響樶*小,在人造的英語小環(huán)境的影響下,他們會輸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語音信號,在這個過程中英語語感逐步形成并內(nèi)化,最終產(chǎn)生模仿的沖動。從量變到質變,不知不覺地從感性層面升華到理性層面。語感是語法的基礎,語法是語感的規(guī)律的總結,英語思維就是內(nèi)化的語感和語法。規(guī)律都是相通的,這個和幼童的母語學習是一模一樣的。而沒有經(jīng)過二語習得的大童和成年人,受到強勢母語的影響就很大乃至根深蒂固。理解了這個底層邏輯,你就會明白為什么英語的啟蒙要從幼童開始走二語習得路線。
我時常感嘆,在人造的英語小環(huán)境的浸潤下,幼童階段對英語的感知和吸收,如同喝水吃飯一樣簡單。有些家長們沒有在幼童時期就開展孩子的英語二語習得,反而在孩子上了小學甚至到中學階段才開始報班報課到處投醫(yī),財力和精力投入很多,孩子反而學得費力,效果不見得好。某種程度上,家長的認知水平?jīng)Q定了孩子能夠成長的高度。五歲不算晚,三歲不算早。時不我與,過了這個語言黃金期,大腿拍斷也沒用了。
▼2.多聽多讀多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底層邏輯
英語啟蒙和二語習得需要語言環(huán)境。絕大部分國人家里并沒有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借助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語言小環(huán)境。多聽多讀多輸入(包括動畫片視聽、兒歌聽唱、繪本點讀、故事音頻、自主閱讀等等),可以很有效地創(chuàng)造語言小環(huán)境,也是語言學習的底層邏輯和客觀規(guī)律,對提升孩子的語感和思維大有裨益,是金字塔的塔基。當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多聽多讀多輸入不是兩三月就能見到效果,作用是潛移默化的,至少一年起步。如果是大童,需要更長的時間,要有心理準備。對的,即使是大童,如果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我也是強烈建議多聽多讀多輸入。
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早點啟蒙,或者感覺到自己孩子英語水平不理想時,第①反應就是報班報課、找外教練口語:其實大錯特錯。也有的孩子明明啟蒙的很早,但都小學中高年級了,也就到看初章書的程度。問題出在哪里?根據(jù)我和很多有類似情況家長的交流,一定是走了不少彎路。比如,去追求寫作,去追求口語,去追求語法,去追求詞匯,去追求國際音標,去追求教材(無論新概念還是原版教材),去追求考試,去追求精讀,但就是留給大量輸入的時間太少了。請大家記住,水到才能渠成。有了大量輸入才會形成內(nèi)化的語感,才會有準確的輸出。類似或接近母語水平的準確、流暢的輸出,說明孩子已經(jīng)具備較好的英語思維,這一定是建立在持續(xù)的大量的輸入的基礎上。所以,最正確、最貼近規(guī)律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多聽(包括視聽)多讀多輸入,輸入那些符合孩子認知的、符合孩子語言水平的以及符合孩子興趣的內(nèi)容。
▼3.英英釋義
從單詞認知開始,用英文解釋英文,甩掉中文這根拐杖,也是最貼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的,內(nèi)化效果才是樶*好的。當然我們當中大部分家長并不具備英文講解的能力,所以在閱讀牛津樹分級、橋梁書和章節(jié)書的過程中,可以使用我的詞匯筆記作為幫手(牛津樹校園版分級的詞匯筆記的音頻正在陸續(xù)錄制)。說到我的詞匯筆記,就是對書中重點和必要的詞匯(包括單詞、短語和習語等)進行英英釋義,在大量閱讀中認知詞匯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英語思維,一舉三得。這些詞匯筆記盡可能選擇通俗易懂的釋義,方便孩子們理解。
▼4.圖文并茂
看圖識詞,建立英文和實物和場景的直接聯(lián)系。將一個的英語詞匯與實物或場景畫面直接連接起來,而不是與中文連接后再鏈接實物。有的英語單詞,比較抽象,用文字解釋起來比較麻煩,這個時候,用一個恰到好處的圖片和動作,就可以解決。不用中文來輔助,而用圖片和場景輔助孩子體會詞匯和釋義,也有助于鍛煉孩子的英語思維。英英釋義配上圖片場景、原文例句,三位一體,準確、直觀、形象,更方便孩子對詞匯的理解和認知,培養(yǎng)英語思維事半功倍。那中文釋義能不能用?在沒有合適的英英或圖片方式解答孩子疑問的情況下,中文釋義也不是洪水猛獸,當然未嘗不可。
▼5.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差異
這一塊就不展開講了。這些文化背景差異,可以通過多聽多讀多接觸、請教老師的方式解決,當然我的詞匯筆記里面以及配套的那些主題背景視頻短片里面也會有相關內(nèi)容。
這次重點講二語習得的核心本質--英語思維問題,具體的方法*論、路線圖、時間表,比如如何啟蒙、如何閱讀以及phonics學習的問題,限于篇幅,就不在此一一說明。可以參考我之前發(fā)布的相關文章。如果需要更多指引,歡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