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前的小測驗:
這些練習摘自《P.E.T.父母效能訓練》,可以幫助你檢查一下,當孩子帶著自己的情緒和問題來找你時,自己用的是那種回應(yīng)方式。
情景一:假設(shè)有一天,你15歲的孩子在晚餐桌上宣布:“學校太沒勁兒了!學的都是一堆無關(guān)緊要的事實,一點兒用處也沒有。我決定不上大學了。要想成為一個重要人物,根本不需要接受大學教育。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出人頭地有很多其他辦法?!?nbsp;
現(xiàn)在,你會如何回應(yīng)呢?
情景二:設(shè)想你10歲的女兒對你說:“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吉妮以前很喜歡我,但是現(xiàn)在卻變了。她再也不來找我玩兒了。如果我去她那邊,她總是跟艾希禮一起玩兒,只有她們兩個一起玩兒,并且玩得很開心,我只能自己站在一旁。我討厭她們倆!”
你會如何回應(yīng)呢?
情景三:在晚飯后,由于無法獲得爸爸媽媽和家里兩位客人的關(guān)注,你5歲的兒子變得越來越沮喪。你們四個人正在專注的談話,突然,你的兒子大聲喊道:“你們這些家伙又蠢又笨!我恨你們!”
如果出現(xiàn)以上情景,你會如何回應(yīng)呢?
試圖規(guī)勸或警告“不成熟”的兒子?幫助女兒分析情況,提出解決方案?警告小兒子不許無禮?
如果不幸被說中的話,那么恭喜你,采用的也是破壞型的、低效能的溝通方式。
或許你很慶幸以上幾種都不是你的慣常做法,那么去看看第三章作者列舉的12種類型吧!有90%的家長都是低效能溝通者噢!
圖書概況:《P.E.T.父母效能訓練》,[美] 托馬斯·戈登 著;瓊林 譯,2015年中國發(fā)展出版社第1版,280頁,30萬字。
作者簡介:托馬斯·戈登博士(Dr.Thomas Gordon ,1918-2002),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世界著名的“溝通之父”。
整體結(jié)構(gòu):整本書共分為十六章,核心內(nèi)容包括“改善溝通”(3-8章)和“解決沖突”(9-15章)。
第三章:如何聽,孩子才會說:接納性語言
這一章是本書的核心章節(jié)之一,內(nèi)容非常緊湊。父母效能訓練的關(guān)鍵技能之一——積極傾聽,也是表達接納性語言的重要方式。
作者首先對什么是“接納性語言”,和“接納性語言”的作用作了闡述(見下圖)。
然后用四個典型的例子(包括本文最初摘抄的三個)說明了什么是”破壞性溝通“,并將破壞性溝通分為12個類型。
當父母用這12種“破壞性溝通“方式回應(yīng)孩子的煩惱時,孩子會非常聰明的解讀到這些話背后的信息,并采取相應(yīng)的“對策”。
我們知道了破壞性溝通的弊端,爸爸媽媽怎么說孩子才會聽呢?
經(jīng)典金句:
☆ 當一個人能夠發(fā)自真心地接納他人,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接納時,他就擁有了強有力的幫助他人的能力。
☆ 父母接納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感覺到被接納又是另外一回事。
☆ 當一個孩子在專注于某項活動時,父母若不加以干涉、放手不管就是一種有效的表達接納感的非語言方式。
☆ 傾聽者并沒有發(fā)出他本人自己的信息——例如評價、意見、建議、推論、分析或質(zhì)疑,他只把他對發(fā)送者的話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
第四章:讓積極傾聽發(fā)揮作用
經(jīng)典金句:
☆ 通常,積極傾聽僅僅引發(fā)一個連鎖反應(yīng),其結(jié)果如何可能是父母永遠不會知道的,或者在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會明朗。
☆ 最好去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要試圖用直接的方法讓她停止哭訴,或用安慰、威脅來使她煩惱。
☆ 父母不會傾聽——對于從他們處于心智發(fā)育過程期的孩子那里聽到的信息,他們不自覺地教導、糾正乃至嘲笑。
☆ 一些父母本身對情緒是如此恐懼,以致他們根本無法從孩子的信息中去識別這些情緒。
☆ 積極傾聽只能為孩子開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釋放情緒和定義問題。通常孩子會接手問題,最終找到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
第五章:如何傾聽不會說話的嬰幼兒
經(jīng)典金句:
☆ 人們進行了無數(shù)研究來證明一種(育兒)方法優(yōu)于另一種方法,而都沒能考慮到不同孩子在需求上的巨大差異,以及父母在接受孩子信息的效能上的極大差異。
我的體會:
作者列舉的12種典型的低效能溝通方式我都用過,其中有幾種還是常常用的,這真是令我汗顏??!
比如,在女兒向我訴說她的委屈和憤懣時,我有時候甚至因為這些事兒太孩子氣而忍不住笑起來,告訴她“這沒有什么呀!”。她與好朋友鬧矛盾“絕交”時,我會安慰她說“沒關(guān)系,她過兩天就會和你玩兒的”。更多時候,我會忍不住給她一些建議,告訴她我認為的“最佳解決方案”。
有幾次,女兒憤怒地沖我喊:“可是你說的這些一點兒用也沒有!”現(xiàn)在想來,她對我的憤怒,恐怕是因為覺得我不理解她,甚至嘲笑了她的苦惱吧。
積極傾聽并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良藥——事實上,作者最基礎(chǔ)的觀點之一是,父母不要企圖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生活中有一些問題壓根沒有解決方案,有一些事件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結(jié)果——事實上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也是不斷受打擊、了解這個殘酷真相的過程,不得不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不得不接受內(nèi)心的沮喪、憤怒和無奈。
從這一點上講,積極傾聽遠遠不是萬能的,父母不要寄希望于用積極傾聽幫助孩子解決煩惱。
回顧1-2章內(nèi)容,可查看 愛與尊重《P.E.T.父母效能訓練》(一)
本文首發(fā)自我的微信公眾號“糖紙匣子”,歡迎關(guān)注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