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還是不生,這是一個問題

2017
2017
2019-3-4 15:37 原創(chuàng) · 圖片10

一句看全文: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都是權衡,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對沒孩子/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說,每一次的親朋好友見面,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什么時候生孩子。七大姑八大姨們的例行關懷或許不足為慮,但是夾雜在同輩/長輩/社會上的“催生”壓力與“精細化養(yǎng)育”的大趨勢所帶來的“恐生”情緒之間,(準)父母們該如何選擇?

先來說說我自己的回答。

我喜歡孩子,曾經一度想生兩個。然而由于番茄是男娃,直接打消了隊友再生一個的念頭(理由是“兩個男娃要鬧翻天的”)。開始我還據(jù)理力爭一番,如今隨著番茄的長大以及生活重心的變化,我也慢慢成了“一娃黨”。

生還是不生,從來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解決的問題,這其中的糾結與權衡需要我們細細思量。一個草率做出的決定,若運氣不好,很可能要用十年甚至半輩子的的時間去修補和承擔。因此我也建議看文章的大家,如果還有機會,請把生與不生的決定權留給自己

全職帶孩子這兩年,我吃了不少苦頭,也嘗了很多甜頭。或許可以給還處在猶豫之中的(準)爸媽們一個參照,如果各位已經有了自己的決定,也不妨看看我的過往是否能引起共鳴。

◆ ◆ ◆ ◆ ◆

帶孩子的“苦頭”

沒生娃的年輕人們常常無法想象孩子媽的日常,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有段子為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哪怕我從懷孕前一年就開始籌謀和準備有孩子后的生活,自以為在各方面都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番茄的出生仍然給了我無數(shù)的措手不及。

生活品質直線下降

上一輩父母愿意為子女付出自己的一切,而新時代的我們崇尚的是對自我的追求和享受(價值感),以及給每個人都留有足夠的空間(界限感)。于是娃作為一個“新物種”,挑戰(zhàn)了價值感,顛覆了界限感,結果就是生活品質的直線下降。
 

經濟上的負擔增加

都說娃就是臺活動的碎鈔機,在我們家,娃出生以后,每月開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選擇全職帶娃又少了媽媽的這一份收入,選擇重回職場也會有其他類似請阿姨之類的隱性支出。更別說還有早教班、興趣班、學區(qū)房,哪一個都是花錢大戶。沒娃的日子,小兩口過過旅游自由的日子不算難,有了娃也就能在菜場自由的階層里頭打轉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作為家庭物資的主要采購者,媽媽們在自己身上的花銷縮減的尤為厲害,從“618”到“雙十一”,購物車里娃和家人的東西清空了好幾輪,而自己的心頭好一樣也沒買。

時間精力被擠占

若說能用錢能解決的問題最終都不是問題,時間和精力被娃擠占則是難以調劑的矛盾:

睡眠時常處于紊亂狀態(tài)

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睡眠。以前我并不珍惜可以一覺大天亮的日子,如今我卻失去了連續(xù)睡5小時的能力。從孕后期開始睡不好就成了常態(tài),娃出生之后,睡眠問題又接踵而來。哪一個新手媽媽沒有見過凌晨12345點的夜空,哪一個小娃的媽媽群不是24小時有人值守。

待到孩子睡眠日漸穩(wěn)定,媽媽卻出現(xiàn)了各種睡眠障礙:失眠、易醒、難以入睡。曾經娃的那些毛病一個一個都跑到自己身上。然而我們卻沒有補覺的權利,無論是全職帶娃還是照常上班,太陽升起的時候,都得強打精神迎接全新的一天。

時間和精力都變得碎片化

每天的時間被娃的生活弄的很瑣碎,忙活完娃的大小事情終于可以閑下來的時候,往往跟著就睡著了,提不起精神做自己的事情。前幾天年貨節(jié),我湊單買了一盒周黑鴨,生生放到過期,只好和隊友吐槽,最近怎么連一手鴨脖一手可樂,翹腳看綜藝這么理所當然的娛樂都做不到了。

班媽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手頭的事還是在單位做完效率更高,全職媽媽則需要遠離自己的娃才能獲得些許喘息的時間。

那些說走就走,說做就做的決定,也因為對娃的顧忌,變得困難重重。雖然我們仍然因為貪玩,帶著15個月的番茄爬了黃山,但也付出了一整周都腰酸腿疼的代價。更多的爸爸媽媽們由于各種考慮打消了自己的計劃,減少了曾經習以為常的小愛好。到了年終盤點自己生活的時候才驚覺,咦,這一年的自己哪去了?

家庭關系的改變

本來的二人世界,多了一個娃,兩個人的角色就大不一樣。順利的能變成同一戰(zhàn)壕的隊友,不順利的或許就成了爭鋒相對的“敵人”。好不容易磨合好的親密關系,又要重新學習和調整。

如果再附加外公外婆或是爺爺奶奶,熱鬧是熱鬧了,糟心也是真糟心。關于帶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式和見解,一不小心就要火星撞地球。最后收拾場面的是誰?一多半還得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水深火熱之中還追求什么生活品質,能相安無事就要燒高香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新的打怪模式

前面的那些問題隨著娃長大終將會得到解決,但在“男女平等”更多只是一句口號的當下,生娃對媽媽而言或許意味著從此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職業(yè)與人生追求的變化  

生娃的黃金年齡,遭遇事業(yè)上升的高峰期,是先把生娃大計放一放,還是暫緩事業(yè)上的追求,人生或許就因為不同的答案而從此不同。選擇前者,還能在職場全力打拼,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選擇后者就意味著至少一年要生不由己,并不是哪個職位都能等這么久。

(班媽的日常)

產假結束,上班還是帶娃,做這個決定也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樣輕而易舉。重回職場,就意味著縮減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全職媽媽,就要承擔來自身邊和自己內心的各種壓力。兩頭兼顧的超人媽媽不是沒有,但這其中的奔波與操勞也只有自己能懂。我全職帶娃近兩年,雖然早早就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但仍然有很多想要逃離,或是懷疑自己的時刻。

新的關注點,更多新的焦慮

趟過了前面那一關,學會了平衡生活和自我成長,就正式進入新的打怪模式。都說娃是媽媽的牽掛,從孕期到生娃,爆發(fā)的種種焦慮似乎是沒有停止的那一天。

從身體健康到人身安全,從早教啟蒙到學校選擇,從心智發(fā)展到藝術熏陶,較起真來,每一個細分項都可以有10萬字以上的資料要了解,500小時以上的課程要學習。此外,還需要隨時應對那些亦真亦假的標題黨文章,以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事故”和“黑幕”。 最后,再從錯綜復雜甚至自相矛盾的結論中理出自己的方向。

若是遇到體質薄弱一些/高敏感/高需求等有點“難搞”的娃,面臨的挑戰(zhàn)將成幾何倍數(shù)增加,可媽媽們能得到的支持卻反而更少。畢竟,大家喜歡的都是“乖”“聽話”“不折騰”的“天使寶寶”。再不容易,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修煉。

你要說何必這么認真?呵呵,總有這樣那樣的壓力裹挾著媽媽們,若沒有強大的底氣,如何給自己和娃撐出一片“愛與自由”的天空?

◆ ◆ ◆ ◆ ◆

帶孩子的“甜頭”

前頭吐槽了這么多,難道生了娃的日子就只剩下一地雞毛了嗎?當然不是。一個全新的生命給一個家庭注入的新鮮血液,將會是改變現(xiàn)有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絕好的契機。

那些源于孩子的快樂

從出生起那個軟軟萌萌的小生命就不停的散發(fā)著“可愛”的信號,(特別是睡著的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點滴成長也會給整個家?guī)硇β暸c驕傲。

親子活動中的歡聲笑語

孩子的快樂很簡單,吃好睡好有爸爸媽媽陪伴,一點小事就能笑得前仰后合。今天早上,我和番茄在球場里踢球,僅僅是一起追著球跑而已,他就歡呼雀躍了好半天,連邊上的路人都受到了感染。

孩子的成長

我常驚訝于孩子的成長速度,哪怕每天面對娃超過10個小時,番茄依然能給我?guī)砗芏囿@喜??粗麖娜稳藬[布的小生命,漸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行為和堅持,一點一點成長為獨立的個體,哪怕才不到兩歲,對他的欣賞和自豪也能從心里滿滿的溢出來(此處有強大的媽媽濾鏡)。就連番茄爸爸有時候半夜醒來還會因為番茄的小進步(比如叫爸爸)而高興得意半天。

給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

對于我來說,孩子既像鏡子,映照著曾經,讓我重新整理自己的過往;又像太陽,持續(xù)的散發(fā)著明亮和溫暖,給足我前行的能量。陪娃的過程中,我慢慢的擺脫了混沌,找到了自己。正是透過孩子的眼睛,我看到了更簡單的生活,更曠闊的天地。正如我曾在番茄半歲紀念的時候寫到的那樣——”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番茄6個月時我發(fā)的朋友圈)

回憶過去:童年與原生家庭

說起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總是連著些令人心疼的回憶。孩子的誕生,給了我們全新的角度,從為人父母的角色去看看那時候的自己,或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小時候的自己握手言和。童年那些明亮愉快的回憶,也會因為孩子的誕生而重現(xiàn),并且因為立場的轉換,而變得更加令人回味。

我總是能從番茄的身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我和他一樣怕生而慢熱。在公開的場合總是沉默的站在角落里,靜靜的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可是大家都喜歡外向開朗的孩子,小小的我從不曾被注意過,只能羨慕”孩子頭“得到的關注與寵愛。后來看了很多雞湯說是要戰(zhàn)勝自己,可我用盡全力也掙不脫那層盔甲,直到最后我放棄了改變。因為番茄我才了解到內向孩子的獨特與不同,好想穿越到二十年前,到那個怯怯的小女孩身邊,摸摸頭,告訴她沒事的,不用強迫自己變成別人,內向的孩子一樣有精彩而閃耀的人生

在陪伴番茄的過程中,我也常常會重回小時候那些美好的場景。圣誕節(jié)全家一起拿出那棵陪伴了我們家二十余年的圣誕樹,媽媽說番茄眼里的亮光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元旦的清晨全家人一起爬山,看到新年第一縷陽光的時候,腦子里也會翻騰起二十多年來在這里看日出的點點滴滴。那些久遠的記憶和眼前的番茄漸漸重疊在一起,我仿佛看到歲月走過的痕跡,還有它即將去往的方向。大概這就是傳承了吧。

看向未來:新的思維與處事方式

前文提到了一些孩子帶來的挑戰(zhàn):新的關系、新的關注點和隨之而來的焦慮。作為新手,不得不去逐步消化、學習和實踐。而這一次的學習量不同以往,既需要涵蓋足夠多的方面,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深挖,以找到問題的核心。

當媽才兩年,看的書/聽的課/做的筆記直逼學生時代。此外,在一些高質量的社群互動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也開始嘗試很多曾經以為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寫這個公號)。與以前不一樣的是,這些學習都必須穿插在帶娃的縫隙中進行。

于是,學習的方式,自我的管理都在不停的迭代,以應對龐大的任務量。接觸的資料越多,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局限,也就越發(fā)有了強大的驅動力。同時,孩子的高速成長也給了我持續(xù)不斷的鼓舞:原來人潛力爆發(fā)的時候是那樣的蓬勃燦爛。

漸漸的,我探查到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摸索到了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于我,這就是一次重生。

◆ ◆ ◆ ◆ ◆

小尾聲:為什么不生二胎?

既然有上面的諸多好處,為什么我又成了一胎黨?

因為目前的一胎狀態(tài)是生活,自我與家庭的平衡,在這個區(qū)間我們既可以享受生活,又恰好能夠應付帶娃的“狼藉”。當生活重心慢慢從娃轉回到自己身上,我發(fā)現(xiàn)如今的狀態(tài)剛剛好。 縱然有時會羨慕二胎家庭姐姐弟弟的甜蜜溫馨,也依然會面臨來自長輩們的諸多催促,各種盤算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一胎剛剛好。所以,就這樣了吧。

◆ ◆ ◆ ◆ ◆

前面洋洋灑灑幾千字,算是給自己這兩年寫了個小結。該不該生娃?猶豫的時候,不妨拿出紙筆,寫寫畫畫,看看生娃后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娃的得與失,是不是自己能承受的。

都說成年人的社會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權衡利弊,每一個選擇都是堅持與妥協(xié)的平衡。生育這樣重大的人生選擇,涉及到的變量更多更雜。偏偏越是這樣難題,越有“外人”喜歡指點江山。請主動去做出選擇,而不是從眾或是迫于壓力。因為選擇所產生的結果,無論好壞,承擔后果的都是我們自己。

你有答案了嗎?

◆ ◆ ◆ ◆ ◆

本文首發(fā)于同名公眾號【番茄的試驗田】

歡迎關注【番茄的試驗田】,讓我們一起不焦慮、不較勁的科學育兒


閱讀原文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1

推薦閱讀

番茄的試驗田
番茄的試驗田
2017
2017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