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歡楊絳先生,讀過她的《我們仨》,雖甚覺悲情,但還是被她平實和智慧的筆調(diào)吸引,她的書,我都想看。
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讀《干校六記》,是因為此時我手里也有一本鄭念女士的《LIFE AND DEATH INSHANGHAI》,算來她們倆是同時代生人,我十分想看看,經(jīng)歷同樣的時代大動蕩,這兩位杰出的女士是如何不同的對待之。
楊絳與其夫錢鐘書,名氣不如夫大,然而才不比夫小。尤其有著難能可貴的從容性格,讓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楊絳先生送別丈夫、女兒之后,仍平和地過著自己的晚年生活,那種從容、那種氣度,是我現(xiàn)在并不具有但又由衷欣賞的。
即時是下放在干校,夫婦倆仍找機(jī)會常常見面,甚至不斷書信。在干校的泥濘生活里,楊絳先生看得穿“我們”、“他們”間的本質(zhì)相同與不同,有為善之心。艱苦的人工挖井、寒冬里的獨(dú)守菜園、小土狗“小趨”的忠心陪護(hù),以及渴望早日回京的內(nèi)心剖析,在她筆下都是平實簡單的生活,苦不是苦,生活就是這樣。
她已是那個時代僅存的“星”,縱然現(xiàn)在的世界已翻天覆地不復(fù)從前,還是希望她的日子如她所愿,靜靜地與我們一同走下去。沒有前者發(fā)出燦燦之光芒,后者該如何將優(yōu)秀人文精神傳承。
愛楊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