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網(wǎng)上風很大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所著的心理咨詢入門書,終于在2022開年讀了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2970人有 · 評價1029 · 書評30[英] 羅伯特·戴博德 著; 陳贏 譯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20-07
本書借用了百年經典童話《柳林風聲》里的角色,我因為沒有這個背景,初始讀來,想當然的用了童話思維去認知書中各個動物角色。
但隨著內容展開,卻發(fā)現(xiàn)角色們跟動物似乎無甚關系,以為不過是本書作者借用了動物名而已,蛤蟆鼴鼠河鼠獾,不就等同于張三李四王二麻。
直到我補課了《柳林風聲》,才恍然領悟作者設定人物的初衷,也才理解了為何我在閱讀過程中對于很多情節(jié)的莫名其妙感。
所以,與本書導讀觀點不同,我非常建議在閱讀本書之前先去讀一讀《柳林風聲》。這部發(fā)表于1908年,以動物為主角的英國童話。哪怕對于成年人,這部童話也相當有趣。
推薦楊靜遠的譯本,文字優(yōu)美,很適合好詞好句積累。
柳林風聲2762人有 · 評價956 · 書評57(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著;(英)大衛(wèi)·羅伯茨 繪;楊靜遠 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2013-0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描寫了一位坐擁豪華莊園的富三代少爺——蛤蟆先生,患了抑郁癥。
他的朋友為了幫助他走出抑郁,說服他接受了心理醫(yī)生蒼鷺的心理咨詢。
經過前后共十次的面談咨詢,原本抑郁至生活絕望的蛤蟆先生最終重獲新生。
整個閱讀過程,對于深陷抑郁的主角蛤蟆先生,我其實少有共情。
倒是在蛤蟆先生的父親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自己,尤其是為人母后的我的身影。
也因此,這本書給我的最主要感受,并非同病相憐的心疼和親身代入的療愈,更多的,應該是慚愧懊惱后的余悸。
或許,這也是部分讀者評論此書“名不副實”的原因。
因為個人境況立場的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書中得到治愈。
但是,這本書的價值,不應被局限在治愈感。
它完整的演繹了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療程,剖析了個人從童年到成人,從家庭到社會的心理歷程,以及此歷程可能對人生的影響。
本書的意義在我看來,不是病痛中遞上的解藥,而像是困頓里引航的路標。
一、生病就醫(yī),不論身心
故事從蛤蟆先生陷入了令人擔憂的頹喪開始。
蛤蟆先生的朋友們,敏感地意識到他的問題源自精神和內心,在嘗試了關心、鼓勵,甚至激將卻無果后,勸服蛤蟆先生去接受心理醫(yī)生蒼鷺的心理咨詢。
“聽著,蛤蟆,這一切必須到此為止。我們都在努力幫你,而你似乎并不想幫自己。現(xiàn)在只剩下一個法子:你必須接受心理咨詢!”
不得不感嘆蛤蟆的朋友們思想的先進,哪怕到了今天,在談論到因抑郁癥做出極端行為的產婦?學生?明星?……
多數(shù)聲音還是諸如:
“他(她)的心理太脆弱了.”,“想開點不就行了,就是太矯情。”,“太自私,為什么不想想家人?!”
心理疾病并不低級于身體疾病,沒人愿意生病,得病不是羞恥。
身體感冒了,如果“多喝熱水”無效,及時就醫(yī)理所當然。
對待心理疾病亦然,在無法自愈的情況下,及時的、不避諱地求助于專業(yè)醫(yī)生,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
一個小插曲:我女兒好奇我在看的這本《蛤蟆》,大致給她描述了一番。她恍然大悟:“哦,我懂了,博恩熊那本《小霸王》里就提到過,里面就說那個壞孩子塔菲每周都要去看兩次心理醫(yī)生?!?/p>
二、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
前七次咨詢,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回顧了他從童年到成年的一次次經歷和一個個事件,他在回憶中探索自我、剖析自我。
看似一直沒有找到抑郁的確切原因,但蛤蟆卻在一次次面談中逐漸好了起來,他對自我狀態(tài)的認知越來越清晰。
這其中提到了一個概念: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
?兒童自我狀態(tài)
人類出生自帶有“喜、怒、哀、樂”這幾種本能情感。
但生命之初的弱小,決定了孩子這一時期對父母的完全依賴。
為了生存,Ta會通過調整自己本能的“喜怒哀樂”,去適應強大父母的“喜怒哀樂”。
因此,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情感表現(xiàn),直接決定了孩子的適應行為。
隨著成長,個體逐漸變得強大和獨立,這種適應行為或許會有所調整。
但不得不承認,童年時期形成的情感反應,很大程度會延續(xù)至成年,成為一生的處世習慣。
如本書的蛤蟆,為了適應他那位嚴厲苛刻又冷漠強勢的父親,形成了依賴、順從、壓抑、討好的習慣行為,且保持著如此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直至成年也未脫離。
作為父母,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對待這個世界是開朗的、自信的、坦誠的、溫暖的。
那你必須先審視自我,看你的行為情緒是否允許Ta們在面對你的時候是開朗自信坦誠溫暖的。
?父母自我狀態(tài)
上文提到的蛤蟆父親,處于另一種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
“挑剔、批評、憤怒、嚴厲、控制”的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
“我是為了你好。我比你更心痛”的養(yǎng)育型父母狀態(tài)。
單單只是描述就讓人有了窒息感。
這里值得思考的是,“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來自于年幼時父母的言行和對待我們的方式。”
無論處于何種社會地位或能力等級,一旦面對相較自己弱勢的一方,或許自以為強者的傲慢就會被誘發(fā)出來,轉而進入父母自我狀態(tài)。
而如蛤蟆一般,長時間處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人,父母自我狀態(tài)可能會隱藏在內心深處,會在某些時刻被激發(fā),進而對弱勢的自己進行攻擊,自我攻擊。
?成人自我狀態(tài)
還有一種自我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既不像兒童也不像父母,是成人自我狀態(tài),這是理性而不情緒化的狀態(tài)。
“處于這個狀態(tài)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在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p>
困難的地方在于,沒有標準答案告訴你進入成人狀態(tài)的方法。
你必須了解到,不同于遇到問題時兒童狀態(tài)的埋怨,父母狀態(tài)的挑剔,成人狀態(tài)需要你首先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擔起責任。
你的喜怒哀樂,由你自己決定。
三、人生坐標四象限
人在童年時期,還會形成對世界的看法。
你以何種態(tài)度和觀點看待自己和他人?有四個人生坐標。
1、我不好,你好。
這是蛤蟆最初的選擇,他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他好。
處于這個坐標的人總那么卑微,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認為自己只會遭遇不幸,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這類人極易抑郁,而其極端行為表現(xiàn)為放棄生命。
2、我好,你不好。
這一坐標的人,會利用各種機會“證明別人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nbsp;
“我好,你不好”的人永遠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他們是PUA的施與方,總是憤怒卻從不內疚,也從不會抑郁。
3、我好,你也好。
順應生活,信自己,也信他人。
而這種信念,“需要靠行為和態(tài)度持續(xù)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nbsp;
蛤蟆在心理咨詢的后期,逐漸轉變到這一理想坐標。
他不再自怨自艾,開始自信且堅定,對待朋友也重燃了熱情。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本書未對這一人生坐標展開描述,但從字面也能感受這一坐標的極端和頹喪。
當一個人眼中不再有任何的好,很難想象Ta會如何度過每一天。漆黑一片的世界,不寒而栗。
四、最終的救贖只能靠自我實現(xiàn)
“自我救贖”,這是整個閱讀過程在我腦海中不斷閃現(xiàn)的四個字。
從第一次見面開始,為了取悅朋友而被動接受心理咨詢的蛤蟆,最終與蒼鷺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轉變?yōu)樽栽噶?,為這場心理咨詢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而在其后的十次咨詢中,蒼鷺醫(yī)生從未給出直接的問題答案和解決辦法,僅僅只是引導,引導蛤蟆回顧人生、探索童年、理解自我。
而蛤蟆就是這一次次自我剖析中,逐漸與自我和解,與朋友和解,與記憶中的父母和解,最終被治愈,開始了新的生活。
負責自己的人生,世上沒有萬人侍奉的公主;關懷愛護他人,但別妄想成為救世主。
——這是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