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合上 《Papa, Please get the moon for me》,“爺爺,爺爺”18個月的小小孩連連叫著。
我很詫異,哪里有爺爺。原來是書本封底有一張卡爾爺爺?shù)恼掌S谑?,我就告訴他這本書是這位卡爾爺爺寫的,我們家里還有很多書都是這位爺爺寫的。比如你喜歡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From Head to Toe》、《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卡爾爺爺?shù)拇碜魇?《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對于我家一歲多的小小孩來說, 他似乎不太感興趣。 反而鐘情于《From Head to Toe》。
大概從小小孩12個月左右開始,我嘗試和他讀這本繪本,起初我倆面對面席地而坐(這是我倆讀繪本的一貫坐姿,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種習(xí)慣,每當(dāng)小小孩要讀繪本的時候,都會拿著繪本走到面前,主動坐下,意思是 媽媽我們讀繪本吧),我將繪本面朝小小孩打開,每翻一頁除了讀繪本上的文字,還配合做動作,最后問他:can you do it? 這個階段的小小孩,只會似懂非懂的看著你。有時候,我還會讓爸爸參與配合完成動作,比如扭扭屁股,踢踢腿,聳聳肩。小小孩就這么坐在那兒“欣賞”著爸爸媽媽的表演,樂呵樂呵的笑著。每隔幾天我就和小小孩重復(fù)看這本繪本,我重復(fù)著做動作。
有天晚飯后,我和小小孩坐在地上,我突然間哼唱起了 I am a penguin and I turn my head, can you do it? 小小孩搖了搖腦袋。我又哼唱 I am a monkey and I wave my arms, can you do it? 小小孩舉起了手臂,在胸前晃來晃去。我接著又哼唱 I am a cat and I arch my back, can you do it? 小小孩手撐地,翹起了屁股,拱起了背。當(dāng)時,我興奮的不得了。原來真如蒙氏理論中提到的:小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在語言敏感期內(nèi)可以毫不費力的吸收環(huán)境中的語言。
從最開始的單向輸入,到現(xiàn)在的親子互動,我們需要耐心與堅持,潤物無聲,靜待花開。這個時候小小孩15個月。小小孩在成長,媽媽也在成長。
如今小小孩18個月,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整本繪本里的動作,像小鱷魚一樣扭扭屁股,像大猩猩一樣捶胸,樂呵樂呵的。
《From Head to Toe》非常適合親子互動,為何它有如此魔力,吸引了一歲多的小小孩,讓其哈哈大笑呢?
繪本的每一頁都有一個小動物和一個小朋友,小動物活動身體部位做動作,每個動物會做 的動作,小朋友跟著模仿動作。每個動物首先會做自我介紹:I’m…And I (do something) my (some body part); 然后問小朋友:can you do it?
小朋友就會模范動物的動作并且回答說:yes, I can do it!
通過這本書可以培養(yǎng)小朋友的認(rèn)知能力(視覺認(rèn)知能力和身體部位認(rèn)知能力),學(xué)習(xí)詞匯(包括身體部位,動物名稱和關(guān)于動作的動詞),同時也學(xué)習(xí)了簡單英文表達(dá)句型:can you do it? Yes, I can do it。
有趣的繪本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呢?我們來看看卡爾爺爺在Eric Carle網(wǎng)站上的自述。
在構(gòu)思這本繪本初期,卡爾爺爺?shù)钠拮迂暙I(xiàn)了下面的韻文短詩,他的妻子一名是幼兒園老師,經(jīng)常和小朋友誦讀下面的 Touch Game押韻短詩和小朋友做互動。
卡爾爺爺很喜歡這首短詩,給短詩配了圖文。
Touch your nose, Touch your chin,
That’s the way this game begins.
Touch your eye, Touch your knee,
Now pretend you are going to sneeze,
Touch your hair, Touch your ear,
Touch your two red lips right here.
Touch your elbows where they bend,
That’s the way this touch game ends.
但是,他想加入更多的身體部位。于是,才又想到了另外一種呈現(xiàn)方式:采用半人/半動物的圖文來展現(xiàn)更多的身體部位和趣味動作。
有了下面的一版草稿:
不過,最后還是沒有采用這個版本,為何?因為卡爾爺爺自己都覺得這個版本不夠吸引人,缺少了趣味性。于是,他再再次推翻自己,重新構(gòu)思。
于是才有了下面的版本。先來看看最初簡略版的素描草稿:
卡爾爺爺說這個版本對他很重要,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幫助他梳理了故事的先后順序并且也是設(shè)計一本32頁繪本很重要的一步。
其中,還有兩個小插曲:
第一個插曲:揮舞手臂的動物該選哪個呢?最開始的想法是章魚。
但是,考慮到章魚生活在水里的,如果加入水會影響整本書的圖文編排形式,如果不加入水又失去了真實性。
于是,他想到了猴子,猴子有長長的手臂,能很好的詮釋wave arms這個動作,并且小猴子的形象也很可愛,受小朋友的喜愛。
第二個插曲:
一開始圖片中就只有小動物,后來才決定加入小朋友來對動作進(jìn)行模范,增加繪本的互動性。我覺得這個點子真的非常棒,增加互動讓演繹更生動。
最最后才,繪本成型了??枲敔旈_心的撒花了,哈哈。(這段是我個人的腦補哈,在自述里面并沒有,嘻嘻)
下面是根據(jù)這個繪本,F(xiàn)un House原創(chuàng)的互動親子游戲。將繪本中的小動物和小朋友分別做成了如下的小卡片,打印并裁剪制作成游戲環(huán)節(jié)中需要用到的道具。
人物卡片
動物卡片
將素材里的圖片制作成如下小卡片
1. Learn to move
將人物卡片有圖案的一面朝下;讓小朋友或是爸爸隨便抽取其中的一張;媽媽可以念出卡片上的文字,比如can you turn your head? can you raise your shoulders, 讓小朋友或是爸爸做動作(扭扭屁股,弓背,移動手臂,跺跺腳等等)。
這個互動游戲除了能的鍛煉小朋友的大運動能力。同時,也能讓小朋友熟悉認(rèn)知自己的身體部位。
2. Animal search
將動物卡片有圖案的一面朝上;媽媽可以說一個小動物的名字,比如 Monkey,讓小朋友從動物卡片里選出對應(yīng)的卡片;接著媽媽再根據(jù)卡片上的提示,說出小動物可以做的動作,比如Monkey會完成的動作是 move arms,再問 can you do it?
這個互動游戲同樣的可以鍛煉小朋友的大運動能力外,還能熟悉認(rèn)知小動物,并且還能學(xué)會一個基本句型:can you do it?這個句型在日常生活中很實用,比如媽媽可以對小朋友說,I can clean my face, can you do it?
3. Let's match
分別把動物卡片和人物卡片放在兩邊,并且都是有圖案的一面朝上;讓小朋友根據(jù)媽媽的提示分別從動物卡片和人物卡片中選出做同一個動作的卡片進(jìn)行匹配。
比如媽媽可以說,I am a penguin and I can turn my head;讓小朋友找出動物卡片里對應(yīng)的一張;接著媽媽說,can you do it?讓小朋友從人物卡片中選出對應(yīng)的一張,完成匹配。
這個互動游戲,結(jié)合了游戲1和游戲2的玩法,同時在互動中也用了繪本上原汁原味的句子,再次加深了小朋友對繪本內(nèi)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