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課文是在你長大以后才真正讀懂的?

2020
2015
2024-6-7 11:18 轉載 · 圖片12

以下內容來自知乎

上學時,總覺得課文無趣難懂,但有些文章,就像是一顆顆深埋的寶藏,只有在我們長大以后,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才能真正讀懂它們背后的深意。

有哪些學過的課文是在你長大以后才真正讀懂的?今天,一起看看大家的回答。

《觸龍說趙太后》

答主 @歲將晚 分享了一篇絕妙的向上溝通文章:

中學學過一篇課文《觸龍說趙太后》,其實是一個絕妙的向上溝通案例。

趙太后剛執(zhí)政,秦國進攻,想從齊國搬救兵,齊國要把長安君,也就是她兒子送去做質子。趙太后不同意,各種臣子勸說也沒有用。

老臣觸龍去勸。一開始先不說這件事,而是聊了一會家常,然后主動說,「我老了,希望在沒死之前,托付我的兒子給你做黑衣衛(wèi)?!固笳f:「大老爺們也疼愛小兒子嗎?」

觸龍說:「肯定啊,不過我認為你愛燕后多于長安君。父母愛子女,就該為他的長遠打算,燕后出嫁,你哭得那個兇啊。但是每年祭祀,你都祈求她早日生孩子,不要被趕回來。今天長安君地位這么高、土地這么肥沃,如果沒有為國立功,以后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所以我覺得你愛他不如燕后?!?/span>

趙太后說,「好,那就任你指派吧?!?/strong>

我覺得觸龍說趙太后特別有意思,首先向上溝通,觸龍想要說服趙太后,他需要一些策略:

第一步,他先問候趙太后過得咋樣;

第二步,替自己的小孩子跟趙太后求情,這兩步直接激起了趙太后的共情和感慨。

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后,再從對方真正關心的角度切入,非常簡單、坦誠、陽光地告訴趙太后,如果她真愛她的小兒子,請?zhí)嫠鲩L遠打算,讓他建功立業(yè)。

這樣,哪怕她衰老,哪怕她去世,長安君依舊可以在趙國吃香的、喝辣的。

這就是一個絕妙的向上溝通。

《變色龍》

答主 @慕容小妤 分享了一篇初中時代印象深刻的課文:

要說起初中時代印象深刻的課文,當屬俄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契科夫創(chuàng)作的的變色龍。

那次老師請同學表演朗讀的時候,我們都笑得前仰后合,舉著手指頭的首飾匠赫留金神氣活現(xiàn),端著醋栗的跟班畢恭畢敬,當然最好笑的還是不停變色的治安官奧楚蔑洛夫。

說起這篇課文,還記得當時老師煞費苦心地引導我們:奧楚蔑洛夫不停變色的原因,是當時沙皇俄國森嚴的等級制度造成的。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走狗,自然得表現(xiàn)出一副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嘴臉。

圖片

對于我們來說,感興趣地是這哥們變色時不停穿脫大衣的搞笑動作,和他出爾反爾、自相矛盾的可笑言行。

將軍家的狗也成了我們的一個玩笑梗,少不更事的我們特別鄙視奧楚蔑洛夫,認為他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跳梁小丑,對他的情感也是嘲笑加歧視。

圖片

后來我們又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與其它型號的變色龍邂逅 。

記得上范進中舉時,老師安排一個身形胖大的同學演胡屠夫,這位同學非常具有表演才能,把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前神氣活現(xiàn)的姿態(tài)和中舉后唯唯諾諾的丑態(tài)表演得淋漓盡致。引起我們的哄堂大笑,自此又一枚中國特色的變色龍誕生了。

圖片

中外古今的變色龍在語文書里碰頭開會,作為學生的我們苦不堪言,因為似乎每個變色龍后面都要涉及一種社會制度的黑手,這些可都要背出來,悲催!

當時還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作家們這么喜歡在文學作品中塑造變色龍的形象,難道生活中真有這么多變色龍嗎?他們的行為舉止真的有這么夸張、引人發(fā)笑碼?

直到長大后步入社會,進入職場,我才意識到:生活中到處是狐假虎威的奧楚蔑洛夫,到處是嫌貧愛富的胡屠夫,小說只是反應生活的一面鏡子而已。

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張變色龍的面具,在上司面前是乖巧的下屬;在下級面前是神氣的領導;當著同事面是不分你我的哥兩好,一轉身又變成不共戴天的冤家,每天每時在不同的面具之間切換,連變色的過渡都不需要。

我也終于意識到:小說中的變色龍是大家批判諷刺的對象,而生活中的變色龍卻無往而不利,成為職場等社交場合的寵兒。

讓你不由得感嘆道:變色龍這個物種,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沒有消亡過!

也許有一天,你我也要帶上面具,去扮演一回變色龍的角色。

生活不易!如今終于理解了書中人物的所作所為,理解了大文豪塑造這些經(jīng)典人物的初衷。

圖片

哂笑之后,是不是還應該思考些什么?

《孔乙己》

答主 @楊角風發(fā)作 分享了一篇長大后看感觸頗深的文章:

「……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span>

每每讀到魯迅經(jīng)典作品《孔乙己》的這一段,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感覺,隨后便會抬頭嘆氣,扶一扶眼鏡?;顒宇i椎的同時,突然就愣住了,在昏暗的電腦屏幕燈光照射下,一回頭,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

圖片

一、

人的認知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其實是一個螺旋式,甚至起伏式成長的過程!

初讀《孔乙己》的時候,還是個學生,整天嘻嘻哈哈,雖然也會對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所謂的標準答案。

是的,按照語文老師對我們的教導,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將孔乙己變成了這幅模樣,成了魯鎮(zhèn)上有名的「笑星」。

再讀《孔乙己》的時候,已是「社會人」,曾經(jīng)懷著一腔熱血,從學校出來后,迫不及待地要擁抱這個美好的社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但很不幸,很多學校不會教給你的知識,社會會手把手親自教授,這就叫實踐出真知。

這時候再看孔乙己的話,會覺得他有些可笑,又有些可憐,有些迂腐,又有些善良,有些愚蠢,同時還有些愛心,總之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但社會已經(jīng)告訴我,有些事情不去深入地了解,是不可能知道真相的,印在書本上的東西,是永遠趕不上時代和人心的變化。

于是,我開始思考,孔乙己的悲劇真的是封建社會所帶來的嗎?

孔乙己寫了一手好字,雖然沒能中個秀才,但也看得出,他曾經(jīng)是闊過的,畢竟那時候能讀書的人,大都家境殷實??墒撬麨槭裁醋詈鬁S落到街頭抄書,甚至跑到別人家盜竊的地步呢?

而且,即使淪落到街頭要飯,他也不肯脫掉長衫,或者賣掉長衫,這件衣服對他為什么這么重要?

圖片

二、

帶著這種疑問再去讀《孔乙己》,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疑問,而這些疑問的背后,或許就是孔乙己整個悲劇人生的原因所在:

孔乙己不肯脫下長衫,也不肯在外面短工喝酒的地方逗留,想必他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

可是這樣一個人,為什么會去別人家偷書呢,而且去誰家不好,偏偏選擇了丁舉人家,難道他不知道丁舉人不好惹?

而且,就算是去丁舉人家,那么偷什么不好,為什么偏偏偷書呢,還是說他偷的這本書對他很重要?

若是他真的是慣犯,為什么在咸亨酒家這里又如此講信用?甚至被打斷了腿,還要掙扎著來這里,還掏出了四文錢,這錢哪來的,而且他來的最終目的又是什么?

或許,孔乙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最終因為家世,或者是其他原因的阻攔,沒能修成正果。而對方曾經(jīng)給他縫制的長衫,成為他一生的感情寄托,舍不得更換,更不會換掉賣錢。

或許,孔乙己的家庭遭遇了變故,本來是富裕的家庭,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家道中落,他有心振興家族,卻被現(xiàn)實抽了耳光。

又或許,孔乙己也是有才學的,就跟吳敬梓筆下的范進一樣,苦讀多年,但窮盡一生也沒有遇到像周學道這樣的伯樂罷了。

總之,孔乙己的身上,存在著太多的疑點了,也正是這些疑點,這些空白,給了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

三、

但我們就像魯迅筆下的小伙計,以及眾多喝酒群眾一樣,沒人去關心這一切,甚至連孔乙己真實姓名叫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談去了解背后的真相!

其實,歷史也是如此,就如同魯迅筆下的阿 Q、祥林嫂、閏土一樣,這類型的人,遍地都是。卻幾乎沒有人愿意去了解他們,愿意去真心幫助他們,都不愿意去了解他們,又哪有資格去批判他們呢?

因為不了解,也就無法感同身受,自然就沒辦法切身體會到孔乙己的處境。

等到三讀《孔乙己》的時候,已近中年,在社會上也已經(jīng)摸爬滾打十多年了,有淚水,也有喜悅,雖不盡如人意,但哪個人不是拼盡全力在活著。

我們就像是一輛三輪車,跟汽車比,少一個輪子,跟自行車比,又多一個輪子,總之就是這么一個尷尬的存在。

孔乙己也一樣,跟其他穿長衫的人比,無疑他是失敗者??墒歉┒躺赖娜吮?,他又不甘心,寧可跑到店里面忍受長衫人的嘲笑,也不愿在外面跟短衫人為伍。

說他品行好吧,他確實有偷盜的行為,說他人品差吧,他這人又比較講信用,雖然也賒賬,但有錢就還。

讀書的時候,隔壁班的女同學給我寫了一封信,信里面講了一個野獸的故事:

說有一只小野獸,特別兇猛,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它經(jīng)常是獨自尋找食物,獨自跟其它野獸打架,即使打輸了,也從來沒落過淚。

直到有一天,它在獨自舔傷口的時候,有人撫摸了它一下,于是它落淚了……

圖片

四、

說到底,孔乙己就是一個不被人理解的人,就像文章開頭描寫的那樣,他絕對是孤獨的。

朋友圈有個朋友是這樣解釋的什么叫孤獨:

「稍有人問,你就會敞開心扉,其實這就是孤獨!」

試想一下,畢業(yè)以后,有多久了,你再沒有跟當年要好的同學聊過天了?

要知道,當年讀書的時候,也是刻苦用心,雖然智商不高,但從來沒有放棄過。不敢遲到,不敢早退,更不敢談戀愛,連老師批評幾句,都能臉紅好久,甚至好幾天睡不好覺,一直在琢磨自己該怎么改。

每每考試成績公布,心中總是有一種失落感,能上光榮榜的,永遠是那幾個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而且人家不光學習好,打籃球也玩不過人家,女生緣也跟人家沒法比,甚至打個電子游戲也是把把輸,弄得人家根本就不愿跟你玩。

為此心中也暗暗給自己鼓勁,他們就是書呆子,真走上社會不一定混得比我好。

就這樣,揣著一紙文憑,懷著一腔熱血步入了社會,雖然也發(fā)誓要不比別人差,但現(xiàn)實總會教會自己低頭。后來也就妥協(xié)了,有時候想想,朝九晚五也不錯的,安安穩(wěn)穩(wěn),平平淡淡,掙多少錢是多啊?

雖然平時也羨慕嫉妒人家的如魚得水,也怪自己找不到人生的伯樂,是社會對自己不公,這樣阿 Q 精神一想,也就釋然了,于是繼續(xù)混吃等死……

直到某一天同學聚會,這還是從僅有的幾個同學朋友圈看到的,一個個這總,那長的名號。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僅讀書好的比自己強,連曾經(jīng)讀書比自己差的,也比自己強!

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兩個網(wǎng)紅,扭扭屁股,唱唱歌,就能讓你窮盡一生,都達不到他的高度。

五、

就這樣,懷著一腔抱負,孤獨又不被理解的自己,慢慢消失在咸亨酒店門口昏暗的路燈下……

很多人抨擊孔乙己,就是基于這個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懷著一腔熱血,卻不肯努力奮斗,最終活成了這個樣子。

《孔乙己》讀到這里,仿佛可以下結論了,與讀書時代的答案不同,孔乙己的悲劇或許是自己造成的。他是高不成低不就,找不準自己的定位,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最終碌碌無為,整天活在自我否定又肯定的矛盾之中。

直到某天,因為某個政策的發(fā)布,毀掉了一個行業(yè)之后,我突然又對孔乙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有一個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他最后一次講陶淵明的著作,嘴上讀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眼睛看到的卻是花錢來補課,還不愿意認真聽課的孩子們,再想到自己這個行業(yè)的未來,突然就想到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隨后便落淚了。

是啊,我們有幾個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說出如此豪邁之言,又有幾個人能像李白一樣拽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

于是這位朋友感同身受,覺得自己就是孔乙己,除了會讀幾篇古文,會教教學生以外,好像再也不會干別的了,怎么辦?

就像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的錯嗎,是他個人不夠努力嗎,是身邊的人不理解嗎?

這時候,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孔乙己的背景,突然就有了另外一個答案……

圖片

六、

孔乙己的悲劇固然有封建社會的錯,也有個人的不懂變通,但更多的是時代給他的當頭一棒:

孔乙己所處的時代,正是清末,而他的時代結束的標志并非是 1912 年清朝的滅亡,而是 1905 年科舉的廢除。就像美國社會學家羅茲曼在他的著作《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中寫得那樣:

「1905 年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strong>

這一年的 9 月 2 日,光緒帝頒布了一條上諭: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在此之前,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以及學部的張百熙都曾經(jīng)奏請清廷:

「以十年為期,遞減科舉,以圖漸次廢除。」

很不幸,清廷受變法人士的影響,以及求快求速的目標,為消除輿論,索性一刀切,不顧那些學子的死活,迅速取締了科舉,開辦新式學堂。

科舉的廢除是時代進步的標志,畢竟這項制度弊端太多,不利于新式學堂的開辦,也不適合清朝的發(fā)展。

雖說朝廷也給了這些讀書人一條可以走的路,但畢竟是少數(shù)人能走,絕大部分讀書人處于了一種絕望當中。

很多人說,清廷廢除了科舉制度,等于否定了自身的正當性,畢竟鄉(xiāng)紳階層的合法性沒了,這才是壓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到讀書人身上,就像孔乙己一樣,他的歲數(shù)也不小了,應該 40 歲以上了,讀了幾十年的四書五經(jīng)。突然有一天人們告訴他,科舉沒了,別說大學沒得考了,就算是其他考上大學的人,也不再包分配了。

最關鍵的是,你學了幾十年的東西,全部作廢了,毫無用處,換做是你,怎么辦?

否定了過去幾十年學的東西,沒瘋就算不錯了,這時候你想通過教授小伙計「茴」字怎么寫,試圖告訴他,這些東西也不算白學,至少記賬能用?。?/span>

結果,小伙計白了你一眼,走掉了……

這種失落感,真不是語言能形容出來的,而這次的打擊不會比其他人諷刺孔乙己「偷書」輕!

圖片

當時代決定拋棄你,確實不會打招呼,而是抽耳光,若是你不僅不躲開,還把臉迎上去,那響聲,必然響徹云霄!

或許,等到歲數(shù)再大一點,再去重讀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還能得出另一個不一樣的結論。

 

《石鐘山記》

答主 @南行兮 分享了一位有愛,有趣的父親:

給大家聊聊蘇軾的《石鐘山記》這篇文章后面的父子情和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

石鐘山之名古已有之,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里做了解釋,唐代的李渤也做了《辨石鐘山記》,他們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這些答案世人有疑點,蘇軾心中也有疑點。

疑點存于心中,蘇軾有心求證。

于是在元豐七年,送兒子去德興當縣令時,父子倆一起游覽了一遍石鐘山。

寺里的僧人用敲石頭的方法,給他們演練了他們認為名字由來的原理。

蘇軾不以為意。

晚間專門乘舟,夜游江中絕壁下,一探究竟。

父子倆在江中聽到水穿亂世,流水的撞擊和吞吐,正如鐘響,他在這里明白了石鐘山名字的來歷。并進一步討論了做人做事,探查根源的道理。

上學的時候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蘇軾的辯證,文章的邏輯之上。歷代講解這篇文章,也都是在從解釋蘇軾從疑惑,到求證,到抒理的過程,當做優(yōu)秀議論文的典范。

但我在畢業(yè)很多年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這其中隱藏的父子情和家庭教育的方式。

元豐七年是一個可愛的年份。宋神宗終究因為蘇軾人才難得,把他從黃州召回河南臨汝。

在黃州待了這么久,和人和土地都有了感情,臨別時他寫了一首《滿庭芳》: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山中友,雞豚社酒,來勸老東坡。這一餐飯吃完,也就辭別了。

他匆匆奔赴臨汝。此時大兒子蘇邁卻要去江西。五十多歲的老父親,忍住了北歸的歡喜,送他就任。

在南來北往的路上。無論歡喜離愁,都不曾顯露。卻把自己多年的疑問帶著,要揭示真理。

暮年的蘇軾,像一個天真的少年一樣,涉險泛江,邀兒子去看大自然的秘密。

深夜的江水,絕壁,浩蕩的聲音。一葉扁舟,往來于風波之間,一個父親帶著兒子,親身體驗「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這樣的父親,實在太認真,太浪漫,也太溫柔了。

而且,他不光只是帶兒子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秘密,在看透了石鐘山的秘密以后,還能順勢的給兒子聊一聊掌故,感嘆「古之人不余欺也」,正面告訴兒子道理要親身去體會,側面提醒了兒子古書要多讀。

一個溫情有趣,博學好求的父親,就這樣立在我的面前。

只言片語,把蘇軾做人和做父親的那些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點滴,湊在一起,多可愛!

最后那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對于家庭教育,多有意義呀!

這一篇文章,人們多看蘇軾寫議論文的手筆。然而我更覺得千里送兒,攜子遨游,同探天地,共論事理,反應出一個有愛有趣有見識的父親,更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蘇軾不光只是一個大學士,他在不經(jīng)意間對兒子的感染教育,尤其顯露他溫暖偉大的一面。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tǒng)大文人里,蘇軾也是為數(shù)不多教養(yǎng)后代非常成功的一個人,他的幾個兒子,除了夭折的,都進士及第,做了官,官聲還不錯,也是文學家。雖然比不上蘇軾,但才華人品成就都不低。

比如這篇文章中的長子蘇邁,我百度查到:

康熙版《德興縣志》載其「文學優(yōu)贍,政事精敏,鞭樸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一個人做到「民不忍欺,后人仰之」也算是立德有成了。

蘇邁能成長為這樣,我想從這一篇《石鐘山記》也可以窺得一點端倪。

一個有愛,有趣,有見識的父親,對后人的影響,潤物無聲,無處不在!

《我與地壇》

答主 @翼犀稀 分享了一篇令自己有獨特感悟的文章:
 

這里小稀想給大家講一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書的時候只是部分選段,對于史鐵生的生活態(tài)度了解還不是太深刻,覺得挺矯情的、無法感同身受,當時還是更喜歡《海底兩萬里》

這種文章。但前段時間又好好讀了讀史鐵生的作品,又有了很多新的體驗,這里還是以講述《我與地壇》為主,稍微會涉及一些閱讀其他作品的感悟。

圖片

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史鐵生內心的掙扎,腿部的疾病一直是他的心病之一,這段話更像是史鐵生與自我的對話,越是積極卻越感覺難受,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夠在疾病中讓自己「輕松」、「自由」呢?

你說,你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需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便決定活下去試試?是的,至少這是很關鍵的因素。為什么要活下去試試呢?好像僅僅是因為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么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我說過,這一來我輕松多了,自由多了。

——《我與地壇》

好的散文,有種訴說感。它不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你,也不是一味地宣揚自己的理念,只是簡單的「訴說」,講述自己的故事、講述自己看到的是是非非,讓讀者感受,讓我們感悟。

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磥聿顒e永遠是要有的??磥砭椭缓媒邮芸嚯y——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磥砩系塾忠淮螌α恕?/span>

——《我與地壇》

有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樣的現(xiàn)實,明白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差別,但是同樣的是每個人都不想成為那個差的人,為什么上天這樣不公?有些人出身在羅馬,有些人卻永遠困在地獄?!赣烧l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xiàn)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沟沁@個世界好像就是如此沒有道理。

圖片

每個人都有在這個社會獨特的位置,是無法被取代的一部分,也許在某一時刻,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我們也成就了他人:

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我與地壇》

人的欲望是組成人類宇宙的基礎,每個人都在渴求些什么,即使是想要離開的人,或許也在等待最后的挽留。

「你是說我并不想死,我是在這兒虛張聲勢?」 「不是虛張聲勢,是搖尾乞憐。別生氣,一個真正想死的人不會再計較別人說什么。一個拿死說來說去的人,以我的經(jīng)驗看,其實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還在…還在渴望愛……」

——《務虛筆記》

圖片
題圖來源:答主 @楊角風發(fā)作

有哪些學過的課文是在你長大以后才真正讀懂的?
歡迎評論區(qū)說說


回應 舉報
贊4
收藏2

推薦閱讀

花編
花編
202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