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完了最后一節(jié)暑假班作文課。
這期暑假班的課程,說來設(shè)計得很“取巧”:三個模塊分別講寫景、寫人和敘事,都是小學段孩子們最常遇到的題材。
我的課離不開思維導(dǎo)圖,用它可以搭出作文構(gòu)思的框架,幫助孩子找到寫作的方向。
今天就把這三個常用模板分享給大家。
盡管初中以后,孩子們很少會碰到單純寫景的作文題,可是“寫景”作為作文的基本功,是孩子們無法跨越的練習。
寫景有三個難題,一是缺少情感、情緒,不“動人”;二是寫得凌亂,想起來什么寫什么;三是寫得干巴、枯燥,缺乏特點。
我用這樣一個模板來解決這三個問題:
首先,在中心主題的位置,要求孩子們給要描寫的地方加一個形容詞,比如“生生不息的草原”。
這個形容詞,是整篇作文的靈魂,所有的描寫都是為了充分體現(xiàn)這個特點。
接下來,要求孩子們選擇3~4個具體的事物,并注意描寫的順序,可以由遠及近,也可以移步換景。
最后,寫出每個事物的特征,可以是視覺觀察來的,也可以是聽覺、嗅覺觀察到的。
借助這個模板,孩子能夠找到寫景的靈魂,并且將諸多元素按照某種順序串起來,寫出細節(jié)、寫出特點。
① 這張圖的缺點是沒有開頭和結(jié)尾。因此,倘若孩子剛開始學寫作文,還應(yīng)對開頭、結(jié)尾予以指導(dǎo)。
② 對高年級孩子而言,可以嘗試“升級版”的提綱。也就是說增加一層氣泡,擴展為描寫某個地方的多處景致。
這種構(gòu)思涉及更多元素,能否把它們井然有序地組織在一起,很挑戰(zhàn)孩子的寫作功力。
這個模板跟剛才寫景的差不多,都屬于“多層氣泡圖”,主要功能是圍繞人物的一個特征予以描述。
同樣,首先要為人物前面加一個形容詞定語,也就是錨定這個人的一個特點。
接下來,再尋找3個典型事件,說明這個人的特征。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愛看書,那么只寫一個場景不足以說明,需要列舉第二、第三件事,這樣才能充分說明他的確“愛看書”。
最后,還要寫出在發(fā)生這件事情時,Ta的神態(tài)、言語、動作是怎樣的。也就是,從三個角度描寫人物。
確切說,這個模板只是寫人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還可以在一篇作文里寫人物的多個方面。五年級下學期,專門有一個單元練習這種“突出一個特征”的寫作方法。
①三件事可以平分筆墨,也可以有詳有略。
② 并非每件事都必須寫神態(tài)、言語和動作,可以只描寫兩個方面,也可以增加心理描寫(尤其是寫自己的情況下)。
③作文的開頭即需點明人物特征,同時也可以介紹人物的身份、外貌。
寫敘事作文可以用“要素模板”,即列出人物、背景(時間和地點)、情節(jié)(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親們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個模板和閱讀模板Story Map如出一轍。的確如此,讀和寫原本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在構(gòu)思故事的時候,這個模板可以幫助孩子保持思路的完整性。
① 可以在人物后面寫上身份、性格特征等,明確“人設(shè)”。
② 可以適當增加背景信息,以起到對故事情境的烘托作用。
③ 在寫結(jié)果的時候,除了事件本身的結(jié)果之外,還可以總結(jié)“得與失”,升華主題,避免就事寫事。
這個敘事模板有一個非常大的Bug,就是無法解決敘事平淡無奇,形同流水賬的問題。
如果想突破這個困境,寫出一波三折,寫出故事沖突,還得在閱讀上多下功夫。
比如,可以讓孩子從《偷吃人參果》故事,體會什么是“故事過山車”。
同一個故事,還可以讓孩子嘗試用不同顆粒度的語言來概括——既可以三句話就講完,也可以稍微詳細地說出過程,還可以講出更多細節(jié)。
在閱讀中,可以引導(dǎo)孩子分析故事沖突,進而看到人物的應(yīng)對方式,并在此基礎(chǔ)上討論是否每個人碰到這種情況都會采用同樣的方式,以指引孩子看到?jīng)_突之下的人物特征。
如果孩子能夠在閱讀中體會到高超的敘事結(jié)構(gòu),感受到故事沖突帶來的震撼,就有機會慢慢將這種體驗滲透到寫作之中。
除此之外,孩子的感受力也很重要——對美的感受,對情緒、情感的感受。
平常我們和孩子一起看書,一起看動畫電影的時候,可以把我們所思、所感分享給孩子,并鼓勵孩子表達Ta的感受。
這也是讀寫不分家的地方:精讀、寫作互相促進,才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
有意識地去寫作,比寫作本身還重要。
孩子們只有建立了選題、構(gòu)思的概念,才能有意識地調(diào)整寫作方法。這是個緩慢卻持續(xù)的進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