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級作文大挑戰(zhàn): 敘事與微小時刻

2019-9-13 09:36 原創(chuàng) · 圖片5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地方軍事官員,實際上是以帶罪之身被看管,沒有收入,生活陷入困境。他的朋友馬夢得為他在城東門外申請了一塊荒地進行耕作,荒地名曰“東坡”,所以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這首詞里面的“東坡”就是指的荒地,而不是自稱。

    我們從小上的語文課一直被教導: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記敘和描寫。

    記:記敘,敘述,就是述說人物的活動和事情的金國,把人物和事件經(jīng)過交代清楚。

    敘:描寫,對人、事、物、景進行生動的描繪和刻畫,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記敘文中還會有議論和抒情,才能揭示事件的意義,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以此標準賞讀蘇軾的《臨江仙》,簡直是五星記敘文。

  1、前三句全是敘事。

    我在東坡飲酒,也不知道飲了多少,醉而復醒,醒了又飲,也不知道飲到什么時候?;氐郊抑?,已經(jīng)半夜三更。

    回到家,家童鼾聲如雷,以至于叫門不應,我坦然漫步走向寓所附近的江邊。

  2、第四句是議論,表達內(nèi)心感受。

     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一生顛沛漂泊,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什么時候才能不再為功名利祿而勞苦奔波?

 3、第五句是描寫深夜的江景

     我心緒紛亂,目光投向江面,看到了什么?夜深風靜,水波不興??e(hú )紋是水中細小的波紋,縠紋平就是水面如縐紗一樣平展。

4、第六句是抒情表達作者的期望

    希望自己能駕一葉扁舟,遠離喧囂,在煙波江湖安閑地度過余生。

    現(xiàn)在,對比地我們來看三年級孩子的記敘文怎么寫的。

                 桂林五日游

                                                                                 浙江 三年級 希希

    今天,我要乘著飛機到桂林玩,我迫不及待的準備要出發(fā)了,可是媽媽說:“等一下,我們還得把行李準備好?!本瓦@樣半個小時以后,終于可以出發(fā)了。我們先走到公交車站,乘上了128去了客運中心,乘了去蕭山機場的大巴,兩個小時以后,我們總算是來到了蕭山機場,我們把行李交給了檢查員,就聽到:“飛往桂林的E913FHD,很快要起飛了。”我們乘上了飛機,飛機一開始行駛的很慢,突然加濕器,呼~飛機飛起來了。我往窗外一看,哇,我都可以摸到白云了。不知不覺桂林到了,我們?nèi)ツ眯欣?,然后到了賓館。

   第二天,我們?nèi)チ她埣固萏铮抢锏奶锟擅览?,一階一階的,像梯子一樣,可是那里除了看風景,就沒了,一點也不好玩。

   第三天,我們來到了陽朔,那里的山很奇特,是石頭自然形成的,可真神奇。到了陽朔,我們先玩了遇龍河漂流,后來去了大榕樹,在那里我學會了一句笑話,繞著大榕樹轉(zhuǎn)一轉(zhuǎn),一生能活九十九。然后我就回了桂林,因為我知道,明天要再次乘飛機一起回家嘍!

     為什么跟孩子講了,要有敘事,有描寫,孩子的作文還是通篇拉拉雜雜一堆敘事和直白的感受呢?

     這些概念太抽象了,我們需要分拆細致地講解具體的方法。  

     記敘文在英文里叫做Narrative,又分為兩大類:個人敘事(Personal Narrative) 和小說敘事(Fiction Narrative),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個人親身經(jīng)歷的真實的事件,后者是創(chuàng)造和虛構(gòu)的故事。

    個人敘事文的寫作如何和孩子講解呢,我們不妨用下面的要點圖

   個人敘事文要與讀者分享的是:

1、源自我的個人生活體驗

2、故事里的事件是有一定的順序的,通常是時間順序,因此段落之間是需要連接詞和過渡句的。

3、事件有開始、經(jīng)過和結(jié)束,才是完整的。

4、如何和讀者屬于我的感受呢?我們需要把鏡頭拉近,描寫事件中那些微小的時刻,英文叫Small Moments。如何描寫呢?運用五感展示給讀者看,讓讀者與我們的內(nèi)心感受產(chǎn)生共鳴。

   什么叫微小時刻(Small Moments)?聚焦于小的事件部分。

    蘇軾在《臨江仙》中的“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就是聲覺的微小時刻:蒼茫的靜夜里,家童的鼻息聲、我的敲門聲、荒涼的大江邊水波聲,才能在下一句拔地而起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喟嘆,為什么會夜飲醒復醉?“長恨此身非我有”。

     群里三年級孩子的小練筆也有非常棒的完整微小時刻描寫,當作業(yè)沒有做完的時候,讀者看到了媽媽生氣的神態(tài)和體態(tài),也是和“我”一樣,害怕的感受自然而生。

    《桂林五日游》的作文里,希希無疑是很興奮的,但是因為只有對于事件過程的敘事,而沒有微小時刻的描寫,所以,我們不知道他的興奮是如何堆疊出來的。

      我揣摩著希希的感受改寫了一下。

   “飛往桂林的E913FHD,很快就要起飛了?!保w機廣播直接帶到機場候機的時刻)我們的飛機終于開始登機了!

   我背著蜘蛛人背包,緊緊跟著拉著紅色行李箱的媽媽,經(jīng)過長長的通道,終于坐上了飛往桂林的航班。(連續(xù)動作描寫,敘述登機的過程-微小時刻)一開始飛機在跑道滑行地很慢,突然,發(fā)動機巨大的轟鳴聲響起,機身好像展翅的雄鷹,騰空而起。(起飛的微小時刻與想象)飛機穿行在藍天白云里,好像伸手就能摸到白云。

   三個小時后,我們就到了桂林。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搭乘大巴一路跋涉來到了美麗的龍脊梯田。(觀點句)

   進了景區(qū)的大門,媽媽和我沿著蜿蜒的田間小路,一路從山腳往高處前行。(敘事,交代行程)

   身邊就是高高低低的梯田,從山腳一路盤繞到山頂,層層疊疊。每一塊窄窄的梯田種了兩行青青的水稻禾苗,遠遠望出去,梯田彎彎繞繞,好像綠絲帶,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夏日的陽光傾瀉在水田里,反射出細細碎碎的金色光芒。(景色描寫,視覺+想象,行走時的微小時刻)

   “山上怎么會有梯田呢?”我高一腳低一腳地踩在泥土小路上,好奇地問媽媽?!斑@是龍脊山啊,梯田都是人用斧頭開鑿出來的。”媽媽額頭都是亮晶晶的汗,表揚我:“你能想到這個問題,還真是動腦筋了?!备^開鑿出來的?(對話描寫)

   我驚呆了,環(huán)顧四周,視線盡頭,除了梯田里麥浪,就是木質(zhì)的吊腳樓,這要多少年才能用汗水和辛苦開鑿出這樣的千傾梯田啊,古代的勞動人民真是太偉大了。(內(nèi)心感受

   帶著對龍脊梯田的驚嘆,我們第三天順著漓江去了“甲天下”的陽朔。(過渡句)

   后面開始寫遇龍河漂流。XXXXXX(完整的事件+微小時刻描寫)

   結(jié)尾段:在桂林的五天,每一天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耳邊聽到的是各種壯族、瑤族的方言,眼前是目不暇接的天然美景,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新奇。桂林XXX(再次總結(jié)桂林的行蹤+自己感受+桂林特點,完整事件)

    下次作文前,讓孩子們想一想,填一填,我想分享給讀者的故事里,有哪些微小時刻?


回應 舉報
贊5
收藏22

推薦閱讀

童書松明火
童書松明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