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背誦積累”與小學生作文

2017-3-3 20:27 轉載 · 圖片1


背誦積累是否對寫作有切實幫助?

背誦,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古人教學生讀書,要求背誦,今天在學生的學習中,背誦書本知識仍然受到提倡。更不用說電視上火爆一時的“詩詞大會”這樣的比賽,離開了背誦,顯然是無法參與的,更遑論取勝。所有這一切,都說明背誦這種古老的學習方法,不能輕易否定,它對今人的學習、研究,仍很重要。

這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談背誦問題。如果把背誦問題放在“是否對寫作有切實幫助”的前提下來討論,可能會得出別樣的結論。僅僅從理論上抽象地談論這個問題,實際意義不大。我想結合小學生作文寫作,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小學生的學習為什么要有作文這個環(huán)節(jié),以我個人粗淺的理解,無非是為了鞏固、消化已學得的知識和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兩個方面。前者是深化課程學習,后者是培養(yǎng)寫作能力。兩個方面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都十分重要。

就第一個方面而言,要想通過作文鞏固和消化已學得的知識,顯然不能僅僅依靠背誦。把已學得的知識背下來,寫到紙上,那不是作文,那是默寫,是復制。要讓這些知識,通過作文得到鞏固和消化,還需要一個轉換過程。這個轉換過程,就是要通過老師的講解、啟發(fā),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轉化成寫作資源,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例如《三字經》的開頭說,“人之初,性本善”,從前的私塾學生都會背,但要通過作文鞏固和消化這個有關“性善”的知識,光靠背下這六個字不行,還得讓學生學著去寫一個“性善”的故事,讓他通過書寫他所熟悉的善人善事,讓“性善”這個觀念在他的頭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心靈里扎根,這個有關“性善”的知識才能真正得到鞏固和消化。

在這里,對寫作有“切實幫助”的,顯然不是背誦所得的知識,而是把知識轉換成寫作資源的方法。開始學習作文,就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意識,接受這樣的訓練。這就是北美的寫作教育理念始終強調思維方法,而不要求背誦格言警語、好詞好句、范文選本的原因。

就第二個方面而言,要通過作文讓學生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更不能依靠背誦這根拐杖,而是要讓學生自主自由地表達自己。就我個人陋見,小學生作文宜在“自話自說”四個字上下功夫,即用自己的話把自己要說的意思說出來。往小了說,這是“修辭立其誠”,說實話,說真話。往大了說,這就是所謂“原創(chuàng)”。

如果從小寫作文就把自己局限在背誦所得的知識范圍內,老想到別人說什么,別人怎么說,就無法打開思路,放開手腳,就不可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出來。同時也容易養(yǎng)成一個動不動就喜歡“引經據(jù)典”的習慣。有的作文甚至通篇都是名人名言,沒有多少自己的話,或自己的話只起一個“串場”的作用。有一個時期學生作文,喜歡舉勵志人物作例,從孔子、顏回到陳景潤、張海迪,把這些模范人物依次清點一遍,作文就算完成,就是這種流弊所致。

前人提倡“我手寫我口”,五四文學革命反對用典,都是因為這些背下來的東西在文人的腦子里扎根太深,又不愿放棄,不能活用,所以束縛了新的創(chuàng)造。用“我手寫我口”來矯正這種弊端,其實是回到小學生學作文的原初狀態(tài)。這也說明無論是小學生作文,還是更高級的文章寫作、文學創(chuàng)造,都要追求真實自然,都應該強調“原創(chuàng)”。

對于小學生作文來說,所謂“原創(chuàng)”,就是要孩子用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童言”,寫出自己所特有的那一顆“童心”、那一點“童趣”。千萬不要被頭腦里裝的那些好詞好句束縛了手腳。否則,就有可能成為黃遵憲所譏笑的“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的“俗儒”,或只會“掉書袋”的冬烘先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北美思維寫作課程強調原創(chuàng)意識,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無疑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來源:北美思維寫作


回應4 舉報
贊4
收藏26
8年前
背誦是有積極作用的。心理學中內隱學習這種方式即是通過大量無意識學習積累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培養(yǎng)語感
8年前
文章寫的真好學習了
8年前
通過背誦積累文學素養(yǎng)還是不錯的
8年前
軟文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