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能夠激勵孩子并引起共鳴,使孩子參與到價值觀和信念的交流中,而最好的故事從不教給孩子新的東西。相反,最好的故事會認同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感覺到他們的想法是聰明的,正確的。
文筆好的大師都會用故事的方式讓你有深深的認同感,比如入江之鯨用一個把自己伺候的像公主一樣的女生,這個女生最后獲得了與之相配的優(yōu)秀男生的愛情并獲得幸福生活的故事告訴我們:單身姑娘,你要學的不僅僅是撩漢,你更該學的是經營自己的生活;
再比如彭小六用自己周末從南京飛到吉林長春,然后再飛到上海,再到常州,再到南京,行程5000公里,冒著39度高溫與不同城市的人溝通或做培訓的故事告訴我們:讓周末過的有意義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去學習,去找人聊天,去換一個城市,只有這樣你才會看到、感受到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他理解年輕的意義。
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他們用故事的方式講出來后,我們看完后更加有共鳴感,并能聯(lián)想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去,這就是故事的美!如果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用故事思維跟孩子溝通,孩子也會更加認同我們想要說的道理。
吉姆.西諾雷利在《認同感: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書中提到故事大師告訴我們的五件事情,我們來試著運用到跟孩子的交流當中:
一、跟孩子交流時,我們要賦予事實更深的含義
因為,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含義和有原因的:
你因為工作開會到幼兒園接娃遲到了一會,娃問你:"媽媽,別的爸爸媽媽早就來了,你怎么來的這么遲?"
普通敘述:今天媽媽工作開會,會議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媽媽遲來接你,希望寶貝能理解媽媽的工作。
故事思維的修改版:今天媽媽工作開會,會議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媽媽遲來接你,希望寶貝能理解媽媽的工作。媽媽在會議上的發(fā)言大家都特別喜歡。
嘎然而止。僅僅增加了一個句子就讓孩子會好奇媽媽做了什么樣的發(fā)言,并且媽媽努力工作的形象也更加偉大。我們的故事描述讓孩子能聯(lián)想到個人價值,比如創(chuàng)新,探索,拼搏,不放棄等等。除此之外,還要通過一種吸引人的方式將我們想表達的含義說出來。
二、為了吸引孩子,我們要留下懸念
孩子不喜歡聽我們說教,更喜歡通過自己的探索弄明白。這也是故事能夠吸引孩子的原因之一。就像是優(yōu)秀的電影,小說,詩歌不會向我們解釋背后的含義,而是讓我們去思考一樣。
我們可以這樣:
講話的時候可以時不時看著孩子,帶著一點點觀察即可,讓孩子充分感覺到,他在你眼中的存在。有關于其他的細節(jié),需要保持“眼角觀察”,但是不必“端詳審視”。
說到具體的數(shù)字,可以打比方來講,比較容易讓孩子記住
講故事用懸疑式的方式,讓人忍不住提問,會更加吸引人。
比如你想給孩子推薦一本書:"孩子,你知道清華大學給新生準備的一份特殊的禮物,這份禮物被看作文藝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分水嶺。"孩子一定會問你是什么,為什么他會成為分水嶺。
比如你想跟孩子說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你可以這樣來嘗試:"孩子,媽媽發(fā)現(xiàn)越是厲害的人越努力。今天知道一個二胎爸爸要照顧兩個寶寶,在3年里陪他的孩子讀了300本書,在半年里拿到10個世界500強的工作機會,并且用2個月在職考上了財經類大學會計學博士。然后,你知道他變成什么樣了嗎?"
三、在跟孩子開講之前就先確定主題
除了提供故事的清晰脈絡之外,我們首先給孩子一個主題,然后再自由發(fā)揮。這樣孩子容易抓住你講故事的重點。不然你叨叨之后,孩子聽的迷迷糊糊或者直接注意力就跑走了。
故事的爆點不要放在最后,要提煉爆點,訓練方法是,我們可以多看看報紙、新聞、公眾號文章,都喜歡用什么樣的標題,來吸引我們把整個文章看完。通常標題就是整體的爆點。
比如你想教會孩子社交的道理,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你知道什么是友誼的秘密嗎?有顆小橡樹,第一次結橡果,因為橡果不好吃,受到了來自松鼠和森林里其他動物的嘲笑。從此小橡樹變得很難過很自卑,最后再也結不出橡果了。直到這只小松鼠的出現(xiàn),通過與小橡樹相處過程中的鼓勵,讓小橡樹重新有了自信。秋天的時候,小橡樹結了滿滿一樹好吃的果子。"孩子通過故事會慢慢體會到交朋友需要互相信任,互相鼓勵。
四、講故事時,我們不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來決定觀點時什么
我們要想說的更精彩,就不能直接說出觀點,而是要去構想故事的寓意,根據(jù)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觀來講故事。就像真正勇敢的人不會說自己勇敢,值得信賴的人從來不會直接告訴你他是值得信賴的。
比如誰都有情緒的時候,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故事來引導孩子:"有個霍斯的小朋友今天和你一樣過得很不高興,他帶著一肚了怨氣回家?;羲沟膵寢層袀€好辦法呢!"
設置懸念,等待孩子的問題,然后繼續(xù):"那就是煮一鍋“生氣湯!"我們要知道生氣,本就是孩子的正常情緒,不應該抵制孩子的情緒,而是要教孩子學會如何自我疏導。
五、我們講的故事需要給孩子希望,讓他有更多的思考
孩子如果喜歡聽我們講故事,有很大原因是希望從故事中感受到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我們不僅要告訴他們知道的,而且我們的故事總會讓他們浮想聯(lián)翩。
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夠有獨立思考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你可以嘗試孩子喜歡的公主王子故事:"公主用她的機智制服大惡龍,救出了王子??墒峭踝涌粗矍暗墓鳎X得她穿的破破爛爛,嫌棄公主。公主這時候做了什么呢?"
停頓,等待孩子的問題,然后繼續(xù):"公主一腳把王子踢飛,然后向著一片陽光燦爛飛奔而去。"跟往常的王子公主不一樣,給孩子一個新穎的角度去思考故事的結局,也許隨著閱讀和時間的積累,孩子會逐漸明白對于女孩子,精神上的獨立自由遠遠要比嫁人重要;它告訴男孩子,你不是一旦西裝革履就必然紳士,懂得尊重與感恩是成為精神貴族的第一步。
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丹尼爾.平克
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果我們用故事思維跟孩子交流,孩子會更愿意傾聽,更認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更能感同深受,更喜歡跟我們交流。這個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真心希望每個看過文章后的爸爸媽媽都能實踐起來。
文:Cissy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