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各位厚愛,春節(jié)前,我開始寫公眾號,突然就收到很多留言。除了夸牛娃牛媽、和勸我?guī)逌y智商的,還收到很多相似的問題。有些簡單一句就能答,比如,家里有沒有native speaker;有些一篇文章也說不清,比如,問怎么進(jìn)行英語啟蒙的。
說實話,基本信息和實際操作我都可以介紹,但這之間的因果我也不能完全說清,我只有個體經(jīng)驗。再丟給我個娃,我十有八九培養(yǎng)不出來一模一樣的。只能說,我學(xué)習(xí)了一下該做什么,辨別之后我選擇性地照做,然后按我的觀察和理解去調(diào)整,其他的,由娃、由天了。
正趕上我女兒即將滿2歲,主動說出的單詞量已經(jīng)超過1500個,(1500是什么概念呢?國內(nèi)教育對初中生詞匯量的要求是1400-1500。但美國學(xué)前水平是5000。)于是,我給自己埋了個大坑,總結(jié)下她2歲前的英文啟蒙經(jīng)驗。大概會寫4-5篇盡量不記流水賬的分析文章,分別針對兒歌、閱讀、動畫片、日常對話、開口輸出這幾個方面,回答大家之前集中問到的那些問題。借此,也整理下我們分秒不離的24個月。
我寫完一個部分,就會先分享出來。今天分享第一部分。
1. #兒歌#
6-8個月的嬰兒具擁有它一生中最強(qiáng)的辨音能力,可以區(qū)分它所接觸到的所有語言的所有發(fā)音,并將這些發(fā)音存儲下來。這種能力會在1歲之前,受它出生后接觸的語言干擾而消失。此后,它就會像成人一樣,難以分辨其他語言的發(fā)音。詳見視頻。
Anzu 5個月時,我很幸運地在書中了解到這項研究成果,正式開始英語啟蒙。
回顧兒歌之路,Anzu大概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5個月-1歲1個月,用韻文兒歌默默地增強(qiáng)辨音能力。
和用來唱唱跳跳的歌曲不同,韻文兒歌更講究押韻,是增強(qiáng)辨音能力的優(yōu)質(zhì)資源。我們當(dāng)時選擇了《Wee Sing Mother Goose》,共71首。
這個版本吸引我的原因在于:
1) 文化接壤
鵝媽媽童謠是英國流傳了數(shù)百年的童謠集,陪伴了很多輩人的成長。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是和全世界打交道的一代,父母多創(chuàng)造一些了解的機(jī)會,孩子就多一些融合的可能。
2) 念白比歌曲更有語言韻律感
和其他版本的mother goose不同,在Wee Sing系列里,每一首都是先誦讀歌詞,再唱。很多時候,念白更能保留語言本身的韻律感,不會被旋律稀釋。我自己對這個韻律迷得不行,至少1/3的播放時間,我同時跟念跟唱。有句話用在這兒特合適,如果你想讓孩子感興趣,你自己先要感興趣。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版本語言難度高,不像《Wee Sing for Baby》和《My First Mother Goose》是專門為小寶寶設(shè)計的。
不出意外,我順利地成為兒歌達(dá)人。我們饒有興趣地聽唱了至少8個月。孩子的收獲呢,可以說,基本上是隱形的……Anzu當(dāng)時僅有的反饋是,我唱某幾首時,比如<Lucy Locket>和<Peter Piper>,她會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8個月后,在持續(xù)很多天的我藏、她找、她撕、我粘的無限循環(huán)之后,我終于從她手里把書搶走、收到箱底、不再用了。而這階段收獲的顯性呈現(xiàn)還要再遲到半年。
第二階段:
1歲2個月-1歲6個月,用兒歌認(rèn)識周圍的事物
我也不記得我們怎么就陷入了“什么東西都要用兒歌唱出來”這個大坑的。
她最開始用“嘎嘎”表示唱歌,她一說“嘎嘎”,我就得開唱,用兒歌給她介紹全世界。
Anzu坐車,我就必須唱<The Wheel On The Bus>。
Anzu喝粥,我就必須唱<Peas Porridge Hot>。
Anzu吃餅干,我就必須唱<Who Took The Cookie>。
Anzu吃蛋糕,我就必須唱<Pat A Cake >。
Anzu吃完打嗝,我就必須唱<Hiccups, Hiccups>。
Anzu想到下雨,我就必須唱<Rain, Rain, Go Away>。
Anzu想到老鼠,我就必須唱<Hickory, Dikory, Dock>。
Anzu想到大象,我就必須唱<Do You Ears Hang Low>。
Anzu想到蜘蛛,我就必須唱<The Eensey Weensey Spider>。
Anzu想到火雞,我就必須唱<Gobble Gobble Gobble>,還要學(xué)火雞抻著脖子走路
……
Anzu此刻的執(zhí)著完全來自于1歲寶寶認(rèn)知事物的剛需。橫向?qū)Ρ人?dāng)時喜歡看的書和動畫片,內(nèi)容主題同樣如此。這時,終于有人用語言為她描述眼前和記憶中的事物時,她就興致勃勃地依靠統(tǒng)計和揣測去理解詞語?!耙娛裁闯裁础钡膬焊柚皇嵌嗵峁┝艘粋€吸收、記憶、輸出的小技巧;還可以輔助解決家長描述事物時詞窮的困擾。當(dāng)然,解決詞窮,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閱讀。
那段時間,除了渴,我還總覺著,終于能在孩子身上見著點兒像模像樣的反饋了——能聽懂、會點歌,有時還能提示下一句歌詞的關(guān)鍵詞。
當(dāng)時,見過我?guī)薜娜藥缀醵紩栁?,你是要學(xué)會所有的兒歌嗎?我想說,數(shù)量并不是最關(guān)鍵的因素。最關(guān)鍵的是:對著事物唱,而不是空給她一首抽象的歌。在沒有對應(yīng)上事物和語言的情況下,孩子因為記憶力好,背下了發(fā)音,不明所以地唱出整首,這是本末倒置造成的能力假象。
第三階段:
1歲3個月-1歲6個月,動作兒歌易懂易輸出
論兒歌易懂易輸出的程度,大概沒有哪套資源能和Super Simple Songs相提并論了吧。
Turn around/ make a circle/ take a bow/ sit down/ stand up/ clean up/ put your things away……這些詞我完全沒花任何力氣。帶著小朋友看一遍視頻,一遍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你說turn around,她就轉(zhuǎn)個圈,你說take a bow,她就鞠躬。剩下的就是當(dāng)作固定游戲玩,每天聽幾遍歌,她需要的話,陪著她邊聽邊做游戲,很多時候,人家不需要,自己就玩起來了。
我記得<The Hokey Pokey Shake>那首歌,Anzu沒聽幾遍,就能跟著音樂做對全套動作了。連幾何圖形Anzu都是跟Super Simple Songs學(xué)的,看一遍視頻,然后每天聽著音樂在家里到處找各種形狀。1歲5個月的時候,她能區(qū)分并說出6種二維圖形,自己總結(jié)出圓形拉長就變成橢圓。
能通過動作表示的詞匯確實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會給小朋友和家長增加不少信心。小區(qū)里還沒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我?guī)е鎺状?lt;Make A Circle>,有的就會說big/ up之類的詞了。并且下次見到我,還追著我說,我要跟小妹妹一起跳舞。
這也是為什么外教試聽課經(jīng)常用這套方法,因為見效快,唱歌跳舞的形式孩子覺得好玩,家長容易買單。但其實,家長完全可以自己帶孩子完成。我家零基礎(chǔ)的長輩通過跟孩子一起玩,都學(xué)會了<Make A Circle>這首歌的大部分歌詞。(外教課建議1000個聽力詞匯的基礎(chǔ)之上再報,需要先把1000詞積累完,再去通過外教課加強(qiáng)交流。)
Super Simple Songs是由幾位在日本人教幼兒英語的老師的設(shè)計創(chuàng)造的,一些原本稍難的歌詞被改得很簡單,歌曲速度也被放慢。Anzu后來就出現(xiàn)了更偏愛原本難度的情況。比如《The Hokey Pokey Shake》,Anzu聽到速度更快的原版要區(qū)分左右手、左右腳之后,就拒絕再聽單手雙手、單腳雙腳的慢速簡單版本了。所以,需要注意觀察孩子吸收的費力程度,及時爬坡。
雖然和上一階段的時間有所重合,但我們真正使用這套資源的頻率并不高,尤其是視頻,考慮到Anzu年紀(jì)還小,我盡可能地壓縮了觀看時間,更多用音頻代替。但理解和輸出的效果確實立竿見影。然而,也是因為沒難度沒挑戰(zhàn),Anzu很快就沒什么興趣了,只保留下來一兩個比較喜歡的游戲。這時,家長不要只顧著為一點成績沾沾自喜,忽略了孩子對語言難度進(jìn)階的需求。
第四階段:
1歲8個月起,通過押韻文感受發(fā)音規(guī)則。
1歲8個月,在Anzu主動說出的單詞超過1000個之后,她開始對字母和押韻文同時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可能是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開始想要了解文字;單詞積累到一定程度,開始隱隱感受到一些發(fā)音規(guī)則了吧。(900-1000詞是英語母語國家3歲孩子的水平。)
我記得她在圖書館第一次看到<Buckle My Shoe>的書,當(dāng)場被迷住,5句繞口令似的押韻文,要求我連續(xù)重復(fù)讀了至少十五遍。
在Anzu接觸自然拼讀中元音字母組合發(fā)音時,她喜歡上了每單元結(jié)束時鞏固某個元音發(fā)音的兒歌,每聽一首她都笑得不停。
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這些韻文兒歌,都是她5個月起就聽過的,且每首都聽過很多很多遍,大部分來自<Wee Sing Mother Goose>。第二天,我把早就被她撕折得不像樣的<Wee Sing Mother Goose>重新放到書架上,果然,她幾乎每天都要拿出來看,要求我唱幾首。完全在計劃之外,確實把我給感動了。我原以為Mother Goose早就翻片兒了,但卻猛然發(fā)現(xiàn),她大概能記得我以為她根本沒有記憶的那段時光吧。原本看不到收獲的8個月韻文兒歌聽唱,時隔半年,又開始發(fā)揮作用,并且顯示出了一些后勁。
和早前的那個小嬰兒不同,這次,我唱一遍,她基本就能自己重復(fù)說出個大概。而且由于在語言理解力方面的突飛猛進(jìn),此刻的她很輕松地就能享受每一首歌的樂趣,雖然她的樂趣比較無聊吧,比如Jack和Jill一起上山打水接連摔下來、Mary太懶不想起床之類。
回看過去兩年,看似簡單的兒歌,在不同階段發(fā)揮了不同作用,分化為強(qiáng)化辨音的兒歌、認(rèn)知事物的兒歌、動作游戲兒歌、以及練習(xí)拼讀的兒歌,這正是孩子不同時期的興趣所在。父母只是資源的提供者,能日積月累地執(zhí)行下來,根本上還是因為把握到了孩子不斷變化的興趣。
最后,附上很多人問到的——#背景信息#
坐標(biāo)北京。全家土著中國人,沒有英語母語者,沒有留學(xué)及海外長期生活經(jīng)歷,英文水平最高大學(xué)英語六級。我在外企工作過若干年。孩子英語啟蒙前,我做了CEFR英文水平測試,在C1高級-C2精通之間。孩子不到2歲,沒上任何早教班、外教班,家里就我一個人主要跟她講英文。生完她,我選擇全職,7x24地帶她混日子。
下一篇,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