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稿子是應我們班語文老師的邀請寫給班級閱讀分享會的。老師說寫的還行。于是就拿來小花生也分享一下,希望能賺點積分~??
####的家長朋友們:
你們好!
我是本班#號學生###的媽媽。非常榮幸接到#老師有關(guān)班級語文閱讀分享會的邀請,也非常開心在今年的語文課外閱讀學習方面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肯定。
在語文學習上,###其實一直都是一名“后進”者,各方面都并不出色。特別是初初進入#老師創(chuàng)建的“曉黑板”時,看到“讀書習慣養(yǎng)成”板塊中,咱們班同學們的閱讀熱情、識字閱讀的優(yōu)秀能力,這種差距讓我汗顏。也是從那時起,為了彌補差距,追趕隊伍,###才真正意義上開始了中文閱讀學習之路。一直到現(xiàn)在,雖然我們一直在行進,我們的堅持也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和肯定,但我知道,我們與班級里的優(yōu)秀學生們之間依然存在著差距。之所以選我來分享,我想,并不在于###是否真的在學習中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而在于可能對于我們這樣基本上從零開始的情況來說,我們趟過的路更有故事,更多感慨。??
#老師希望我從如何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如何挑選書籍以及孩子的閱讀變化方面做一下小分享。OK!那就從這些事說起。
一、興趣與能力間必要的平衡
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是需要不斷匹配與平衡的。這是我?guī)е⒆幼x書時收獲的一個小心得。
人們常常說興趣是第一原動力,是保持學習熱情的永動機。在學習中,每個父母都期望能夠培養(yǎng)出孩子的學習興趣,由他律轉(zhuǎn)為自律,希望這臺永動機動起來、不停息。因此,最初,對待中文閱讀,我也認為有興趣的書才是適合引領(lǐng)孩子走入閱讀之門的書。卻不想,孩子喜歡的都是科普類。識字量低,無法自讀,只能我讀他聽,聽得過程中又被吸引著去看畫。這種閱讀不是沒有收獲,但是收獲的不是小學低年級急需的積累字詞句和初級閱讀理解能力。
聽力吸收知識永遠無法代替書面的閱讀。不能很好的進入自讀、受到來自家長時間和精力的限制,不但會影響孩子知識的吸收速度,也同樣會影響其書面理解能力,影響其持續(xù)閱讀的興趣。由此我覺得“興趣”之前也許應該先具備“能力”。
為了盡快提高“能力”,把識字詞的量先積累上去,我買了一套識字故事書給孩子。這類書以偏向識字為主,不會去考慮識字故事的趣味性、可讀性、知識性、思想性、語言的韻律及美感。每每拿起這種書,就有一種馬上要埋頭苦干的沉重感,功利性極強。這種選擇無疑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雖然期間確實也積累了一些字詞量,但興趣的喪失,把閱讀當成一種負累,著實得不償失,雞肋的很,還不如親子閱讀科普書的收獲大。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是需要互相平衡與匹配的。積累字詞句、提高閱讀能力,必須要從這種匹配度高的書開始看起。如何準確的找到這類書,我把目光看向了我們的語文課本。我相信教育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一定是把大多數(shù)孩子在該年齡段的理解力、閱讀力、興趣度、知識性、文學性、學習成長規(guī)律、心理成長規(guī)律統(tǒng)統(tǒng)考慮在內(nèi)了。參考語文課本來選書,無疑會事半功倍。而在語文課本基礎(chǔ)上開展的課外拓展閱讀,會反哺課內(nèi)學習,做到課內(nèi)課外兩相和。
由此,既匹配閱讀能力又滿滿趣味的閱讀,才算真正意義上引領(lǐng)我們踏上了語文課外閱讀這條路,剩下的就只需堅持。每天在“曉黑板”閱讀打卡,慢慢地養(yǎng)成了每天打卡的習慣,漸漸地也在一步步脫離父母的幫扶,沒有痛苦,只余收獲。在此之后,積累了一定字詞量,連一些簡單的科普書也可以借助字典進行自讀,更激發(fā)了孩子閱讀的興趣。我想,這樣的相互作用、良性循環(huán)之下,終有一天閱讀就真的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個人愛好。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興趣與能力之間,不斷的幫助孩子找到相匹配的書籍,提供好的閱讀的土壤。
二、挑書是在選擇生長的土壤
挑書,是在選擇好的閱讀土壤,更是在選擇好的生長土壤。人的生命、經(jīng)歷、精力均有限,而閱讀的廣度、深度、精度卻可以無限。家庭、居所、學校、社會,都是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書,也是。在最好的時間盡可能的讀最好的書,這是我?guī)椭⒆犹魰鴷r給自己設的標準。挑著挑著,我把幫孩子挑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樂趣。
在交給孩子書之前,我一般都會做很多前期工作。
第一步是定買書范圍。確定想買的書的種類,比如詩歌類、童話類、歷史類;更甚者已經(jīng)確定了要買的書名或作者,比如《兔子坡》、金子美玲的詩集。
第二步網(wǎng)上比對。通過介紹看出版社、作者、譯者、畫作者,試讀譯文或著作內(nèi)頁,找到自己認為較好的版本。
第三步不怕買錯。有時候在網(wǎng)上看到某本書的不同版本都還不錯,實在挑不出來,我就會把糾結(jié)的版本都買回來,自己先讀,留下適合的,處理掉不適合的。
第四步家長試讀分級。好書不能等,等了就忘了買了。好書也不怕等,總有一天會讀懂。所有的新書,我會自己略讀一下,大概感受一下孩子可以讀的年齡,在書立上貼上分級標簽,到了年齡段再拿出來。
第五步混搭閱讀。每個月月初我會拿出“包羅萬象”的一摞書給孩子,有詩歌童話、神話寓言、兒童文學、歷史地理、生物自然、建筑機械,可以多方位拓展孩子的興趣。到了月末把徹底讀完的拿走收起來,再補充進去一些完善下月書單。剛開始孩子只喜歡讀科普書,別的書翻都不翻。我就每月減少科普書的比例,增加故事書、文學類的比例。經(jīng)常放在手邊的書,即使今天沒興趣看,也許明天就有興趣翻開看一眼。只要翻看一眼,就有可能看一本,以后就會看很多本。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今年5月的一天,孩子就在科普書看完后的無聊時間里順手翻了翻手邊的《存夢銀行》。后面的三天里,他沒有看任何科普書,而是又接著讀完了《天才小狼的煩惱》、《弗朗茲的故事》和《吃黑夜的大象》等同一類型的兒童文學書。而《存夢銀行》就是我在試讀過家中所有兒童文學故事類圖書后,精挑細選出來專用于引他入甕的。放在他手邊兩個多月后,終于吸引住了他。這本書溫暖、怪誕、想象力豐富、風格鮮明、故事緊湊、趣味性高,還是一本注音讀物,用于打開孩子兒童文學故事類閱讀十分合適。
除此以外,我也在不斷的挑書中積累了一些自己的購書心得。
第一是興趣與閱讀力匹配度高的書永遠是首選、必選。在比對了不同出版社、買回部分試讀、對比家中的現(xiàn)有書籍等等步驟之后,我留下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日有所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科教書同步閱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快樂讀書吧》這三套書作為語文課外閱讀書籍的首選教輔。我個人覺得這三本書的選材上同時考慮了經(jīng)典、廣泛、趣味、韻律、以及美學與文學性,特別是《日有所誦》和《同步閱讀》,每一篇都短小、經(jīng)典,特別適合作為語文課外晨讀、朗讀,甚至是精讀材料,可以一讀再讀。
第二是經(jīng)典文學書籍占大比例。實在不知道該買什么書的時候,我就優(yōu)先選擇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文學書,而非科普書。比如《夏洛的網(wǎng)》、《沒頭腦和不高興》、《長襪子皮皮》、《假話國歷險記》、《寶葫蘆的秘密》、《小王子》、《湯姆索亞歷險記》、《稻草人》等等,中外經(jīng)典童話與兒童文學都會挑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類書籍會在的閱讀中啟迪孩子非凡的想象力、會幫助孩子體驗人生百味百態(tài)、會啟發(fā)孩子人生的道理與哲學,潛移默化孩子的三觀建立。而純知識類的科普書,在我看來,只要有興趣,什么時候看都不晚。
第三是盡可能優(yōu)選外文書的優(yōu)秀譯本。比如金子美玲的詩集,對比多個譯者以后,我最終選了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吳菲的翻譯版本《全部都喜歡》;《兔子坡》買的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陸劍翻譯版本;《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買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石琴娥翻譯版本;《綠野仙蹤》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張熾恒翻譯版本;《柳林風聲》則選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靜翻譯版本。說實在的,對比版本挑書是一個異常繁復但十分有樂趣的事情。
第四是優(yōu)秀的插畫畫作也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世界插畫大師英諾森提作品系列《木偶奇遇記》、《胡桃夾子》;比如布萊恩.帕特森的那套充滿英國鄉(xiāng)村氣息《狐貍村傳奇》;比如大師史蒂文.凱洛格幻想系列《吉米的蟒蛇》;以及優(yōu)秀的凱迪克大獎繪本等等。
第五是古書新編中的經(jīng)典。比如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比如林漢達和雪崗的《中國歷史故事集》;比如《多萊爾的希臘神話書》。
第六是合眼緣的書。合眼緣的書會激發(fā)閱讀的沖動。比如《老鼠偵探社》、《男孩子的冒險書》、《遺憾的進化》、《如何制作一個哥哥》、《豆蔻鎮(zhèn)的居民和強盜》、《了不起的狐貍爸爸》,光看書名和封皮就有一種想要翻翻看的沖動,這種書更容易引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
三、量變與質(zhì)變間的相互轉(zhuǎn)換
量變與質(zhì)變的辯證關(guān)系,運用到孩子的課外閱讀上同樣適用。閱讀的發(fā)展也同樣是由閱讀廣度的積累變到突破閱讀深度,又在新的閱讀深度的基礎(chǔ)上開始新的閱讀廣度的積累,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最終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飛躍發(fā)展。這些是我在觀察孩子閱讀,并思考如何幫助孩子逐步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中想到的。
越是好書其實讀起來越費勁,看的懂字不代表讀得懂義。當生字詞積累到一定量開始自讀之路時,每過一段時間,我就會感到孩子在讀書中遇到了一個小的平臺期,就像有個什么隱形的門檻橫在那里,跨不上去。這個門檻就是閱讀能力,它受限于認知、受限于經(jīng)歷、受限于感悟。這說明,前期積累的量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了一定的質(zhì),才到了這個小平臺。但進入了這個小平臺就意味著又到了積累量的時候。
比如在讀《蝴蝶.豌豆花》這本兒童詩集的時候,當翻到最后一首《村小:生字課》這首詩時,孩子只覺好笑,“這是詩嗎?寫的這是個啥啊,好無聊”。
確實,比著這本書中收錄的富有童趣的顧城的《安慰》、徐志摩的《花牛歌》、郭風的《蝴蝶.豌豆花》等,這首詩真的是看上去無趣極了。每個字都認識,但沒有家長的幫助,無論如何也讀不懂背后的意思。同樣的,在這周讀的二年級《日有所誦》里,《十二月子》這首的民間童謠,看似簡單,卻讀的似懂非懂,它中間涵蓋了節(jié)日、節(jié)氣、農(nóng)業(yè)、民俗、自然等等多樣知識。
每當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我就知道需要家長干預的時候到了。干預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蝴蝶.豌豆花》童詩集,我采取的就是全書精講方式,帶著孩子找找詩中的韻味與意境,討論討論詩人想表達的感情,提高一下理解能力,也就是“質(zhì)”。比如《日有所誦》,我采取的部分精讀+拓展閱讀的方式,像那首《十二月子》,我就順便安利了一下屯了很久的積灰老貨《我們周圍的物種大戰(zhàn)》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提示了一下讀過的《二十四節(jié)氣》和《奇妙的昆蟲世界》,拓展積累一下閱讀的“量”。
在我看來,類似《蝴蝶.豌豆花》、《日有所誦》這種現(xiàn)代詩、兒童詩、童謠、古詩合集,是低年級孩子打好字詞基礎(ch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最好的“質(zhì)”的讀本,需要讀一本讀好一本,值得家長帶著精讀一遍。繪本故事類、兒童文學故事類、短篇小說類和科普類就是“量”的補充,可以“好讀書不求甚解”?!百|(zhì)”需要家長更多的幫助與干預,“量”需要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兩相互補再加上堅持,閱讀能力應該不愁提不上去。如果有差距,也不過是因人而異的節(jié)奏快慢罷了。
經(jīng)過這樣大半年的、平均每天30-40分鐘的投入,孩子的識字量已經(jīng)上了一個較大的臺階。“曉黑板”里打卡時,“親子閱讀”這四個字漸漸的被“自讀”所代替。以前不到10分鐘就叫苦叫累叫停的閱讀情況也不見了。周末飄窗上,倚著靠枕默默讀書的身影有時可長達1個多小時。讀完一本有趣的讀物后合上書的那一聲長嘆,也被我無意中捕捉到了一兩次。我想,他是真的開始覺得書中的世界有趣了。這種閱讀的變化被細心的#老師敏銳的覺察到,常常在APP里留言給予我們肯定與鼓勵,更加激起了孩子閱讀的渴望(以及我挑書的熱情??)。
說了這么多,著實有點啰里啰嗦。寫出來的這些小想法、小心得都很“自我”,可能對大家沒有什么特別的借鑒作用。但是如果,正好有這方面需求的爸爸媽媽看到后,哪怕有那么一點點的好的作用,今天這九頁的分享就很值得。
所有忍著字多都努力看完了的家長朋友們,感謝感謝!??
文中提到的書,我插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