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復(fù)印件”,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
雖然,洛克的“白板說”早已過時,但批判性地解讀他的理論和主張還是很有收獲的。
每個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帶有自己的人生底色,氣質(zhì)和性格就是他們心靈的初始狀態(tài)。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生活能力也隨之增強。于是這些“矮人族們”像“海綿”一樣,拼命地吸吮著來自外部環(huán)境賜予的各種養(yǎng)分和能量,好的、壞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有意的、無意的、積極的、消極的、正面的、反面的……孩子對這個“美好世界”完全沒有分別心,只要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感知到的任何東西,他們都“零差評”統(tǒng)統(tǒng)照單全收,無怨無悔。
就這樣,孩子通過“模仿和學習”將所有的經(jīng)歷和感受內(nèi)化作自己的符號、圖式、概念、觀念、價值感和行為模式,一天天地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于是,我們的孩子就一點點地變成他如今這個樣子。
不要驚訝、不要指責和抱怨,細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個眼神、動作和表情,都映射出另一個人的模樣,那就是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我們—家長和老師。
說了這么多,好像和今天的主題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其實并不然。
回到今天的主題“Don’t Back Talk Back”。當孩子在家長和老師面前頂嘴的時候,如果我們本能地選擇“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也怒發(fā)沖冠和孩子論嘴上功夫較量一番,那孩子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學到的是什么?如果我們選擇不和孩子逞一時口舌之快,用理性、溫和的方式回應(yīng)和滿足他們的情緒、情感和心理需求,他們又可以學到什么?
人生之所以可以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正是由于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而決定的。孩子之所以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他今天這個樣子,歸根結(jié)底,除了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和性格以外,難道不是我們這些“能力巨人”的每一個選擇而塑造的嗎?
知行合一、言傳身教,聽起來好高大上的教育觀,我想大概每位父母和老師都會脫口而出,但又有幾人可以真正做到呢?做到后又有幾人可以始終如一地堅持呢?
實在慚愧,修煉正面管教二年有余,至今我仍乃不成器的“果子精”一枚,離成仙十萬八千里呢。感慨之外,唯有潛心修煉才是正道。
那就從今天的Don’t Back Talk Back 開始。
明天要在線考試,預(yù)祝自己一切順利。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