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孩一起回家,她一臉落寞:“上學太無聊了!”
這不是第一次聽她發(fā)牢騷了,我問:“還是沒有人跟你玩?”
她點頭。
第一次聽她這樣說,我很驚訝。我一直覺得她性格比較外向,應該不存在交不到朋友的問題。尤其她從上學期就在問我“到底要交幾個閨蜜比較合適”的問題,如此憧憬著的她,卻遇到了交不到朋友的問題。
我把我能想到的班上同學的名字提出來,問問她的想法,有沒有跟這些孩子玩的可能。她在思考的同時也會帶出其他我不熟悉的孩子的名字,我又照例反問她,有可能跟這些同學一起玩嗎?她逐一對這些同學做評價,我借此了解到她的看法,發(fā)現(xiàn)班級里一些相對固定的小團體。我建議她多多觀察那些在一起玩的同學,是因為什么聚集在一起——可能這對她來說有點難,不過總要試試看吧。另外,她覺得不錯的同學,自己也可以更主動一點,邀請別人與自己一起玩。
有個好現(xiàn)象是,她在梳理的過程中提到某個同學曾經(jīng)主動和她玩。我建議她可以更主動一點。同時,我也意識到,她的認知很容易受情緒的影響,情緒會夸大她的體會。高興的時候覺得一切都好,難過的時候,一個小問題也極容易被夸大,說出來的問題就讓我認為她在學校過得極其壓抑,但這并不是事實,如果家長為此焦慮,甚至想主動干預,又太過了。小孩的學校生活需要她自己去體驗,她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所以我繼續(xù)靜觀其變。
后來與老師溝通時,我提到這個問題,老師很精準地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孩子在家中得到無條件的愛,而學校中的友情卻并非如此,它是一種相互間的選擇(可以選你,也可以選別人)——這就造成了小孩內(nèi)心的一種落差。老師進一步提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間形成的關(guān)系并不牢固,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重組,今天關(guān)系好的,隔段時間可能就會產(chǎn)生變化,同樣,曾經(jīng)看不對眼的,也許又能玩到一起。家長要做的,是正確引導:首先做好自身,靠自己的優(yōu)良品質(zhì)(比如樂于助人、團結(jié)友愛、幽默風趣、興趣愛好等)來吸引其他同學。
真是豁然開朗。比起我之前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引導(當然并非完全無用,我也由此更了解小孩的學校生活),這種方式更積極也更長遠。事實上,即便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也是這樣一種交友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