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計3429字,閱讀約需5分鐘。
分為4部分,重點內容已標紅。
1掌握學科思維
2梳理課本框架
3分塊提煉填肉
4不同類型知識點記憶方法
要期中考試了。期中考試的一大特點是:教學進度正常推進,老師不會留出時間帶你復習,學生只能自行擠時間復習。娃在復習的過程中,感覺歷史最難背,始終找不到“背透了”的感覺。于是花了2個半天,和娃溝通、實踐,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其實,以前教過娃背歷史的方法,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在于,她沒有做到位、沒有落實到位。經過這次調整、實踐,她對背書的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取得了進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調整改善、再接再厲,這是家庭教育要做的。
初中歷史的特點之一就是知識點細、碎、雜、多,需要大量記憶。很多孩子剛上初中的時候,還沒有掌握背書方法,還像小學階段一樣,一本書一字不落從頭背到尾,這不僅耗時耗力且效率低下,還有可能產生厭煩情緒。這篇文章就寫一寫“背書方法”,如何做到“背透了”。
01掌握學科思維
1要掌握“五步法”
所有的歷史事件,大致都可以從“背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五個方面去概括,要記住這5點,把它當作一個模板、套路去用去背。比如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等歷史事件,都是從這五方面內容出發(fā),這樣大腦里就有一個基本框架了,層次很清晰。
2要史論結合
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笆贰敝甘妨虾蜌v史事實;“論”指觀點、結論,也指理論。所謂“史論結合”,簡單來講就是將史料與論述結合起來,既不能只羅列史實,也不能沒有史實根據(jù)的論述觀點。要結合史料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運用史實來論證你選擇的觀點。這也是一個模板、套路。比如,當你背誦或者答題碰到“鴉片戰(zhàn)爭”這樣的開放性題目時,就要從“五步法”出發(fā),既要寫出結論或者觀點,也要有史實進行論證。
3要形成框架
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大多以史實為主,自成單元,前后史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知識結構體系。很多孩子的歷史知識散而零亂,毫無頭緒、容易忘記,就是沒有學會理清歷史的內在知識層次結構,所以,從目錄入手,一層一層的搭框架,框架有了,再填肉。
02梳理課本框架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喜歡那些規(guī)律性強、層次清晰、一目了然、順序明確的事物。
當我們面對歷史課本時,先要學會梳理框架,使之從紊亂變整齊,從混亂變清晰,從雜亂無章變得有條有理,我們就更容易記住它們,更容易分析它們,更容易處理好它們。
看書、看課本,一定要先看目錄。背書,也要先從目錄背起。
目錄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完整的系統(tǒng)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它能體現(xiàn)課本的整體結構、層次、脈絡以及各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和核心內容,有利于知識的整體感知,體系化思考,全局掌控,要高度重視。
我們來看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的目錄:
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背目錄,然后默寫成思維導圖,注意,一定要默寫。
背目錄可以起到提綱挈領,以點帶面的作用。用一個脈絡可以同時記憶關聯(lián)很多小的知識點。就像一棵大樹一樣,一棵樹上有很多枝杈,枝杈上結著很多果子。目錄就是樹的枝杈。
接下來,再做每章的框架、每節(jié)的框架,每段的框架,層層遞進。
03分塊提煉填肉
1分塊
之所以背了忘、忘了背,低效循環(huán),是因為腦海里都記得是一大段話,密密麻麻,沒有邏輯、層次、條理,像一團亂麻繩纏在一起。這是我們的大腦最不喜歡的一種模式,所以,我們要把它整理、分塊。
通讀教材三遍,按照“分塊”的思想,把內容總結歸類出來,這其實也是閱讀能力中的信息提取和概括總結能力。比如,背誦鴉片戰(zhàn)爭這一部分內容,就要先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提煉,進行分塊,如下圖,總結歸類出“背景(國際、國內)、原因(根本、直接)、經過、結果、影響”等五大塊內容。
2提煉
縮減內容,提煉關鍵詞。即把需要記的內容濃縮、提煉出關鍵詞,這讓我們的記憶量就變小了。
比如上圖中的“原因”部分,從一大段文字中,分出層次、提煉出最簡潔、最重要的“記憶提示點”——就像播音員前面的“語句提示器”一樣的作用,同時也是梳理文章結構、幫助捋清思維的。
邊讀邊把一段話的關鍵詞找出來,每個名詞解釋或一大段論述旁邊都有一個小框架,提示詞,然后用框架法連起來(就像是玩連詞成句游戲),這樣一段話立馬在腦子里就有了一個框架,而且很有邏輯。
下圖標紅的部分,或是用數(shù)字序號分層,或是圈出關鍵詞,無論什么方法,關鍵是濃縮內容,記框架,以點帶面。
也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一類內容做一個表,這種方式層次清晰,有對比度,方便我們的大腦進行記憶。
關鍵詞的排列,就是連詞成線、連詞成句?;局R點的系統(tǒng)化,不僅要掌握每一個知識點,而且要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單一的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框架,整理出完整的線索和脈絡。
比如:歷史時間線、朝代發(fā)展線。
3填充
一句話:腦子里要有一本書的大框架,要有一個論述題的整體框架,里面的一段話也要有一個小框架。
課本框架、段落框架、關鍵詞搭建起來了,剩下的事就是填充內容。手里拿著這張思維導圖,能復述出全部內容或者用筆在思維導圖上重點標記。
知識的梳理,教輔上也有。但是,千萬不要直接用教輔梳理出來的東西,它不真正屬于你。只有你經過深入思考,親自提煉、總結、概括,才能入腦入心,不僅獲得了知識,還鍛煉了思維和能力。
完成前面幾步,剩下的就是復習總結鞏固。背過一遍,不熟悉的地方標紅標星;再背一遍,背熟的刪掉,不熟悉的地方再標紅標星;標紅標星的會越來越少,直至完全背過,沒有盲點,就能做到“背透了”。
總結一下:
在框架下開始“填肉”。
第一遍讀教材,把關鍵詞圈出來,
第二遍的時候,邊抄關鍵詞邊讀,
第三遍,只看關鍵詞,復述一遍,有記不起來的看一遍再復述一遍,
第四遍,不看關鍵詞,復述一遍,直到能完整地復述出來。
特別提示:知識點的類型和特點是不同的,不能一刀切,要分類對待。
04不同類型知識點的記憶方法
一、記憶型知識點
第一種:偏重于“死記硬背”,必須一字不差。
比如,歷史年代、人名、地名、概念、公式等等。這部分知識點可以采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一邊背一邊復習、力求準確。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一些記憶、背誦方法,找一些竅門。比如編順口溜、記位置、重點標記等等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此處不再贅述。
第二種:任務量大,知識點復雜、容易混淆,但又沒必要一字不差的背。
可以采用”分塊、提煉、填充“的方法。
二、抽象型知識點
有些知識,特別抽象,難以理解。對于這部分知識點,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實際性的例子,幫助你理解。
這類知識點除了基本的記憶外,最重要的是“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的去理解,真正吃透。歷史類不好理解的抽象知識點基本沒有,我們就以地理舉例。
比如:地理-地球公轉自轉的知識點沒聽懂,沒掌握,怎么辦呢?
第一步:看教材。相關的概念、示例,全部背過。勾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步:做練習。勾畫出錯題,再去看答案,答案講明白的,過掉;答案還沒弄明白,就得“不擇手段”弄明白。除了問老師、問同學,還可以找網(wǎng)上視頻。
第三步:看講解。從B站上或者其他網(wǎng)絡平臺上找大咖老師,看這部分內容的視頻講解,這個老師哪兒講得好,給你恍然大悟的感覺,記下來。
第四步:看動畫。從B站或者其他網(wǎng)絡平臺上找動畫演示,直觀的解釋。比如你搜“地球公轉自轉”,會出來一堆動畫演示或者視頻講解,找播放量大、點擊率高的去看。
完成這幾步,再去分析錯題、做練習。這就是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的去理解,真正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