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今年是語文高考最難年,因為身邊有人輸在語文上,這個警鐘敲的確實有用。
其實道理我都懂,要想提高語文水平,多閱讀,大量閱讀肯定逃不掉。
但我覺得我還是需要一些佐證。
我比較了三位國學大師:季羨林,林語堂,胡適的成長學習經(jīng)歷。
比較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還真是這么回事兒!”
三位國學大師的成長軌跡各不相同:
就比如季羨林,他們家特別窮,是當時中國比較窮的省里最窮的縣里最窮的村里最窮的家庭。
他有個游手好閑的父親。
季羨林祖上本來還留了點兒薄田,但都被他爸爸敗光了。
可以說是相當不負責任的爸爸了。
六歲以前,季羨林每天最關心的就是怎么才能吃飽肚子。
而胡適跟他情況又不一樣,胡適很早就喪父,由寡母養(yǎng)大,在父親去世前,他們家還算富裕,父親對他的教育也很重視。
林語堂的家庭環(huán)境,介于這兩個人中間,不算是最窮,但也算是個沒什么錢的窮牧師,有八個子女。
除了家庭背景的差異,我發(fā)現(xiàn),三個人在求學過程中,有一些共通的東西:
01
不能免俗的重視教育
牛人都是重視教育的。
季羨林在濟南有個想光耀門楣的叔叔。
季羨林是兩家人唯一的兒子,兩家人一合計,要想季羨林出人頭地,留在鄉(xiāng)里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六歲的季羨林就離開父母,去了濟南。
叔父望子成龍,非常關心他的教育。
如果說季羨林的成長寄托了父輩底層人民一定要出人頭地的功利色彩的話,胡適和林語堂的教育,跟他們父親的眼界有很大的關系。
林語堂的父親是一個靠自己努力成功的人,早年過的也比較辛苦,什么活兒都干,整天打散工。
后來靠自己的努力當了牧師,雖然不是很有錢,但也算有一定威望。
林語堂的父親當時深受西方的影響,一定要孩子們接受西方教育,要他的兒子獲得最好的東西。
這三個人中,胡適的家境最好,他父親出生徽州茶商,去世前做到了州官。
父親是讀書人,對幾個兒子的教育都很重視,尤其是小兒子胡適。
父親去世后,胡適的母親一直遵照父親的遺囑,對胡適嚴格要求,要他以讀書為第一要事。
02
讀閑書
他們?nèi)齻€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愛讀閑書。
以胡適為例,他因為識字很早,在同學們都在努力認字的時候,他已經(jīng)可以讀大部頭的書了。
偶然的一次機會,他找到了一本《水滸傳》殘本,不看不要緊,一看我去,世上竟然有這么酣暢淋漓的書,簡直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要知道他之前讀的都是《四書》《五經(jīng)》這樣的正統(tǒng)書,哪兒見過這樣好看的東西。
他一發(fā)不可收,到處搜刮小說來讀,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只要能拿到的,通通拿來讀。
要說怎么是書香世家,隨便哪個吸毒的表哥表叔床邊都藏了幾本小說(咳,跑題了)
從九歲,到12歲離開家鄉(xiāng)去上海,他已經(jīng)讀了幾十本小說了。
像《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一流的白話小說,雖然小胡適不能完全了解,但是不知不覺間得了白話散文的訓練,讓他在十幾年后受益無窮。
胡適說看小說有一樁絕大的好處,就是幫他把文字弄通順了。
《周易》,《尚書》可不能幫他作通順文字。
等到他去上海作文時,已經(jīng)能做出像樣的文字了。
相較而言,季羨林雖然是窮人家的孩子,但也沒有表現(xiàn)出早當家的樣子來。
學校對他的吸引力,還不如大明湖邊的蛤蟆對他的吸引力大。
他關于那段時間的回憶,幾乎都是玩兒,什么逃課看殺豬,看殺人,看廟會,看戲,打架,跟同學起義造反老師,整個就是個熊孩子。
當然他也不是真的不讀書。他有一件特別喜歡的事兒,就是偷看閑書。
他不看《紅樓夢》這類高級的閑書,專門看《濟公傳》《七俠五義》這類低級的閑書。
這樣的閑書,他看的數(shù)量極大,種類極多。
他認為看閑書不僅沒壞處,反而有好處。
他舉魯迅的例子,說魯迅在答復別人問他怎么樣才能寫通寫好文章的時候說過,要多讀多看。
他把魯迅的話奉為至理名言。
季羨林是可以這么說的。
他本身其實是個比較自卑,沒什么遠大目標的人,學習隨便學學,成績偏上但是也從不上心,覺得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事情的轉變發(fā)生在高中時。
偶然的一次機會,當時的教育廳廳長要表彰學校里的甲等第一名。
季羨林雖然其他科目不突出,但是語文實在太好了,所以平均分高,一下就勝出了,得到廳長的單獨嘉獎。
他高興壞了,內(nèi)心的小宇宙被激發(fā)了起來,就在學霸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廳長的嘉獎還有更深的一重意思。
我之前說過,季羨林本來沒什么清晰的人生目標,覺得自己大概當個小職員混一輩子。
廳長獎勵之后,他自信心膨脹,覺得自己即使做個泥鰍,也絕不是小泥鰍。所以他高中畢業(yè)選學校時,壯膽報了清華北大,中了。(高考狀元都這么謙虛)
而林語堂的開蒙就有些晚,他直到教會大學畢業(yè)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國文知識很弱,所以他到北大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本《紅樓夢》讀。
03
不死讀書
其實從上面的小故事,就能看得出來,他們?nèi)齻€人都不是讀死書的人。
胡適就不用說了。
林語堂和季羨林都不算頂尖的學生。
林語堂一直都是第二名,他覺得的第一名是死讀書的笨蛋,他從不為考試填鴨死記(隱約感覺到了一絲炫耀)。
季羨林心思壓根不在學習上面。他在晚年的回憶錄里說:“小學時的學習成績對今后人生發(fā)展的影響很小?!?/p>
這部分我沒啥可寫的,因為我當年就是死讀書的(
)
04
重視家庭教育
除了重視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
林語堂在自傳里說:“假期我們家就變成學校。每天早飯后,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聽父親講解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p>
除了《詩經(jīng)》,一家人還經(jīng)常一起念經(jīng)書,古文,對對子,讀詩。
“父親輕松容易地把經(jīng)典的意思講解出來?!?/p>
他中學和大學都讀的是教會學校,教會學校的特點就是書少,所以他后來說他的中學教育是白費光陰。他所有的經(jīng)書知識是當年父親庭訓得來。
05
父母的眼界很重要
林語堂的父親是當時前進的先鋒,很注重傳授給孩子一切新的東西,培養(yǎng)他們對西方先進知識的興趣。
有一次林語堂聽父親說起飛機的事:“我讀過所有關于飛機的東西,可是我從來沒見過一架,我不知道是否可信。”
這時候大約是萊特兄弟試驗飛行的時候,全世界知道飛機的人應該也沒幾個。
林父的眼界和見識可見一斑。
關于林語堂父親,有兩個小故事:
賣房子供兒子讀書
林語堂二哥讀大學的時候,家里已經(jīng)沒錢了。林語堂爸爸賣掉了他們在漳州的唯一一套房子,供二哥讀書。
這就是一個牧師能力的極限。
借錢供兒子讀書
雖然有哥哥們供養(yǎng),但是到林語堂讀大學時,家里錢還是缺的,于是林父找了他的一個已經(jīng)當了富翁的學生借了100銀元,林語堂才得以上大學。
06
總結
從國學大師的人生經(jīng)歷里,大致可以看出,要想培養(yǎng)好孩子,尤其是孩子的語文水平,有幾點是必須的:
1 重視教育。這一點古往今來都不變。
2 讀閑書。不僅要泛讀,也要精讀,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能力。
3 重視家庭教育。僅僅重視教育還不夠,家庭教育也要跟上。
4 不讀死書。
5 父母的眼界很重要。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這一點什么時代都沒錯。
賴賴養(yǎng)成記
復旦畢業(yè)的理科媽媽
擅長講段子和做手工
帶著萌娃邊玩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