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不是物質(zhì)發(fā)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追求文化本身?那我們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夠不夠我們慢下來,追回曾經(jīng)失落的東西?”
短指媽在搜索英語原版啟蒙路線時,資源不要太多,都是新鮮出爐熱乎的。照著做就能收獲同等效果的娃。但尋找蒙學啟蒙路線時,話題熱度實在是
不在一個檔次
教輔書、帶學APP倒是大把,能理清“根本”的寥寥無幾。難道不是蒙學更更更重要嗎?不是更需要規(guī)劃嗎?
短指媽在尋到【古法啟蒙路線】前也嘗試了好多路線
短指媽在這個階段完全相信,英語的啟蒙方法照搬到中文啟蒙上,包括可理解性輸入。現(xiàn)在看,的確是要有取舍,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這次主要講不同,不能原封不動套用的方面,可以借鑒的方面短指媽再開一篇。)
慶幸的是走著走著,由三位領(lǐng)路人的引導,觸摸到了真正的國學殿堂
通過橫向?qū)φ諑讉€牛人的方法,
短指媽為暖暖打造(照抄)了一條完美路線。
韓興娥的對象是小學生,這個特別好遷移,只是教授方法需要更換成家庭模式(只面對教授一個孩子,不是一群)
上個世紀為了“追英趕美”(現(xiàn)在也的確做的挺好),比較看重效率,以至于自己的“根本”不得不暫放,巨大的物質(zhì)差距讓我們?nèi)P西化。我們現(xiàn)在從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尤其是“語文”的語言還在,文化已丟失。
“東西方做學問的方法是相反的”-錢鐘書
西學,目前我們的情況,現(xiàn)代教育的形式基本全盤西化。西學是知識教育,理工學科優(yōu)勢突出,注重理解路線。從小在學校念書,要學十幾種甚至幾十種科目,愈是念到高的學府,到大學、碩士博士,學的東西愈專,就好像金字塔走到頂端了,即先博學多聞,后專精一門。清末還遍地以儒學為中心的私塾,民國期間政府主辦的學堂興起,讀經(jīng)仍然是主課,但隨著時代加入了算學、?史學、?輿地、?修身、?理科、?作文、?圖畫、?習字、?體操等。到我們這一代,就越來越西化了。?
中國古代則相反,文化教育,包含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講究“以文化人”。古人多以樹為喻。要先專后博。先專攻一門,務(wù)求一法通,然后再去博學多聞,去通萬法。為學第一便是要求根、求本。主干便是根,便是本。但樹干定是深奧的,都是上上人窮盡一生的精華,用來教下下人能理解嗎?所以國學是理解靠后。樹干有了,再由主干開枝散葉,生花結(jié)果,愈來愈廣博。對初學者講,是用不上博學多聞這個詞的。
同樣是《孟子》,私塾小童在學,國子監(jiān)太學生也在學。每個階段都有學完這一說法,但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有新的收獲。西學是沒有這種教材的。
好的咱就不講了,畢竟咱真的不如人家。就說說被我們丟掉,但國外當成寶的東西。國外上流社會的教育,對讀和背都抓的特別緊,去看看丘吉爾的傳記就知道了。美國對于文史哲的教育抓得比數(shù)理化緊多了。而我們呢,文史哲的畢業(yè)生是不好找工作的。當然,這和國內(nèi)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
但凡想要學法律/金融,如果本科階段學的歷史專業(yè),都會比較受歡迎。國外好大學的歷史系可不像我國這么受冷落。我們是學不好數(shù)理化的才去學歷史。國外卻不是,歷史系的招生非常嚴格,要求有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陳寅恪先生招生喜歡數(shù)學好的,他認為數(shù)學不好的,學歷史也比較困難。因為批判性閱讀的能力是建立在邏輯思維能力之上的。
大家知道高中生去國外讀大學要考SAT,美國一流大學SAT2中的作文水平是重點考察的對象。他們認為作文能反應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作文題目一般是讓學生就某個社會現(xiàn)象、歷史傳統(tǒng)、政策法規(guī)進行思辨。類似我國古代科舉的試題。相信很多人看過清朝科舉的試題,不瞞大家說,那個科舉試題中"史部"的一些題,現(xiàn)在很少人能看懂了,別提回答了。
1.私塾:
地球人都知道,古代上來就是背(三百千)。還是那句話,背下來。估計一聽“背”,就勸退了九成。
這要從中國傳統(tǒng)教育說起,我們是文化教育,包含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講究“以文化人”。理念是,用“上上智”教“下下人”。
上上人恨不得用一輩子才寫出來一本智慧書
那幼童理解不了就不學了嗎?當然不行!所以,要【背】下來。背過以后會在人生不同階段漸次領(lǐng)會,量變引起質(zhì)變,國學是要常讀常新的。若定要等到有足夠理解力了再學深點的東西,那成人理解力是夠了,讀得懂道徳經(jīng)的又有多少?所以就一直等,到終學不了。
2.大部分家長的做法
這里指的是學齡前家長的啟蒙,不是小學啟蒙
我們這代長起來的家長,西化比較嚴重,大部分認同的是理解性輸入,否則就是白輸入。這個觀點和我們很重視的英語啟蒙有很大關(guān)系,原版路線啟蒙就是拿英語當母語,在生活中使用,可理解性輸入的。某些習得(科普知識等)是可以借鑒的,短指媽也寫過一篇如何將英語習得使用在中文啟蒙上(直接點擊查看)。但這里有兩個盲區(qū)
客觀因素:國學啟蒙(文學、文字、文化)不是語言啟蒙,不是具體知識點,不能完全等價于英語啟蒙。語言只是國學中一小部分,而文學、文字、文化和孩子發(fā)育有關(guān),學齡前孩子的確理解不了。但等長大了又上學了,又沒什么多余的精力啟蒙國學,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
主觀因素:就算學齡前孩子背下來,到真正能使用(比如三年級的寫作,即開始輸出),中間相隔好多年,如果沒有保溫,孩子的記憶一直是短暫記憶,背完就忘,效果的確不好。那這里就需要利用艾賓浩斯曲線記憶法復習,或者在平時生活中應用。但能在生活中用起來,這對家長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
3.海量閱讀韓興娥
韓老師的開啟方式是選擇記背現(xiàn)代兒歌。兼顧理解性輸入、趣味性,并且借鑒了古法的韻文容易記背的特點。
她的經(jīng)驗全部來自小學一線實戰(zhàn),如果將難度降階,哪怕是原封不動照抄,代入到學齡前孩子身上,具有超高的實操性。而且效果保證。韓老師用這種方法完整的帶過三屆(完整的從1年-6年級)學生了,現(xiàn)已退休。
我的理解是:
國情決定我們處于追趕狀態(tài),癡迷于知識教育、思維訓練是很正常的。在小學以后沒問題。但之前最好還是以情感教育為主的美育更適合娃。娃的教育,從情感入手,最簡單,也最有效,事半功倍。其后從信仰,再后才是知識。這是國學教育的次第。提起美育你可能更熟悉,音樂、繪畫都提倡在低幼時要培養(yǎng)興趣、美感,多觀察多體會,不是一上來就教技法對不對?一個道理。
1.私塾
古人是文學閱讀(識字,習慣,品德)優(yōu)先,科普靠后。我們看下蒙館和經(jīng)管的教學課程設(shè)置:
a.蒙館
開始:三百千千、幼増龍,是以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之后:幼學瓊林(百科),是知識教育了。為啥蒙館就有知識教育了呢?因為大多數(shù)人受教育,止步于蒙館。所以蒙館課程中,就用幼學瓊林來作為知識教育的課本了。
b.經(jīng)館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是由抒情向敘事的方向。即先詩歌這種抒情的文體,而后才是小說。(四大名著這種體裁在古人眼里是不入流的,看不上的)
與西方文學史有一個巨大的差異,西方文學,尤其是古希臘文學,是由敘事開始的,其后才是詩,(史詩擁有無上地位,還是敘事大于抒情)。西方思想史也是由理性邏輯發(fā)生的,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由于工具理性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為了彌補感性不足,所以由宗教倡導和推動的各種倫理、情感,藉由“愛”、博愛、泛愛的形態(tài),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用以慰藉心靈)
2.大部分家長的做法
市面上的科普讀物讀很多,這個格局起源于大家越來越重視英語分級讀物,提倡要盡早引入nonfiction比例。為什要家長特意地“引入”,孩子才能看非虛構(gòu)類呢,是因為孩子對故事(包括習慣、品德)沒有抵抗力。孩子就好這口。
那再往前追查,為什么大人如此重視非虛構(gòu)呢?那是因為有一個論調(diào),我們周邊都是nonfiction,非虛構(gòu)類占生活比例大
3.短指媽的理解
我們身邊之所以非虛構(gòu)文案比例大,是因為生存的需要,這是生活的基本要求。
世界日新月異,孩子長大后,是當下學到的非虛構(gòu)類知識(并非指邏輯思維)對他更有用嗎?是不是舍本逐末?哪個想法才是上上策呢?
當然,在孩子理性成熟時,適當引入nonfiction是沒問題的。但引入過早,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還是得不償失的。
這是也是沿用了學英語的路數(shù),把語文當語言來學帶來的壞處。英語往高處學,是英語語言本身嗎?也是英美文學,英美文化。我們給孩子啟蒙的,都是美國小學三五年級以內(nèi)掌握的內(nèi)容。這樣直接照搬,稍微有些以篇蓋全,以點蓋面的態(tài)勢。
盡早調(diào)整為學文學的心態(tài),才能在語文上走得更順更遠。重要的事說三遍,蒙學是
識字,習慣,品德為先,知識靠后
識字,習慣,品德為先,知識靠后
識字,習慣,品德為先,知識靠后
如果你只是背詩(尤其是75+80首的),識字,頂破天來點長詩和小古文,外帶點拼音。。。那就算“幼小銜接提前學”,不算真正的蒙學哈。不在討論范圍內(nèi)。
三百千是過去的識字教材,現(xiàn)在很少有人這么使用了。
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的態(tài)度分成
當然每家的規(guī)劃不同,沒有絕對正確。
那我們換個角度,把啟蒙讀物還原成藝術(shù)。只是背下來,不是做學問。用藝術(shù)教育而非知識教育手法去教。不用去解釋,不要求理解,一起感受音韻之美就夠了,這樣既容易教又容易學。
對于娃而言,背下來就是目標,而非理解。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記力,避開理解力這塊短板。背下來沒啥用嗎?有句話叫“無用之為大用”,背下來可是有大用的,可以“以文化人”。
背絕對不是終點,國學大家哪個是靠小時背了多少呢?而是長大后靠小時候打下的童子功,融入經(jīng)歷體驗將背的內(nèi)容升級換擋;但如果沒背,那就沒有素材可以升級了,對吧?背下來就是融進了血脈中,刻在了骨子里,它會隨時顯現(xiàn),表達我們的情感心緒,這不是靠邏輯、推理、理解能做得到的。
小學生再背三百千就稍晚了,跟著課內(nèi)直接背古詩,開啟小古文的路線多。石中火當年上學后可以背課外的經(jīng)史子集,那也是因為不用上編程,外語,奧數(shù),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那么多精力了。
閱讀和識字順序
1.私塾里古人是先識字后閱讀,先集中學2000字,然后再教讀書,兒童學得輕松,效果也好得多。因漢字是表意文字,須認識一定數(shù)量才能讀。
編寫識字課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蒙養(yǎng)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能識二千字,可讀書?!贝迣W古在《幼訓》里也說:“凡訓蒙勿輕易教書。識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書?!?/span>
2.現(xiàn)在的啟蒙都是現(xiàn)在先看繪本,再在繪本閱讀中慢慢識字,或者在某一時間段集中用《四五快讀》掃盲,但掃盲前后也都是先親子閱讀。英語時有一定的聽力基礎(chǔ)后再上自然拼讀。英語表音,有一定聽力基礎(chǔ)后學每個字母的發(fā)音,會有熟悉感,拼出來后直接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就有知道意思。漢字卻不需要這個過程。所以本質(zhì)上講,只要孩子能接受認字,就可以開啟。沒有限制。
1.私塾
識字一般需要一年,甚至更短,如半年。認字量達到2000-2200字上下,認字階段即告結(jié)束??蛇M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2.現(xiàn)代小學:六年3000字
3.海量閱讀帶領(lǐng)人韓興娥
認為六年識字3000才能進入自主閱讀,比較耽誤閱讀黃金時期,所以將識字時長壓縮到一年。掌握程度并不像課本要求的那么嚴格,當場考過關(guān)后,在后續(xù)的海量閱讀中反復認讀。她提出小學六年的目標是:以誦讀為主,理解和識字順其自然。成果是可喜的,你能想象到她六年級的學生讀古文像白話文一樣輕松嗎?
1.私塾:
識字課本(三百千)俱是韻文,除《三字經(jīng)》外都是四字一句;朗朗上口,對于我們看來是有點晦澀,但對古人來講,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韻語兒歌。
2.現(xiàn)代小學:
識字來源于看圖識字和隨課文分散識字
3.教研海量閱讀韓興娥
介于兩者之間,使用了韻文,但內(nèi)容不是古文,改為現(xiàn)代的兒歌。
聽讀淺顯、有趣的韻語兒歌, 無意義的識記材料按音節(jié)韻律排列后,記憶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若內(nèi)容有意義,記憶效率更高。
形式上都是隨“教課文”識字,不同的是
1.私塾:生字量密度大,一篇文章的字基本不重復。
《三字經(jīng)》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個字,《千字文》共1000個字,“三百千”合起來共有漢字3192個,不重復的字約2200個,生字占全部字數(shù)的70%。
2.現(xiàn)代小學:每篇課文生字比例10%,已認識的字重復率高達90%以上。
3.韓興娥老師
利用一年時間,通過閱讀兒歌和故事 ,或扎實或模糊地認識2000常用字,閱讀的速度比較快,和我們親子閱讀差不多,喜歡的多陪著看幾遍,不喜歡的一遍過。但兒歌是能背下來的。就是短時間和常用字打個照面,成果是最差的孩子也能閱讀短小的注音故事。然后再后面的閱讀中鞏固識字。韓老師小學課時平攤到學齡前的親子閱讀上,相當于每天半小時。
韓老師的方法和古法比起來,相似的是,都有用到韻文(兒歌)且速度快;和現(xiàn)代教育相同的是,都選的是常用字。
識字教法
1.私塾:
快速識字的訣竅就是,先背識字教材(三百千)整體輸入,后逐步細化(以基本字元為中心,熟練掌握偏旁和部首)。這種文-句-詞-字的順序顯然是從整體走向分散。更符合幼兒認知。深挖字的基本組成部件,重形的好處是直接理解字義,為后面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2.現(xiàn)代小學:
現(xiàn)代識字教學以常用字為主體(因為當時國情需要快速掃盲)。一篇文章拿來就先精讀,從字+詞-句-文的順序,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符合成人抽象思維的特點。在詞句中識字,重音不重形(所以特別重視讀),會出現(xiàn)錯別字等問題。每個字之間沒有關(guān)連線索,雖然是在文章里認識,但需要反復刻意練習。
3.其他老師的教法
平哥推薦識字使用拆字法,查字典有助于加深部首記憶,不要用百度。
韓興娥老師的方法比較多,她認同孩子的個體差異,方法多一些總有一個方法能讓孩子開花。
4.推薦
因為要背三百千,又要學獨體字、部首、偏旁和結(jié)構(gòu)等,效率沒有直接懟四五快讀那么快,但好處就是一次性打好了基礎(chǔ),古字、成語、詩詞、古文不用發(fā)愁。
竇昕講解文言文時強調(diào)文言文重實詞,那古法就是一開始識字時就搞定實詞呢;
平哥和竇昕都提過錯別字問題,如果用學習古文的方式,那就不存在了。重字形、重字理,每一個組成部件都是拆拆組組的,有足夠的記憶強度和辨識度。
(具體操作直接點擊)早晚用得上的【識字】攻略:幾歲開始?識多少?怎么學?
推薦使用海量閱讀的韓興娥的方法。使用的識字也是從筆畫-部首-字族的順序。但此筆畫和古文中的筆畫有不同,部首是簡化過的部首,一個是學古文,一個是學簡體字。但都是重字形,能解決衣字旁寫成示字旁的問題。但古文字義就沒辦法了。韓老師的花樣也多,不會學的那么枯燥。
小齡古法學古字,義在先,音在后,重說文解字,主要靠先掌握字義,后面的經(jīng)史子集都可以直接理解;詩詞、成語、是在屬對中學習,不算是正課,是娛樂休息時的文字游戲。全程也都是背先理解靠后。
現(xiàn)在語文學簡體字,音在先,因為有聽力基礎(chǔ),音對了就直接明白意思,所以特別重朗讀,要正音,斷句。和英語學習中的有聽力基礎(chǔ)后學自然拼讀很像。把簡單的文言文單提出來劃到小古文里,用精讀掌握文言文。
韓老師的蒙學經(jīng)典教學可能更適合
大部分家長?。?!
韓老師是小學老師,以下是保證基本教學的情況下的拓展。需要家長理順其方法后,轉(zhuǎn)換到學齡前孩子上
兒童擅長背誦,安排《古詩接龍》、《宋詞一百首》,不背題目、不背作者,只鸚鵡學舌跟著錄音背。不求甚解被韓老師定位為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原則。兩年背200首不是問題。當學生像閱讀白話文一樣輕松閱讀詩詞時,孩子們的閱讀范圍擴大了,興趣也提高,開始喜歡詩詞作者的傳記。由此延伸到歷史書籍,以及詮釋詩詞的書。(短指媽每每看到低年級通過不求甚解就能在兩三年達到這個程度,都備受鼓舞。因為都是實打?qū)嵉慕?jīng)驗,還出了很多書和課來講解具體怎么操作,真是直接復制粘貼就可以了)
同步進行的還有丁慈礦更淺顯的《晨讀對韻》,以此為跳板再學習《聲律啟蒙》《幼學瓊林》。如果使用陳琴歌訣體《中華經(jīng)典誦讀范本》,小古文學習可以提前。
另外,朱霞駿老師有一套引導小朋友作詩的課程,從賞析到模仿應有盡有。比較成熟,《主題兒童詩讀寫》可以家長自己帶著學寫詩。
一邊讀《講給孩子的唐詩故事》,一邊記誦讀詩經(jīng)、唐詩、宋詞。通過《中華上下五千年》白話文故事學習《史記》《資治通鑒》。通過故事《讀歷史學成語》,《讀論語學成語》、《讀老子學成語》把作者、歷史背景、詩詞串聯(lián)在一起,使零散的知識形成體系。
如果精力實在沒足以開展古法啟蒙,強烈推薦海量閱讀韓老師的方法,不得不講,韓老師是個比較啰嗦的人,生怕她沒講清楚,所以讀她的書就像本人坐在對面,掰開了揉碎了喂給我一樣。如果暖暖小學能遇到這種老師那真是何等幸事,如果沒遇到,那我們自己也可以在家操作。
家長用書
(先看總理論、規(guī)劃,認同理念后再購入學生用書)
學生用書
(除以下自編書目外,還會使用到其它市面上現(xiàn)有的書目,沒有列出)
短指媽一向是,
給一個理論
就搭配好方法和工具
(不要夸我)
那工具有哪些呢?
推薦以下工具書
(無趣的教材,不到確定好路線時盡量不要入手,怕以后在書架上吃灰):
頂破天來點長詩和小古文,外帶點拼音。。。
家長用書
幼兒用書
上學后用書
推薦如下,使用方法和優(yōu)缺點參考另外一篇,里面有使用書目的對比效果
快速識字類
初級分級閱讀類
對外漢語閱讀類
推薦聽平哥說語文音頻,海北老師的小學家長必修課視頻,韓興娥的海量閱讀系列叢書(想要電子版的在下面留言)。前兩個工具都比較應試,因為孩子已沒有大把的富裕時間讓我們折騰了。
學前的家長如果以上三套工具都能看完,那你對語文的理解就是站在高處俯看,育兒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不僅限于國學),尤其是應試方面,都能提前預知,提前做準備。
推薦閱讀竇昕的《語文應該怎么學》,受益匪淺。短指媽一直覺得站的遠一點回看,能看出方向,也能知道哪些小處可以酌情放手,不用那么糾結(jié)。
很慶幸暖暖還不到兩歲,給短指媽大把的時間遨游(浪費)在海量的啟蒙路線中?,F(xiàn)在的資源就是太多了,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但短指媽真的喜歡上了用古法啟蒙(倔牛,拉不回來了)。我會在日后分享暖暖的啟蒙進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富含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的人生哲學,有生有滅、有起有落,循環(huán)往復、奇妙無窮?!兑捉?jīng)》寥寥數(shù)句說盡天地世間萬象變化,半部《論語》治天下,《二十四史》囊括各種“團隊”的興亡變遷,知興替明得失。出世有天、地、人的大道,入世又有為人處世的技巧。
身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中,對國學的熟悉、研究,會讓孩子更加理解這個世界,逐漸形成自我完整、完善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未來世界,不會獨獨以知識儲備量為王,那些AI都可以做了,更多的是以個人強大的學習力、思考力、思辨力為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