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為啥要登高?山東是哪里?想哪些兄弟?為啥自己去了異鄉(xiāng)?上長安干啥去了?茱萸?長啥樣?帶了有啥用?哇呀,好多問題,這真的是我童年就會被的詩嗎?
好吧,這回就讓我破了此案。
寫詩的時候王維17歲,17歲能寫這樣流傳千古的詩,手動點贊??。王維出身山西世家,家里世代做官,王維又是老大,家里還有四個弟弟,所以說爹媽肯定沒少在家里雞娃,王維9歲就能像模像樣的寫詩了。王維的母親崔氏也是山西的大家族,這位母親雖然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但絕不是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她信佛,就能影響她的兒子們一生篤信佛教,她給長子起名維摩詰,可見丈夫對她的尊重和寵愛,且不說過去,現(xiàn)在有幾個男人能依著老婆的信仰,給娃起名叫王摩詰,王摩西,王肖戰(zhàn)……,可見這個家庭的開放與開明。
王維到了15歲,已小有名氣,那個時代的世家年輕人要追求上進,要繼續(xù)進步,就只是謀仕途一條路,也只有一個地方可去,就是長安。
716年,開元盛世,17歲的王維帶著小兩歲的弟弟已經在長安混了兩年,“才華炳煥,籠罩一時”,得到了諸多王公貴族的賞識,可謂當時的流量小鮮肉,風光無限,可細細想來,在玉真公主,永王,岐王的宴會上,展示琵琶技藝,繪畫,詩詞才華的王維,不可能是肆意的,晉中世家又怎么樣呢,在達官顯貴云集的長安城,少年兄弟可能遭遇的,肯定有我們想象不到的心酸,生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之情是可以想象的。
尤其在重陽節(jié)這么一個節(jié)日,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在唐朝已經是個重要節(jié)日,加上唐朝盛行拖家?guī)Э诔鲇瓮鏄?,這一天的王維是和誰一起去的呢?也許是朋友,也許是作為王孫的賓客,也許是獨自一人,弟弟可能正好回去了老家,沒有家人陪伴,在異鄉(xiāng)作著別人的配角的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想起了家鄉(xiāng)的山上,兄弟們一起出游的情景。兄弟們都戴上了辟邪的茱萸。單單少了漂泊在長安城的王維。
王維的身上還有很多謎團,三十幾歲喪妻,之后終生再未續(xù)娶,說深情吧,卻沒有留下懷念亡妻的作品,這可是寫下了“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人啊。
寫了一輩子山水田園詩,一紙隱士情懷,卻矛盾的做了一輩子的官。情操高潔,卻在安史之亂投降安祿山做了降官,充滿了矛盾和謎團的詩人卻因此而更加吸引人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