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超前學還是不超前,不是一個應該不應該的問題、一個可以不可以的問題 ,而是一個想不想的問題、一個能不能的問題。
想超前,且有能力超前,就超。反之,就不超。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看法與選擇,多大點兒事兒,是吧。
但在這里,我想要說一點的就是:小孩子學習數學是有一定的心理規(guī)律在里面的。別不信邪。
當然,這句話里,首先,我們得去掉智商最高分段與最低分段這倆類特殊人群。
我們不舉很高大上的例子。就說我家。我們幼兒園期間,買過一套書叫《邏輯狗》。我曾經在我寫的一篇日志里隱晦的表達了點兒吐槽。這套書號稱鍛煉邏輯思維。那真的是,你“不到年齡一頭霧水、一到年齡全部都會”的一套書。在看這套書以前我家沒做過有關數學的練習冊,所以這個實驗結果應該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些孩子就有超前的能力,有些就是沒有。這個也得信他的邪。
不過,大體來講,就科學家們研究出來的結果來看,絕大多數智商平均線的孩子,7-11歲才是邏輯數學思維開始發(fā)展的年齡,會很好的理解一些具體運算知識。但是對抽象的符號運算,推理假設演繹思維,很多就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就會死記硬背一些技巧與步驟。比如設XYZ的計算方式。所以我們小學、初中的課內數學書才會如此設定,他是符合了絕大多數人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的。不過這個確實因人而異,有些孩子就是能很小就理解,你也得信他的邪。
所以,什么階段學習什么內容,是必須的。但是如何界定這個階段,每個家庭也是不一樣的,決定于智商與理解力哈哈哈哈。
綜上所述,不論是你信不信他的邪,超前學都是一個很個人化的“想不想與能不能”的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