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女孩子天生喜歡漂亮衣服,特別是連衣裙,講的這些書里這本是她最喜歡的。
看了這本書之后,她就一直想要自己做衣服。我們嘗試著聊了做衣服的步驟:量尺寸、畫圖、裁剪、縫制、裝飾、試穿調(diào)整。
量尺寸這一步,正好最近有給她講過測量,就當實踐一下了。從選擇尺子(要用軟尺,硬尺不行、用手也不準)、找到起始點(從0開始。同時我問了她,如果0的位置看不清了,不能從0開始了,還有什么辦法?答案就是找個起點,然后做減法啦~)、記錄數(shù)據(jù)(注意單位,用cm、mm和用尺、寸可是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果呢)、檢驗測量的準確性(多量幾次,看看數(shù)據(jù)是否一致或接近,如果不接近又會是什么原因?大體上是看錯了,或者拉的位置上下不一)……一件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其實做起來也不一定那么簡單。
畫圖:要做一條褲子,我讓她試著畫畫圖,看看你想要什么樣的褲子。一開始她畫的都是直上直下的,只有兩個圓筒狀的褲筒。我說如果要裁的話需要在一塊布上,想想怎么樣能讓布料卷起來是圓柱呢?圓筒開始畫成了長方形。我說看看褲子在哪里縫的呢,是每個褲筒用了一整塊布呢還是分了幾塊拼接的呢?縫的地方就是裁的時候分開的地方哦!開始分前后片了,但是依舊是兩個長方塊。那天正好我要把晾好的衣服收起來,我就特意在她旁邊疊我的褲子,假裝很驚訝的自言自語:“原來褲子疊完不是直的呢!”她聽見就過來看。看了一會,什么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我下班回家再看她畫的圖,開始有了前后襠的樣子。我們實驗了一下能不能粘成褲子的樣子,發(fā)現(xiàn)還是不對。最后決定去網(wǎng)上找找。我從網(wǎng)上找了一個裁剪圖給她看,對比了我們畫的和圖上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前后兩片的樣式是不同的,順便按她的尺寸標記下來。
我們是用報紙試驗的,按照尺寸量了之后,我用筆畫了邊框,然后我倆一起開始剪,再把它們粘在一起。這兩步其實我做的比她多,不過她能參與也挺開心的。然后她開始畫畫做裝飾。雖然報紙穿的時候弄破了,不過她還是挺開心的。本來想要拍照片的,結(jié)果我的手機最近壞了……我覺得有點遺憾。她還安慰我,等哪天咱做個裙子再拍,有經(jīng)驗了肯定更漂亮!
期間我們聊了下,都覺得我們應該做裙子,簡單,只要畫圓環(huán)就好了。而且我們還聊到,給不同的人做衣服,也要考慮人的體型,比如說有人駝背(她姥爺有些駝背,她平時也總是有點含胸),如果衣服前后一樣長穿上就會顯得后面短不好看??墒俏覀兛赡茇摀黄鸲ㄖ埔路膬r格,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挺胸抬頭保持好體態(tài)。
我們做這一條褲子用了4天的時間,所以在逛商城的時候她問我,那我們平時買的褲子也是這么做么?做一條要這么久么?我說工廠的制衣大概有兩種,像我們在商場看到的這種和在網(wǎng)上買的這種呢,其實可以批量生產(chǎn)。就好像我買衣服的時候需要給你選尺碼,但是還是有些衣服長短合適但是要肥一些,而有些就瘦一些,這是因為它們不是按照你一個人的尺寸做出來的。工廠在確定衣服樣式之后,是用機器制造流水線生產(chǎn)的,這樣會比手工快很多。那工廠是如何確定尺寸的呢?這個就要用到統(tǒng)計了。其實在之前她們上課的時候有講過簡單的統(tǒng)計。我說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做成年女裝,你需要選擇什么樣的人來量尺寸進行統(tǒng)計,最后的結(jié)果才是有效的?如果男人肯定不行,如果小孩也不行,做成年女裝只能選擇成年女性。所以廠家會選擇一些目標人群來記錄他們的尺寸,在其中進行選擇,去掉太胖太瘦太高太矮的,剩下的就按照大體的身高確定每個身高對應的尺寸就好了。就好像我給你買衣服,只要選了110cm、120cm就可以了~還有一種呢,就是手工制作的所謂高定服裝了。通常明星會穿,時裝表演上也會展示,這些是為了好看,給大家?guī)砻赖南硎埽患路龊芫?。其實在中國古代,我們也有一種衣服可以算是高定了,那就是過去女子的嫁衣,每一件嫁衣都是手工刺繡縫制,很漂亮的。
順著就聊到了古代,伴讀手冊上古代服裝她特別喜歡,覺得長長的衣擺很漂亮,尤其是唐朝。之前看《貴妃醉酒》,她就喜歡楊貴妃的服飾,覺得雍容華貴很好看。這次去戲園,真的看到了正在展示的楊貴妃的女蟒。
她回家跟我復述:姥爺說過去皇上、皇后、貴妃、王爺?shù)鹊仍诰﹦≈卸即?,但是為什么皇上的是黃色呢,而楊貴妃只能穿紅色的呢?因為貴妃不是皇后,只有皇后才能穿黃色的女蟒。那同樣是蟒袍,官員的和皇帝的蟒袍上面都有蟒,也是不一樣的哦~皇上穿的蟒袍上面的是龍,有5個爪;官員的是4爪的蟒。而且只有皇帝的蟒袍上的龍是正面的,嘴是張開的;而官員的蟒袍上的蟒是側(cè)面的,嘴是閉著的,姥爺說這代表著對皇帝的臣服。
我跟她說:以前你們幼兒園教《弟子規(guī)》,有句“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你不是問我什么意思么?現(xiàn)在你明白了么?古代人穿衣服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的,比如百姓就只能穿布衣,所以又稱布衣百姓。比如說楊貴妃再受寵愛,她不是皇后就不能穿黃色。
她的問題小記:
為什么衣服那種斜著的領(lǐng)子除了那種中間對稱的,都是往一個方向的?漢服確實基本都是右衽的。少數(shù)民族會有些左衽。這個大約是習慣使然吧。
他們穿這么多不熱么?只有唐朝的看起來稍微涼快一點啊。因為過去對女子的要求特別嚴苛,想想《花木蘭》就能了解一些了,是吧?
Fig4里的衣服有點像《洛神賦圖》??赡苁前?,顧愷之是東晉的人,差不多就是圖4的那個時代吧。所以畫里呈現(xiàn)出來當時的衣飾也很正常的啊。
我好喜歡他們身上的各種飄帶,為什么到了清朝就沒有了呢?清朝是滿族作為統(tǒng)治者,所以當時女性穿的服裝與漢族不同吧(呃 這個有點問住我了,我只想到少數(shù)民族這一點。但是元朝也是少數(shù)民族作為統(tǒng)治者的啊……)。
為什么秦朝的皇上穿的不是黃色的而是黑色的,為什么步輦圖里皇上穿的不是黃色呢?秦朝之前沒有統(tǒng)一的顏色,據(jù)說秦朝穿黑色是因為秦始皇喜歡黑色。后來漢朝延續(xù)了黑色的龍袍,是因為劉邦建立漢朝之后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在唐朝之后就開始使用黃色的龍袍了,大概是因為黃與皇同音吧。第二個問題,說實話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倆又百度了一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02/01/57361963_766972919.shtml
大體意思如下:
以服飾體現(xiàn)等級,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尤為重要的手段,用以區(qū)分社會階層身份貴賤、官位高低。歷代建國之后都持續(xù)不斷地對其反復詳加厘定,以“辨貴賤、明尊卑”,形成發(fā)達繁復的服制系統(tǒng)。服飾等級可通過樣式、配件、紋樣的不同加以區(qū)別,自北朝以后,服飾顏色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區(qū)分方法,形成了完備規(guī)范的“品色服”制度,其基本序列自上而下大體依次是紫、緋、綠、青、黃、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在后世凌駕于一切顏色的帝王“黃”。
初唐武德四年頒布衣服令,繼承其制并逐漸調(diào)整完善,“尋常服飾,未為差等,今已詳定,具如別式,宜即頒下,咸使聞知,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黃”。有唐一朝,經(jīng)過六七次的微調(diào),基本確定了紫、緋(朱)、綠、青(碧)、黃(白)的五級服色制度,并基本為后世所沿用。
在北朝末期至隋代出現(xiàn)這種顏色序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深層原因,也許還和當時各種顏色染制的難易程度關(guān)系比較大。
唐代沿襲其舊習,帝王常服繼續(xù)使用黃色,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屬于帝王的“黃”,其實和庶民之普通黃色系還不完全相同,也并非我們后來一般概念中的明黃色,而是色澤略深,黃中偏赤的“赭黃”、“赤黃”。這種選擇可能還和隋文帝個人喜好有一定關(guān)系,便是《隋書》和兩唐書多次提到的,“隋文帝喜服赭黃文綾袍”,初唐“因隋舊制”,皇帝也“以赭黃袍、巾帶為常服”,或“天子袍衫稍用赤黃”,赭黃常常又寫作“柘黃”、“皇帝柘黃袍衫”,應是用柘木或黃櫨染出之色。這在《步輦圖》中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畫中唐太宗所服常服色即相對較深的赭黃,而緋袍禮官及錦袍祿東贊之后尾隨的小吏,則穿著淺淡的白袍。
這樣看來,步輦圖中僅僅是衣飾其實也是有意義的,但是在首博看的時候真真是忽略了這一點,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