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談“減負”洋洋灑灑寫了好多,結論其實就只有一句話:“快背唐詩?!?/p>
只喊口號、不談落地、不講結果,不是我們Marketing人的作風。
今天就來聊一下執(zhí)行方案,以時間為線,與大家分享一些我用過失敗或成功的方法
所有小朋友的唐詩啟蒙大概都是這樣開始的吧。
寶寶呀呀學語時,跟著爸爸媽媽,用小奶音學著“鵝鵝鵝”或者“春眠不覺曉”。等再長大一點,就用一套繪本系統(tǒng)地跟讀。
我們艾醬也是如此。唐詩的繪本我們用的是這套:
內(nèi)頁長這樣,一頁文字一頁配圖、有拼音有注釋。
這類書,市面上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選擇。
這兩本書只是我給大家的一種參考,建議以唐詩三百首啟蒙,穿插一些其它朝代的名篇,豐富孩子的視野。
另外,我也試過一些名家配圖的詩歌繪本,單從記憶及理解的效果而言,并沒有多大差別,區(qū)別度更多在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上。
但繪本跟讀法也有缺點,在于以下三處:
抗拒情緒:
艾醬兩歲時還好忽悠,愿意跟讀,兩歲半就開始反抗了,這我也能理解。
再名家配圖的詩,對低幼齡的小朋友來說也是很難理解含義的。不理解就不感興趣,這也很正常。
機械記憶,不recall就忘:
即使當時背下的一些詩篇,也是基本機械記憶。如果不經(jīng)常復習,很快就忘記的一干二凈,而這同樣是因為不理解。
不可拓展復制:
特別是名家配圖,當需要學習繪本外的更多詩時,卻不一定有配圖了
所以在艾醬表示強烈抵觸之后,我就放棄跟讀背誦的方法了,與其把時間浪費在與她的拉據(jù)站中,不如花在她更感興趣的英文啟蒙上。
雖然系統(tǒng)性的學習是放棄了,但在生活中我還是會見縫插針地時不時教一兩首詩詞,但不再生硬地以學習的形式,而是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比如我們小區(qū)的綠化很好,自春至冬,四季花開,溜彎的時候看著桃紅柳綠,講詩予她聽,慢慢她也能知道什么叫叫“拂堤楊柳醉春煙”:
這個叫“可愛深紅愛淺紅”
有時候,我也會對詩做一下改編,這個叫“柯艾瑪家花滿蹊”
當她跑過鋪滿花瓣的小徑,櫻花隨風飄落在她的身上,這樣的幸??赡鼙裙饪磮D片或照片來著更有體會。
旅行的時候也是學詩的好時機,有次爬山,山路幾經(jīng)彎折,跟她再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就不用多費口舌解釋了。
路過傳說中的半畝方塘時,正好可以趁機解釋“問泉哪得清如許”
以及正好遇到的”野渡無人舟自橫“
情景聯(lián)想法也有缺點:
有景時,家長得有詩句儲備可以調(diào)用
有詩時,卻不一定能遇到景
這個方法引起興趣可以,同樣不能大量復制。
這招主要用在艾醬兩三歲時背《笠翁對韻》上。
雖然《笠翁對韻》語句押韻,形似兒歌,但實在是太長了。艾醬實在喜歡不起來。
后來我發(fā)現(xiàn)艾醬很喜歡聽她自己的聲音,看她自己的視頻,所以就用手機把她讀《笠翁對韻》錄了下來,睡前就放給她聽,效果奇佳。
主要是她不抵觸,而且很有興趣。聽得多了,也能大段大段背誦。
但缺點也很明顯,同樣是建立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上,一旦停了,很快就忘記了。
本來還想著這方法有用,就復制到學詩上,最后只好作罷。
我小時候?qū)W詩時可沒那么多繪本可用,艾醬外公經(jīng)常手繪配圖,一邊畫一邊講解,他也把這招用在艾醬身上。
可是手殘的媽媽沒有這個功能啊,總不能每次都等著外公來教唐詩吧,怎么辦呢?
直到有一天,很偶然的,艾醬畫了幅這個給我看
她說她畫的是“鵝鵝鵝”,而且紅掌在撥清波,所以暫時看不到。當時仿佛有一束光照進我心里,我當時還沒意識到,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第二天,艾醬主動跑來說還要畫詩,我就說要不你再畫個“春眠不覺曉”吧,畫個跟外公不一樣的。她就給了我幅這個
雖然沒有畫出夜雨后的情景,但是有花,有飄落的花瓣,也算大致達意。
關鍵是態(tài)度極為積極興奮,從此之后,每天畫詩成了她最喜歡的功課。
既然有興趣,那就意味著可以堅持,可以復制了。
第三天的時候,我們準備畫“床前明月光”。
艾醬拿過一張紙就畫了半張床。其實之前跟她解釋過“床”現(xiàn)在基本是作“井欄”解,但顯然她忘記了。
我抓著她畫了一遍井和井欄,她又畫此自己畫了一遍,從此之后,“床”是“井欄”記得牢牢的。
與看繪本時的配圖不同,艾醬在畫畫時,每一筆都是她思考后的結果。
比如這幅畫里,我就問艾醬,為什么月亮是那樣的形狀,她跟我解釋說,因為詩人在思念家鄉(xiāng),所以她畫的是“愛心月亮”,而且用銀色的筆畫出了月光和月光照在地上映出的“地上霜”。
因為詩人在抬頭看月亮,所以胡子在上,頭發(fā)在下。因為在外面看月亮,風很大,把李白的衣服都吹起來了。
雖然她畫得很抽象,也談不上什么美感,但卻用稚嫩的畫筆畫出了她對每一個字的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聽她的解釋,可能比指導她畫畫更重要,因為只有如此,你才知道她對詩的理解到了幾分。
除了學詩,在畫畫時,也可以看到艾醬平時學習的成果。比如下面這幅畫《憫農(nóng)》
艾醬說她不會畫田地,我就啟發(fā)她回憶一下學甲骨文時,“田”字怎么寫,她一下子就知道了,還在田里畫上了“甲骨文”里學來的“禾”字,說這就是農(nóng)民伯伯種的糧食。(點擊)
舉一反三的能力真是驚到我了!
在用畫面表達詩句時,有些詞句描寫的并非實物,這時候艾醬很創(chuàng)意地想出了會意法,比如下面這幅《憫農(nóng)(其二)》
左上這一小幅上,有一只小鳥站在樹枝上,旁邊還有五線譜上的音符,艾醬說這是小鳥在唱歌,說明春天到了,以此在解釋“春種一粒粟”中的春字。
真的,我聽到這個解釋的時候,感覺自己看到了倉頡本人。
還有這幅《絕句》
艾醬為了畫出“春風花草香”,特意在花邊花了一只蝴蝶,她告訴我這是從《國家寶藏》里學來的(就是第一集“千里江山圖”的故事里“踏花歸來馬蹄香”的典故)。
請大家腦補一下我的震驚臉!
一開始,我還是用單面的廢紙給艾醬畫著玩,后來發(fā)現(xiàn)可以持續(xù)后,就用新紙,正面畫詩,畫完后再抓著她的手,在反面把詩再抄一遍。還找了文件夾,裝訂成冊,取名《艾醬畫唐詩》。
如果你要問我,這樣一畫一抄就能把詩背下來了嗎?
當然不可能!
但是之后我和艾醬就常玩一個“猜猜這是什么詩”的游戲。
我們會拿著畫冊去考爸爸或者外公,看他們只看畫面能不能猜出是什么詩。
特別是當艾醬心目中很有學問在的外公被難倒的時候,艾醬就格外興奮。外公也答應她,如果輸了就用毛筆認真地給她畫一幅。
當然考得最多的還是她自己。多考幾次,詩就這么背下來了。
更多例子,請見視頻,總長22分鐘,可以下飯了。
http://v.qq.com/x/page/n0611zjxaf4.html
原文刊載于本人公眾號:艾醬成長日記(aijiangm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