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畫家。就連畢加索都曾深入研究孩子的繪畫,但孩子天真無邪的作品,即使是畢加索這樣的畫家都無法模仿。
并且初級教育階段的孩子有吸收性心智,有與生俱來的繪畫能力。不同年齡的孩子具備與年齡相應的能力時,繪畫能力也會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
那如何發(fā)掘孩童的藝術潛能是對老師和家長的挑戰(zhàn)。
為什么是先講兒童視覺藝術而不是涂鴉世界呢?因為孩子還不會握筆之前他就會用眼睛來看。孩子用感官來認知世界,其中最多的就是視覺,孩子一出生就有與生俱來的視覺能力。比如新生兒一出生瞳孔對光的強弱有直接的反應,嬰兒能夠區(qū)分白天和黑夜,天生具備分清不同圖案的能力。
孩子有視覺發(fā)展的敏感期,如果在孩子渴望視覺刺激的關鍵年齡沒有給他相應的視覺刺激,那他的視覺發(fā)展就不正常,并且沒有視覺構成。所以在孩子發(fā)展的敏感期要給孩子相應的視覺刺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范斯等人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看對比顏色,特別是黑白的對比,并且嬰兒更喜歡看有規(guī)則變化的圖案。
實驗發(fā)現(xiàn),孩子最喜歡看的是臉型圖案、棋盤格圖案,所以當我們?yōu)楹⒆訙蕚浜诎滓曈X刺激時,不是我們隨便去買一些圖片給孩子看,而是挑一些孩子喜歡看的,這樣孩子感興趣的他就會看得時間長,反之,他就不喜歡看。
當孩子看得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左移動或者向右移動,孩子可以追蹤這些圖形。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看圖說話,比如這是棋盤型等。
再大一點可以跟孩子玩黑白粘貼,視覺彩圖孩子也是喜歡臉形和球形,顏色從紅黃藍開始。
我們深信人類藝術的精華——名畫和名曲應該在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就要介紹給他們。從小就把這些精美的名畫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欣賞,我們不需要給他們解釋太多的內涵,而是讓他們通過視覺來把這些圖畫的顏色、形狀、結構等元素在不知不覺中儲存在他們的大腦里,潛移默化的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有的畫像孩子自己,看,那幅畫憨乎乎的像不像孩子呢?
有的畫富有孩子氣,讓孩子看著很簡單,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畫;
有的畫像首詩,午后的陽光照在靜靜的小橋上,岸上茂密的樹木擁著水中競相開發(fā)的睡蓮;
有的畫像一個動人的故事,地上的小狗對著黑夜里的小月亮不停地叫著,是要和月亮做朋友呢,還是嫉妒月亮爬的高?
有的畫讓孩子的想象力大開,給他們帶來無限的遐想,藍天白云在遠方,近處蝴蝶在飛翔,你在畫中找到這兩只蝴蝶的影子了嗎?
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像海綿,可以毫不費力地吸收大量的信息,但卻很難區(qū)別信息的好壞,所以,請選擇藝術珍品來滋養(yǎng)孩子的心智。
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名畫的時候不要太成人化的名畫,另外顏色不要選擇太灰暗的、內容過于復雜的。要根據(j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科學實驗為依據(jù),給孩子選擇明快、和諧、并且有想象空間的名畫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看著優(yōu)美舒服、給人帶來美感,像莫奈、梵高、克利等畫家的畫可以參考。
涂鴉世界,孩子的藝術潛能是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有繪畫的潛能。成人們經常犯的錯誤是什么呢?經常教孩子畫形象、畫形象給孩子看、指導孩子用色、讓孩子全部涂滿顏色、幫孩子做、重視結果而非過程、和別的孩子比較……
那為什么不教孩子畫形象呢?是因為你教孩子畫形象是把成人的感覺原封不動的加給孩子,孩子沒有經過他心理的感受,沒有經過他大腦的思考,而是照葫蘆畫瓢。所以這種教法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藝術,不是畫的像,不是Copy,如果每個人畫的小鳥都是一樣的,畫的太陽是一樣的,這樣的啟蒙不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孩子的藝術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成人要保護孩子這種能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繪畫的環(huán)境和氛圍,鼓勵孩子自己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