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系列課六 依戀關系對孩子大腦、情商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2019-9-14 16:43 原創(chuàng) · 圖片7


蒙臺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有社會型敏感期,其中0-3歲是孩子和母親和家人的關系。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因為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愛的關系,母子/母女依戀關系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生存需求。媽媽對孩子的愛隨時本能,但也有關鍵期,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不但影響孩子的情商,性格,還影響孩子大腦的發(fā)展,甚至他的智商的發(fā)展。

3-6歲主要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系,這個時候他喜歡跟別人玩,學會了分享。

生物學對母親對孩子這種“一見鐘情”的親密關系的解釋是:當孩子剛出生那關鍵的時期是母體的荷爾蒙最高的時候,母子母女馬上的身體接觸而產生親密的感覺。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arry·Harlow)哈瑞哈樓指出:“嬰孩出生后第一個愛的關系是他的母親。這種依戀關系是如此的溫柔、親密,使人覺得是一種神圣或神秘的力量,一種無法分析的本能。”

母親和孩子之間一來一往,和諧的舞步使彼此間愛的關系悄悄地滋長,成為孩子第一個愛的關系,愛的定義,愛的理解,成為孩子人生中所經歷的一切愛的關系的雛形,是他一切人際關系的源頭。

孩子哭了抱還是不抱?首先要看一下孩子為什么哭呢?餓了還是尿片濕了或者肚子不舒服或者生氣了或者受到驚嚇了?等等……所以孩子哭了不是要不要抱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滿足他的需求。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連接和調整能夠平衡孩子的神經系統(tǒng),當你規(guī)律或者調整孩子的神經系統(tǒng)時,孩子會感到積極的平衡狀態(tài),這個是孩子自信的開始。當孩子直接的清晰的知道你有能力使他消極的情緒減少或者好轉,他就會因此信任你,這是安全的情感連接的基礎。這種平衡能幫孩子精力集中、喜歡學習和善于探索

依戀關系對孩子大腦的影響會塑造孩子積極的大腦還是消極的大腦。著名學者Allen Schore認為嬰兒和照顧他之人的關系不但能幫助嬰兒調整情緒,實際上是在協(xié)助大腦結構的成熟特別是右腦的成熟。

通常,以前我們會認為左腦比較重要,因為左腦控制語言系統(tǒng),而右腦相對不那么重要,其實隨之大腦掃描的技術實驗發(fā)現(xiàn),右腦對視覺、非語言方面的情感溝通、聲調、聲音和面部表情的理解非常重要

因為孩童時期的他們只能讀懂我們成人的非語言表達,比如當孩子太累了大哭時,身心疲憊的母親越來越焦躁,很大聲的說:你累了快睡覺,很大力的拍孩子,或者尖聲說怎么還要抱啊,這個時候孩子理解的是肢體語言,是媽媽消極的情緒,孩子就會形成消極的大腦,一次次的印圖輕則給孩子帶來困惑,重則給孩子帶來失調。反之母親溫柔的聲音會促使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大腦里產生喜悅的生化反應,從而產生積極的大腦。

前面講到孩子吸收性心智的時候提到0-3歲的孩子處于潛意識的吸收,孩子在嬰兒期間所受的精神創(chuàng)傷會影響大腦多處的位置,影響孩子在緊張的情緒下情感的調劑能力。相反,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幫助減少他體內的緊張的荷爾蒙和更容易理解被人的感覺,因為他在一個愛的環(huán)境里,他的需要得到了滿足,當他看到別人難過時他會有反應;反而是在被冷落、被忽略的家庭環(huán)境的孩子會對別人的難過沒有感覺,甚至是會打那個難過的孩子,所以差別是很大的。

所以孩子在嬰兒期間母子關系有穩(wěn)固的親密關系,等他到了幼兒時期,學前期表現(xiàn)更積極、更好奇和自信,和小朋友的相處更融洽,在情感的處理上更有彈性,更富有同情心。反之,在嬰兒期間,母女母子倆沒有一個好的情感連接基礎的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艱難的多,并且在幼兒園很容易成為欺負別人或被欺負的對象。

有些母親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提供這種親密關系的時候,很遺憾的母親可能永遠的失去這段寶貴的經歷,孩子長大后,也很可能與母親的關系疏遠,或者愛不起來。二胎家庭的媽媽們或許有這種體驗,尤其是老大是爺爺奶奶帶,老二是自己帶大的,當兩個孩子有同樣問題時我們往往對兩個孩子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孩子和母親之間不能建立這種親密關系,那父親或者其他的人或者幼兒園的老師一定要有一個人是孩子可以信任的、是孩子可以依靠的。要讓他確信在他人生剛起步的時候是有人愛他的、關系他,他對于愛他的人很重要,從而是他確認自己很可愛,讓他確定在他人生剛起步時這個世界是可愛的、可信的,他才會對這個世界的未來是有盼望的,我們要對這樣的孩子要格外的愛。


回應 舉報
收藏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