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讀者是通過每天一本書的標簽來知道我的,那是我在2012年時堅持的習慣,絕多數(shù)人第一次聽到每天一本書或每年100-200本,大腦中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這樣閱讀真的會有效果嗎。
因為傳統(tǒng)的認知是書要慢讀,盡可能把書從頭讀到尾,一個字一個字去看。一般來說每年讀上100-200本書的人大都是有自己的閱讀方法論,雖然不一定每個能達到這個級別的人都能把書中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但還是有辦法的。
我在2012年時挑戰(zhàn)過了一次,一共堅持379天。當時屬很好奇,知道有些人能做到:李欣頻、勝間和代、梁文道、本田直之等人。
很多人說每天一本,但沒法證明,我做這件事時,基本在一整年都在直播,除了小說,基本上每一本書都寫簡評、筆記、書評或思維導圖,并且在微博和豆瓣上都實時更新過每一天的記錄,2011年一共能在網(wǎng)絡(luò)上公開過300多本書的簡評、筆記、書評和思維導圖。
嘗試一年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能做到,但這種方式壓力太大,讀書不一定要每天讀完一本書,要看你的閱讀目的是什么。
對于閱讀推薦一本書就足夠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涉及到的讀書方法無非4種-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四種閱讀方法的難度和要求依次遞增,其中主題閱讀是最高級也是最重要的。
只要嘗試了運用主題閱讀去學習技能之后,就能讓你一年讀上幾十幾百本書獲得很大收獲,并變成自己的能力,這是一種很強大的技能。
我自己用主題閱讀學習過幾十種技能和知識。自從學會主題閱讀這個技能之后,每年會有意識的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二、二回主題閱讀。
雖然主題閱讀很難,但上過大學的人可能都在無意中做過一次。就是寫畢業(yè)論文的,列出題目,然后去圖書館或網(wǎng)絡(luò)上大量搜索或翻閱相關(guān)的書籍、資料,然后匯總,統(tǒng)理,形成自己的觀點,最終變成論文,就是一個主題閱讀的過程。
當你使用主題閱讀去學習技能或知識的時候,主題閱讀像玩RPG游戲,你已經(jīng)知道了這個世界是怎么樣子,分成幾塊。自己處于什么階段,如果從這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走,應(yīng)該朝哪里走。
主題閱讀的缺點:
個人案例: 去年的時候,幫一個朋友救過場,他是做培訓公司的,跟一個公司簽定好合同之后,原定的講師因為意外,無法過來講課,話題有些偏門,不太好找。朋友找到我?guī)椭?。以前只是對這個方向有一定理解屬于入門水平,先找專家列了一個書單,然后花了一周時間把書單中的10多本書讀完并做成筆記,最終變成PPT,讀了一整天,很受客戶好評,半年之后,客戶還對這次培訓印象很深刻。
不論是 還是學習技能:要準備一個書單
書單從哪里來?:
專家: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個行業(yè)的專家,面對面請教,哪些書適合入門?除了個人人脈,現(xiàn)在還可以通過在行線下約見,或者直接去分答、值乎去付費提問。
網(wǎng)絡(luò):豆瓣,評分高于8分說明可以閱讀(但是注意不要過于相信或者依賴),如豆瓣上的豆列(人家在一個領(lǐng)域中列出書單)或者公眾號或者大牛
書籍擴展:看到一本好書,在里面順藤摸瓜。任何一本書都不是孤立存在,經(jīng)??梢詮囊槐緯袛U展出幾本或幾十書,書中注或引用都是很好的資源和渠道。
報紙雜志:平時看報紙雜志時,可以直接手機拍照,特別一個專業(yè)性比較的期刊雜志中的文章會經(jīng)常在提到哪本書如何如何,看到就要順手記錄下來。
好友同事:平時跟朋友、同事聊天,或者有機會跟一些專家、達人見面的時候,別忘讓對方推薦三本人,他自己最喜歡的,或者某方面最好的書。
可以把這些內(nèi)容都保存在印象筆記中,定期累積梳理。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閱讀方法論,分為五步循環(huán):閱讀->思考->實踐->分享->復習
這種方法合適一本書也合適主題閱讀。
讀書時問自己:目的是什么? 是別人推薦,覺得書很好,還是要學習一門知識或技能?
出發(fā)點不同,閱讀方式也不同。
最有效果的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如 心目中有個很具體的點或者問題,就像寫論文:需要解決的問題列出,列出書單,快速翻閱哪本書最合適。
還有一種方法:準備從頭到尾學習某一方面技能,閱讀出發(fā)點以建立框架為主。
入門時 有耐心 閱讀經(jīng)典的書,當把這些經(jīng)典的書讀完,對這門技能有整體的概念。
盡量選擇經(jīng)典,慢一點沒有問題,盡可能讀完。
只要在閱讀的時候,回答了這10個問題:
讀完一本書之后,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獲的??梢試L試用這種方法讀上幾本書。不一定要回答所有的問題,但回答的越多,對一本書就了解的越深入越透徹。
可以對比一下問了10個問題和沒有問10個問題讀完一本書的效果有什么區(qū)別。
問題1: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1-2條微博來概括
問題2:哪些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信息:摘抄、電子化
哪些是值得記錄的內(nèi)容?
你判斷重要程度依據(jù)是什么?按照下圖來分解
分解:章節(jié)要點,段落要點。(一般到第二步,經(jīng)典書可以分解到3-4步)
分解的方法:手抄 重點內(nèi)容+個人感悟
看起來笨,但非常的實用,特別有些短期內(nèi)理解不了的內(nèi)容,手寫之后會讓你印象深刻或者得出一些不同的感悟。
問題3:問了哪些問題或想要解決什么?
去了解作者在書中:
一旦列出來之后,書中的框架和作者的觀點就比較明確了。
問題4:觀點是否有道理嗎?哪些觀點你不同意,原因或論據(jù)
在閱讀中所有讀到的觀點是不是都有道理?如何驗證,它的對立觀點是什么?(在學習某門技能來說特別有用)
對于很多觀點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只是觀點。
哪些觀點你同意,哪些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
把自己想到的原因、觀點和論據(jù)做對比,是作者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能否把作者的觀點反駁掉?
問題5: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你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能用在哪方面?拆書法
在過程中,應(yīng)該不停的考慮:
可以用拆書的方式把一些觀點進一步分拆。
有輸入必有輸出:
做筆記、寫書評、讀后感雖然很花時間,但非常的價值,做的次數(shù)越多,時間越多,就越能體驗到這種做的好處。 有輸出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閱讀的過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輸出。 除了抄錄,用自己的話來翻譯書中不同的觀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書中的觀點,能分清書中觀點的主次。不同作者觀點的差異性。
通過這種方式,在輸出的時候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樹。
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留意:
需要重復問為什么閱讀及自己的閱讀方式,不要被作者的思路把自己的思路拉偏。 如果在解決自己的問題去閱讀,確保聚焦問題。不停看看書中的觀點是否解決自己問題。
核心就是在過程中有輸入一定要輸出,方式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有輸出 那要看書中論述的觀點是不是一定要記得自己的問題是什么,重復問 所以在過程中有輸入一定要輸出,方式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有輸出。
問題6 內(nèi)容圖表化
思維導圖、PPT、信息圖表、流程圖或簡筆畫。
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除非你能把書的內(nèi)容很有條理的表述,不然很難去表達出來。
寫作或者圖表會讓自己輸出的時候容易,也會讓自己反反復復去書中閱讀,澄清。
(思維導圖是比較簡單的方式)
問題7:信息的記憶點是什么?
在圖表輸出時就會遇到:信息的記憶點是什么?這也會幫我們把這本書記下來。
圖表、思維導圖,花的時間是有效果的,幫助記住記憶點。
問題8:怎樣進行下一步行動-針對技能類書籍
針對實用技能類的書:怎么進行下一步行動、我能用在生活中哪些方面
把所有的行動都細化并且列出來
提醒項:強化(避免覺得這個有用,過一段時間再用,可能就不會再用)。
設(shè)置開始時間:一般來說72小時內(nèi)實踐,很有可能堅持;72小時開外就很難采取行動
不停重復書中的建議/套路,8-10次。才知道這些建議是否合適自己。
這些建議的效果如何:做記錄,反饋效果。
問題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識結(jié)合起來?
整合以有資料,輸出.在實踐中,會涉及到問題9 如何把學到的問題結(jié)合現(xiàn)有的知識點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所有相關(guān)知識點重新整合一下 輸出ppt或者思維導圖。 在整合或者實踐的過程中會遇到疑惑
建議使用費曼技巧進行單點突破
通過這種方式 把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進行連接,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清楚
前9個問題已經(jīng)讓我們對書或者知識掌握的很深刻
問題10:實踐之后的觀點補充 - 分享
分享就是輸出,在不停強化,也是一種復習。 在講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這就是我們薄弱的地方 盡可能去談?wù)搶W到的知識 分享的過程會把前面9個問題的問題暴露出來。
讀了很多書以后,可以找機會和專家溝通 溝通的過程中也是復習。
讀完一本書3-6個月要重新梳理一遍知識,重讀最主要的部分或原書,然后把自己的觀點、實踐心得之類的內(nèi)容補充進去。進一步完善和擴展知識框架。
總結(jié):
文:戰(zhàn)隼
書中的觀點可以應(yīng)用到哪里去?
我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
這些觀點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
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解決了哪些問題
提出哪些問題
問題10:實踐之后的觀點補充
問題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識結(jié)合起來?整合以有資料,輸出
問題8:怎樣進行下一步行動
問題7:信息的記憶點是什么?
問題6:用圖表來表示ppT、思維導圖、其它圖表
問題5: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你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能用在哪方面?拆書
問題4:觀點是否有道理嗎?哪些觀點你不同意,原因或論據(jù)
問題3:問了哪些問題或想要解決什么?
問題2:哪些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信息:摘抄、電子化
問題1: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1-2條微博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