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媽媽在我日常記錄讀書中問及故事會的事,回復一下。
故事會是社區(qū)這邊的全*加開展的活動。我們買了全*加里的繪本館借書卡,繪本老師最近狂搞故事會,我們當然一個不落地參加。
之前,一個月只搞一次,可能最近要推銷借書卡,所以一周搞一兩次的頻率。故事會大約30分鐘,包括小游戲、暖場、故事閱讀、運動或手工制作。
正如票圈我說的,雖然未必場場都會有好狀態(tài),但春風化暖30分鐘,3歲時肯定會是個懂故事會禮儀、愛聽故事的好寶寶!
而根據我觀察和群友分享,小娃很多時候除了坐好聽書看書的傳統(tǒng)姿勢,還可以徘徊瞄書,背對聽書,閑逛BGM各種姿勢來參與故事分享的。了解他們,理解當下,享受故事會就好了。
我更把這樣的故事會當成親子活動,讓娃感受這樣的場景,也適時傳授故事會禮儀。因為,有時老師選的書更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我娃會聽不明白。(可! 我畢竟跟gaga老師學習過繪本加減法思路,我會在娃耳邊輔助)
—————————正文—————————
也是因為在社區(qū)尋找適合小娃的集體活動的不容易,讓我決定開展社區(qū)小娃的讀書活動。
個人復盤記錄http://www.nydsk.cn/blog/1c445d99fdfc21d7
跟著上次做的個人復盤記錄,和gaga老師dk帶讀課里提供的帶0基礎娃閱讀的框架思路和基礎篇技巧,修改和細化第二彈的活動流程,放棄枝葉,增加更能抓住小娃們興趣的環(huán)節(jié),也有請家長們協(xié)助,共同搞熱場面。
a、選擇了老師提及的“五感”,“五感”也是這個年齡段都會有興趣的東西,能撫平認知上、經驗上的差距。
b、Adrienne視頻里的手勢、重復、唱歌調調、固定流程這些與小娃閱讀的技巧,在五感框架里,配合繪本內容適當插入。增加趣味,聲勢浩大,娃們不再拘謹。
(效果很不錯~而且隔了兩天,我抱著娃娃走路,娃娃有些累,依偎在我肩上時,我用活動里的唱歌調調唱“媽媽的小一一,在哪里呀~”,她會非常開心地抬頭對我笑,真是珍貴的共同親子時光~)
c、小白卡在娃爹堅持下,增加了繪本封面,確實增色不少。
d、故事活動開始前,拜托家長等下可以鼓勵孩子上前,也和家長說孩子不吵就行,怎么姿勢都是被接受的。
但當家長斥孩子的聲音、閑談的聲音變大時,我直接暫停和“噓”。相比孩子的故事會禮儀,我更在意大人的故事會禮儀。雖然這是社區(qū)志愿免費活動,但不代表大人可以閑談哦!
活動過程:
總結:整體比第一彈效果更好
a、孩子參與程度更高(更小的也愿意摸一摸、翻一翻)
b、我演繹故事的效果更突出(重復、固定模式、唱歌調調太上頭了)
c、參加的孩子更多(有其他年齡段的來聽,可惜我無準備更多物料)
d、小白卡操作更簡便(雙面膠、7成品更讓讀者有參與其中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