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 日凌晨 1 點多,南京市小區(qū)保安在附近倉庫發(fā)現(xiàn)一個小男孩,他被困在了小鐵門后面哭。孩子上身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毛衣,光腳站在一個小紙箱上,凍得瑟瑟發(fā)抖。
男孩含糊不清地告訴民警:" 爸爸跑掉了,不陪我了。"
原來當(dāng)晚這名 3 歲男童醒來沒有看到爸爸,誤以為爸爸不要他了,便走出家門尋找,所幸被保安發(fā)現(xiàn)。
其實,這類分離焦慮癥是許多孩子也有的毛病。孩子的安全感往往還沒有建立充分,熟悉或親近的人離開,就會不安緊張或者害怕,因此會大哭、發(fā)脾氣。
比如,爸爸媽媽要上班,他們就哭著不讓走,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jì),也常常耍賴不愿去。
面對孩子的焦慮情緒,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呢?叮當(dāng)派好習(xí)慣給大家一些建議。
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在《獨處的藝術(shù)》中,寫道: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在寂靜中,磨煉本領(lǐng),積蓄力量,醞釀一次又一次,潛力的突圍與爆發(fā)??v觀每個取得成就的優(yōu)秀人才,其背后,幾乎都有一段與自我相處、奮力成長的漫漫時光。
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也開始具有獨處的能力,父母可以培養(yǎng)孩子一個人看繪本、玩游戲等等。
節(jié)目《了不起的孩子》中,四歲女孩謝宛彤,獨處能力非常強(qiáng)。 她能夠堅持幾個小時,沉浸在拼圖世界中,以高度專注力,進(jìn)行思考和辨別。
節(jié)目中,她花費三天時間,將五百塊拼圖各歸其位,完成了梵高的作品“星空”。完成這幅巨型拼圖,并非易事,尤其是其中的黑色畫面,即使成年人也難以辨認(rèn)。
這樣的孩子自然不會有害怕離開父母的焦慮。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鄰里之間來往也不密切,孩子的世界也只有父母。
如果想讓孩子建立除父母以外的安全感,我們可以嘗試讓周末或假期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和小區(qū)活動場所跟同齡的小朋友互動玩耍。
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社交小圈子,增加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人,也有助于養(yǎng)成樂觀開朗的性格,穩(wěn)固安全感,能夠幫助承受分離痛苦。
繪本《搬家搬家,搬到哪兒?》講了長頸鹿卡蜜兒搬家的故事。天一直下雨,出不了門,長頸鹿公寓里好擠好擠。這讓卡蜜兒心煩氣躁。于是她決定修建自己的房子,然后把家搬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
她搬到海邊,房子被潮水淹沒了了;搬到高山上,房子因為坡太陡一直往下滑;搬到鄉(xiāng)下,房子被樹枝全蓋上了......最終,卡蜜兒拖著自己的房子,回到了長頸鹿公寓。
她建議,每個人都給自己單獨建一座房子,然后……搬到彼此的旁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人需要自己獨處的空間,孩子同樣也需要。我們不但要學(xué)會自己獨處,也要學(xué)會如何和朋友相處哦!
和孩子分開的時候,我們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哭就編造謊言騙她,比如,去買東西或者上廁所了,一會就回來,甚至?xí)煤⒆幼⒁饬Ψ稚r悄悄離開,結(jié)果孩子傻傻等不到你出現(xiàn),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更加沒有安全感。
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分開之前,設(shè)置一個適合的自家的儀式感,讓孩子知道我們還會再回來的,不會拋棄她。
繪本《魔法親親》故事講述了小浣熊要和媽媽分開而不開心。因為他舍不得離開媽媽去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聰明的浣熊媽媽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在小浣熊的手心留下一個吻,并且告訴小浣熊,這是一個魔法親親,它會替媽媽陪著你,當(dāng)你想媽媽的時候可以把它貼在臉上,就像媽媽親你一樣。于是在魔法親親的陪伴下,小浣熊順利的適應(yīng)了新生活。
在分開的時候,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抱抱,一個親親作為分離儀式。在分別的時候,與孩子約定一個時間,告訴ta 什么時候你會會回來,什么時候去接她。再次見面時,多多鼓勵贊美孩子,父母沒有陪著的這段時間,她完成了什么事情。
叮當(dāng)派好習(xí)慣認(rèn)為,面對分離焦慮期的小朋友,我們要給予更多的包容和關(guān)注。我們的世界不只有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你就是就是“全部”,你就是“安全”。了解了這一時期孩子的特點,家長們,請溫柔的給孩子們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