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
爬樹摘果、抓魚逮鳥、田野穿梭……以前的孩子,在一片希望的自然環(huán)境中長大,有著無窮的快樂。但現(xiàn)在的孩子,逐漸脫離了自然的懷抱,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在鋼筋水泥般的“圍城”里,溫順地喪失了“野”的本能。
做父母的,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也總想把最好的教育給孩子。殊不知,野,才是自然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的目的不正是要培養(yǎng)孩子行與知的能力嗎?而“野”,就是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你需要在孩子知行觀形成初期帶他們?nèi)ジ惺芟伦匀?,與自然來點互動。
可是,父母們都太忙了,帶孩子去感受自然簡直是奢侈。平時給孩子買了很多晦澀難懂的自然科普書,很難堅持讀下去;說好的去動植物園,卻總因周末加班而延期。
既然無法把孩子帶到自然里,不如把自然帶到孩子面前。
《姐妹花和她們的動物朋友》,就是這樣一套打破城市與自然的邊界、講述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系列繪本。它由動物小說大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祖孫三代共同創(chuàng)作,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帶領(lǐng)小讀者走出城市、走進自然,領(lǐng)悟生命的神奇與自然的真諦。
6個真實故事,6種美好與自然的相遇
故事的真實來源于生活。
《姐妹花和她們的動物朋友》這套系列繪本共6冊,以作者沈石溪的兩個寶貝孫女為原型,真實還原了城市孩子與動物之間發(fā)生的暖心故事。這些動物朋友有城市里孩子少見的種類,如黃鼠狼、紅隼、蟈蟈,也有城市孩子較為熟悉的種類,如小狗、小貓、喜鵲。它們個個形象鮮活,分別遇到了自己的難關(guān),在姐妹倆的幫助下,最終順利度過。
如,《喜鵲臨門》就講述了姐妹倆在客廳時,發(fā)現(xiàn)窗外飛來一只受傷的喜鵲,她們將喜鵲放進屋里,并為它搭窩、準備食物,直到它痊愈離開。夏天喜鵲歸來時,因為著裝的變化,認不出姐妹倆,姐妹倆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不顧炎熱天氣穿上喜鵲熟悉的冬裝,最后終與它 相認。
作者以獨特的觀察視角,讓小讀者們置身故事之中,告訴他們生活在城市里,應(yīng)該如何認知生命、熱愛自然、關(guān)愛他人。繪本筆觸細膩,情節(jié)曲折豐富,讓“野”有了釋放之處,讓“行與知”有了實踐與可能。
自然探索,用行動激發(fā)孩子們思考
或許,父母不認為自己小時候習以為常的自然,是當今孩子渴求的事物。其實,在自然中長大的孩子,有更強的行動與思考能力。
流浪狗媽媽因為自己的孩子不幸去世,非常傷心,姐妹倆為它帶的食物,它看都不看。妹妹想狗媽媽太想念自己的孩子了,就找來毛絨玩具小狗,但依舊沒起作用。姐姐又想出一個主意:送一只真正的小狗給狗媽媽??墒牵穻寢寷]有接納小狗。為什么?姐妹倆請教爺爺,原來是小狗身上的氣味不是狗媽媽熟悉的,于是姐妹倆將混有狗媽媽尿液的泥土涂滿小狗全身,讓小狗的氣味變成了狗媽媽熟悉的味道,最終實現(xiàn)了母子團圓。
你看,雖然故事很簡單,作者卻一步步用“問題”推進故事發(fā)展,引導姐妹倆去探索小動物行為的原因,然后姐妹花通過自己的思考,再想出合適的解決辦法,即鍛煉了“行與知”的能力,也加深了對自然與生命的認知。
圖文科普,輕松幽默看不夠
孩子嘛,好動是天性,專注力往往不那么強。但是,當我在帶著3歲9個月大的女兒看這套繪本時,她竟然聽得十分專注,每當小動物遇到問題時,還總愛問“為什么”、“怎么辦”。
比如,在《黃鼠狼衛(wèi)士》的故事中,社區(qū)里的小朋友因為好奇將黃鼠狼圍了起來,并說著“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黃鼠狼放屁可臭啦”、“黃鼠狼是小偷,會偷雞吃”。女兒也跟著著急起來,還說黃鼠狼好可憐。
那小朋友們說得對不對呢?還是姐妹花的爺爺給出了解釋,原來黃鼠狼偷雞,只是民間的流傳,事實上,黃鼠狼以老鼠等嚙齒動物為食,很少攻擊雞等家禽,它是真正的小衛(wèi)士呢;至于放臭屁呢,只是黃鼠狼為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知道了原委,女兒高興地拍起了小手。
像這樣的科普知識,還有為什么紅隼兄弟的“打架”是為飛行做準備?為什么落單的流浪貓會被其他流浪貓拒之門外?為什么蟈蟈春天孵化、秋天去世?答案都在這套書里。
《姐妹花和她們的動物朋友》的文字由作者及其兒子——青年作家沈悅完成,非常細致入微;觀察筆記與插畫則由兩個孫女完成,童心滿滿又惟妙惟肖??梢哉f,這是一套圖文科普繪本,將文學性、故事性和科學性完美融合起來,為小讀者們提供了一個學習自然與科學知識的良好方法。
帶孩子認識自然要趁早,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自然教育更要趁早。所以,建議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將《姐妹花和她們的動物朋友》這套繪本,當作親子家庭教育的認知讀物,盡量讓孩子多一點對自然的野性認知,鍛煉行動與思考的能力,在心中播撒下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