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素娟,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家教理論專家,兒童心理專欄作家。
閱讀筆記
說實話,這本書是我閱讀幼兒教育理論書籍以來最爛的一本書。哈哈哈,不知作者得知我的評論感想如何。“爛”的原因不是教育理論不成熟或者不正確,而是此書的東拼西湊的的觀點,不成系統(tǒng)的結構,簡單重復的案例,說教意味濃厚。隨意的節(jié)選一段網(wǎng)絡的“言論”或者某位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甚至僅僅是某一位名人的話語,就作為“教育理念基礎”,進行評論說教指點家長如何如何。不嚴謹、不系統(tǒng)、不能令人信服。 整本書感覺就是一個大雜燴。
盡管如此,書里摘錄的一些理論還是有學習的價值。
0-3歲時多方面能力(感知、記憶、思維、個性等)發(fā)展的關鍵期。
3歲左右的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有如下幾個方面:
2-3歲是計數(shù)能力(口頭數(shù)數(shù)、按物點數(shù)、按數(shù)點物、說出總數(shù))發(fā)展的關鍵期。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fā)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guī)范的關鍵期。
3歲左右是培養(yǎng)其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孩子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敏感期就會接踵而至,家長要細心觀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我們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沒有辦法替孩子生活和成長,我們可以替孩子解決問題,但沒有辦法替他們?nèi)コ袚麄儜摮袚牡呢熑?,我們可以替孩子?guī)劃未來,但不能替他們憧憬未來。一個沒有憧憬和希翼的童年,不能自主的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可能會有一個平庸痛苦的未來。
舉一個小例子: 如果別人給孩子東西吃,我們不可以替孩子說“不要”“不吃”,孩子嘴饞不是毛病,問題是我們在左右孩子的思想。作為明智的家長,我們要摒棄支配一切、指揮一切、包辦一切的觀念,把孩子當做家庭平等的一員,有問題多問問孩子的想法。
我的疑問是,征求孩子意見不難做到,難辦的是如果孩子的想法和家長不一致,如何處理?例如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去,還是要堅決送孩子去?
這種個案的說教,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重術不重道,遇到具體案例難以變通。
育兒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