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我邀請了一名學霸小哥哥一起做了一場分享。這個男孩今年高考651,已經(jīng)成功被北京師范大學錄取,在前期溝通中,我一直稱贊小哥哥是“學霸”,但他非常謙虛,說自己和學校里那些被清北、華五錄取的“學霸”相比,還差得遠。這更讓我對這個陽光明媚的孩子心生歡喜,之所以找他分享,因為他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了“散養(yǎng)”一樣能進985的希望,最重要的是這個孩子的那種淡泊和游刃有余的感覺,給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規(guī)劃焦慮癥”的家長們一些安撫和思考。
在整個分享過程中,我提煉了幾個關(guān)鍵字【執(zhí)著】【勤思】【好心態(tài)】【責任感】,在接下來的總結(jié)里,我也將從這幾個點,把這場分享一一道來:
關(guān)鍵字:【執(zhí)著】
事例:小時候的一件小事;中學對待難題的態(tài)度;參加詩社的堅持
一、小時候的一件事
我和她媽媽是同事,在他小的時候,有一次活動,我和他媽媽分別駐扎在不同場地,因為活動現(xiàn)場的一些物料比較雜亂,所以難免需要互相調(diào)借,而恰好那次活動他陪媽媽一起來了,順水推舟地變成我們的“小幫手”。就是那次活動的一個小小細節(jié),也讓我對這個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媽媽的場地需要小容量的品飲杯,讓他找我來拿,因為工作現(xiàn)場比較忙,我就隨便拿了一款遞給他,他看了看卻沒有接,說“阿姨,這個大小不對,你看我媽媽要的是這款”,說著從背后拿出一個小容量的紙杯,我看了眼大小,隨手又拿了一款遞給他,他拿過去看了看,又遞給我“阿姨,這個也不對,你看媽媽給我的這個杯子是帶梅花的,你這個沒有圖案”,我馬上被這個小男孩吸引了,一個7、8歲的小男孩,對待一個簡簡單單的小任務(wù),那么認真、那么執(zhí)著,最主要的是敢于和大人一個勁的爭取而不是大人的一個否定就退縮,真的讓我記憶深刻。
二、中學對待難題的態(tài)度
“鑿開混沌得烏金”是他面對難題的態(tài)度,正如他自己所說,他不是一個刷題型選手,但是面對每一道難題必須想明白,這道題的所有知識點都要掰開了揉碎了,既然不能研究每一道題,就把做過的每一道題深入研究。對于難題,知識點中哪些是自己還沒掌握的、哪些是掌握了但是一變形就糊涂的、哪些是確實屬于難點可能一時半會理解不了但即使死記硬背也要看見這個條件就知道對應(yīng)什么解法的、研究一道難題,不僅僅是舉一反三,很多時候,也的下苦功夫讓這道題印在腦子里。
三、參加詩社的堅持
在高中階段,能堅持參加社團活動其實是個很好“調(diào)劑”,【PS,圍繞這個詩社話題,小哥哥說了一個點,我覺得特別值得家長思考,“有時候平臺引發(fā)興趣,責任促進成就”,因為參加了詩社活動,要參加很多活動,比如詩詞大會、詩詞鑒賞等等,促進自己不斷地去進一步要求自己,比如當自己代表學校參加詩詞大會時,自己要段時間內(nèi)背誦大量詩歌、當自己作為詩詞鑒賞官需要給同學們講解詩詞時,就需要自己去查閱大量資料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等等】高中生活其實壓力很大,尤其是在重點高中,學習的量和難度都是和初中、小學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而在每天的寶貴學習時間里,小哥哥每天都堅持課外閱讀,這些閱讀包括古典文學名作、古詩詞鑒賞等等,他推薦了幾本葉嘉瑩先生的關(guān)于唐詩鑒賞類的書籍以及朱光潛的散文。這里小哥哥強調(diào)了一點,語文的積累一定不能著急,不能求快,所謂水滴石穿,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是需要耐心、堅持。而文學素養(yǎng)對于考試的直接幫助就是——通感理解能力的提升,這種通感就是在自己閱讀中的體會里逐漸習得的。(我在交流中補充了一點自己的想法,我們有時候?qū)φZ文的積累過渡功利,比如要求孩子提前背誦古詩詞,每天做摘抄等等,確實是每天的堅持,但是這個堅持并沒有體現(xiàn)細水長流,而是急于求成,比如目標特別明確,多少天背完多少首詩詞,缺少了那種感受,而恰恰是這種感受,才是提升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
【“散養(yǎng)”總結(jié)一:從上述幾件事例,能看出來,孩子從小的性格就有一點“軸”勁,而父母沒有過多的去干預這種“軸”,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孩子選擇詩社,這種看似對學習并無大用但卻需要花費時間的社團活動時,父母除了欣賞和鼓勵,中途沒有說因為詩社影響學習而去打壓,尤其小哥哥說的“平臺引發(fā)興趣,責任促進成就”,這些都是他自己在活動中慢慢感悟到學習到的,至于說對待難題的態(tài)度,其實也和“散養(yǎng)”有些關(guān)系,在大家都拼命刷題的時候,他能花費大量時間扣一道題,家長也沒有所謂焦慮,覺得別人都刷題,他卻“懶”得做卷,對孩子永遠支持和理解】
關(guān)鍵字:【勤思】
事例:初中時通過老師的方法學習自學的能力;把自己的優(yōu)勢最大化,用在不同學科;
一、認真聽課
在交流中,大家對“初中如何學習”興趣最大,小哥哥在分享中針對“認真聽課”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幾乎所有學霸的分享都離不開“認真聽講”這個要素,但是“認真聽講”到底聽什么?想什么?他是這么說的“首先,聽課肯定要聽知識點,老師講的東西,不要著急記錄,而是多在腦海里反問為什么,比如在講解題型的時候,老師講一個題型的解法能不能應(yīng)用到其他題型?如果不能的話,有沒有能類比可借鑒的?聯(lián)想和遷移是聽課中要多去用到的,當然不是讓你走神,緊跟老師思路是前提?!薄疚铱偨Y(jié)下小哥哥關(guān)于“聽課”這件事的要點,首先就是課程的內(nèi)容必須聽懂,其次就是聽課時要善于動腦筋而不是老師說一是一,最后要觀察老師的整理方法,比如題型整理法,老師都是怎么歸類的,這么歸類的好處是什么,把方法學會高中更受益?!?/p>
二、將自己的優(yōu)勢最大化
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塊,先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再把這種優(yōu)勢遷移到不同學科中。人其實有時候很難客觀的看待自己,有時候妄自菲薄,有時候好高騖遠,所以要客觀發(fā)現(xiàn)自己優(yōu)勢就要在日常學習中去反思總結(jié),小哥哥的優(yōu)勢就是非常善于“總結(jié)、記憶、遷移”,他說這個跟他初中老師的教學習慣有關(guān)系,因為前邊提到了,他的老師在日常講課中,特別愿意總結(jié)題型舉一反三,所以他在潛移默化中可能也受到了影響。那說到“遷移”能力,他舉了兩個學科的例子,充分說明了“遷移”的重要性:【語文】他舉了一道閱讀題作為例子,有一篇蕭紅的文章,文中有一塊連續(xù)用了7個“他”,問題是這種手法的好處是什么?小哥哥用這道題給我們支解了如何用學過的知識點答不熟悉的題目——首先這個“他”是個人稱代詞,首先想到的就是關(guān)于人稱代詞“你、我、他”的用法有什么好處,第一人稱什么好處,第二人稱什么好處,第三人稱什么好處,這些張口就來,第二個考慮的就是連續(xù)7個,肯定是強調(diào)反復的意義是什么,那這個點也要答出來,最后就要結(jié)合文章的整體表達思想再深化一下中心,升華一下主旨,那這個題就沒有什么難度?!驹谶@里,我插話問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的閱讀理解,套路到底有沒有用處,小哥哥的回答值得思考——套路非常有用,但一定是活用,這個活用首先就是對所有套路熟記,其次就是要回分析題干,支解出題干想考的是什么,最后就是利用熟記的套路遷移到題干的考點上再潤一下色,貼合一下文章內(nèi)容,基本閱讀就不會丟分。題目如何支解?答:“在一個大的范圍下,比如前邊這道題,你要一下看到兩個關(guān)鍵詞,7個、他,這個兩個就是最大的點,沿著這個大的點要去看下邊的小點,問的到底是作用?還是問的寫作手法?還是好處是?這些細微的差別在答題中很重要,最后要扣回文章的情感”】所以,在閱讀題中,遷移這個能力是不是非常重要?
【物理】這種純理科,尤其高中物理,有時候確實學不明白的時候,那就總結(jié)方法,把這些方法熟練記憶,熟練到看到題目中的條件,馬上就能反映出一些特定的結(jié)論?!具@里我插一句,類似很多數(shù)學幾何的二級定理。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熟能生巧,現(xiàn)有記憶的熟,才有運用的巧】
【“散養(yǎng)”總結(jié)二:在初中、高中的學習中,小哥哥沒有參加多少課外班,父母也并沒有強制性要求,這些學習方法都是在小哥哥自己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總結(jié)而得來的,所以,有時候足夠的留白時間,其實是給孩子一個反芻的時間,一個自我認知和反思后變成自己東西的時間?!?/p>
關(guān)鍵字:【好心態(tài)】
事例:初中沒有提前學化學,從最初的不到優(yōu)秀到中考的單科狀元(引發(fā)提前學的思考);當好老師的幫手、同學的班長;每逢大考必出成績,中考,高考都是如此
一、提前學的思考
為什么說小哥哥是“散養(yǎng)”,因為初中的物理、化學這些學科都沒有提前學,在初三接觸化學的時候,第一次考試小哥哥考了60分(滿分70,63以上優(yōu)秀),而平常同水平的孩子基本都是68.69分,小哥哥就去主動問老師,自己是否需要在外邊補課(注意這個細節(jié),主動溝通,主動和老師求助,初中生在校時間長,很多時候和老師的溝通可能家長更有效),老師的答復讓孩子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你沒有提前學,而這些高分孩子只是提前學了而已,所以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把這些缺口補齊,上課老師講到的的都理解了,高分指日可待”,小哥哥聽取老師建議,最后中考時自己學校的化學狀元【這里我有幾個細節(jié)要強調(diào)一下:1、在有問題的時候,不是自怨自艾,而是關(guān)注問題本身,而不是分數(shù),這個是好心態(tài)的關(guān)鍵,為什么我說散養(yǎng)要形散而神不散,這里的“神”就是“父母的態(tài)度”,在考這個低分的時候,小哥哥說他的父母本身也沒有什么焦慮,而且對孩子一直鼓勵,把問題搞明白是關(guān)鍵,2、哥哥自己的態(tài)度就是“我對外界的分數(shù)或者名次不是過分關(guān)注,我關(guān)注的點是這些知識我要怎么一點一點啃下來”,這點對高中時他能每逢大考出成績也很關(guān)鍵,考試也好,學習也好,他不會摻雜“分數(shù)對比”的概念,而是本著學習本身會不會】。
隨著這個話題,我又提出來一個問題,就是“提前學”是否有必要,小哥哥給出的建議是“英語”提前學,性價比最高,因為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很多孩子英語已經(jīng)雅思、托福水平, 高中不需要額外在英語上花時間,“語文”前邊說過,積累是“通感地積累”,而不是“枯燥地積累”,而且很多套路其實也是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反復積累,其他素材要分階段,初中階段可能強調(diào)的是“文從字順”,所以積累的角度多從散文美文入手,高中更多是議論文論據(jù)的整理,所以這些素材更多從新聞中去提煉。所以語文的提前學,更多強調(diào)的“積累”,而理科的提前學,如果僅僅是課本本身,那意義不大,小哥哥有個觀點我必須突出強調(diào)一下“初中而言,既然給你這個知識的學習時長,比如物理初二,化學初三,說明在正式考試前,學習這些科目并掌握他們的時間是足夠的”但如果要是從競賽角度出發(fā),包括提前學是為了拓展深挖,那另當別論。
二、高情商
這里再次重申一句話“平臺引發(fā)興趣,責任促進成就”。給老師當幫手,成為班級學生干部,這些都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平臺,比如說大家一直在問“內(nèi)驅(qū)力”,“學習興趣”這個問題,小哥哥說,其實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在小的時候并沒有什么遠大的志向,所以那種“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不可能作為自己學習“內(nèi)驅(qū)力”的動力源,但是“同學投來羨慕的眼神、老師一句無心的表揚、父母包容自己犯錯的態(tài)度”這些細微生活小事,反倒可能是自己“內(nèi)驅(qū)力”的源頭。我這里總結(jié)的高情商,主要體現(xiàn)在他主動幫助老師做一些班級內(nèi)的工作、作為班級的紀律班長,對不同學生用什么樣的管理方法,這些其實都是對自己能力的提升。
三、每逢大考出成績
在前邊“提前學”里提到了一點,就是小哥哥和他家長的心態(tài),不會因為考試成績的高低、排名的前后而有過多焦慮,因為他們聚焦的是知識本身,思考的都是知識到底是否掌握,小哥哥覺得“在初中、高中其實各只有一場考試,初中時中考,高中時高考,在這之前的所有考試,都是為了給自己指出知識盲區(qū),讓自己查漏補缺”。這分【從容】可能也是他每逢大考出成績的關(guān)鍵點。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考試策略】,就像小哥哥自己所說,很多優(yōu)秀學生平日考試非常好,一到大考就掉鏈子,有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對【簡單題和難點題】的態(tài)度,他強調(diào)的是【腳踏實地】,所有理科類考試,本著“能拿一分是一分”的態(tài)度,即使再簡單的題目也不會盲目寫答案,而且在日常的做卷子中,對于難題常見的分布,15-16題,最后的大題,這些都不是擅長的,千萬不要糾纏,高考數(shù)學不是“奔著滿分去的”,而是“奔著會的題一分不丟”,所以在今年的高考中,他數(shù)學和物理并不優(yōu)勢的學科,都取得了班級前幾名的好成績。
【“散養(yǎng)”總結(jié)三:孩子的“從容”也來自家長的“放松”,從成績這點來說,無論是學霸還是普通孩子,成績的波動都是正常的,不要讓家長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小哥哥說“尤其到了高中,很多考試會讓你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斷崖式落差,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和孩子都過度關(guān)注成績而忽視本質(zhì),那就一蹶不振了,所以要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態(tài)度”,散養(yǎng)的形散可以是態(tài)度上的放松,但“神不散”是對孩子的一種堅定信念】
關(guān)鍵字:【責任感】
這個責任感是最后分享中,一個家長的提問,因為在整個分享里,無論是作為詩社的副社長還是作為班級的班委,無論是對自己學習的認真還是面對大考時嚴謹?shù)膽B(tài)度,這都是小哥哥責任感的體現(xiàn),所以家長就像問問這份責任感是如何培養(yǎng)的?
責任感其實是很多行為的一些綜合體現(xiàn),比如不畏難、善始善終、外驅(qū)力,那如何培養(yǎng)責任感呢?小哥哥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我們小時候都會背誦唐詩,而有時候見到一首比較長的古詩詞,第一反應(yīng)就是太長了先不背了,畏難情緒人人都有,我們可以先把古詩詞分出幾段,每天就背幾句,支解難題,是解決難題的第一步,那一首長詩可能乍一看不可能,若干天后分解開背誦也搞定了,體會到善始善終的成就感,而這一切有時候離不開外驅(qū)力,那就是父母的鼓勵和表揚,成功背下長詩,獎勵一下”,這些日常里的小事,一點點就會讓一個人具有責任感。
【“散養(yǎng)”總結(jié)四:我們看到的散養(yǎng)一般都是父母對學習中不過多參與、不報課外班、不內(nèi)卷,但真正的散養(yǎng),其實是在實踐中給孩子方法,而不僅僅是圍繞學習而言】
隨著今年中考、高考落下帷幕,讓大家深刻感覺到兩層皮,中考感覺像“篩掉弱智”,高考感覺像“選拔天才”,其實也真正驗證了學習的本質(zhì)是什么,其實能通過中考升入重點高中,又能通過高中又考入985、211名校,就是說明這個既能通過“心態(tài)”保證“手穩(wěn)”,又能通過“能力”保證“效率”,總之,篩選的目的是希望能讓有持續(xù)學習能力、積極陽光向上的人才成為真正的棟梁!